出海沙特:当中国“卷王”遇见“松弛感”沙特工人
2025年盛夏,沙特西北部NEOM未来城的风电工地上,70℃的地表高温几乎扭曲了视线。中国工人正顶着烈日将一片长达98米的风机叶片缓缓吊装;不远处,沙特本地同事已停下手中活计,铺开毯子开始午间礼拜。
这一刻互相不解的目光,成为全球劳工跨文化碰撞的缩影。
中国工人每天干满12小时拼命抢进度,沙特工人遵循宗教作息从容祷告——当崇尚“效率至上”的中国工业文明,遭遇信奉“宗教节奏”和石油福利滋养的沙特社会,两种截然不同的劳动价值观在沙漠中激烈交锋。
数据显示,沙特境内常住外籍人口达约1570万,占总人口44.4%,外来劳工支撑起经济半壁江山。过去五年,随着“一带一路”推进,中国赴沙特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估计增长两三倍。
然而,当“基建狂魔”遇上“慢节奏”员工,摩擦不断。沙漠并非不可征服,但劳动文化的鸿沟却比沙漠更难跨越。
“中国速度”撞上“沙特时间”
烈日炙烤下,在沙特的中国工人展现惊人的吃苦精神:他们在白天高达50℃、地表近70℃的荒原连续作业。很多人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月休2天,月收入约2.8万元人民币——这是国内同岗位薪水的两倍。
但这份高薪是用血汗换来的,工友们“两只脚轮流站,才能避免被烫伤”;长时间风吹日晒,嘴唇干裂渗血,混着沙粒咽下也全然不顾,只为赶工期多挣加班费。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信条支撑着中国工程队的行动。某大型风电项目中,中方运输团队设计出“精密运输方案”,利用特制平板车以厘米级速度在沙丘间挪动98米长叶片,采取24小时轮班制连续施工。
在许多中国施工人员观念中,工期延误意味着失职和耻辱,他们宁可透支体力、冒中暑风险,也要把时间抢回来。这种近乎拼命的“中国速度”,让沙特业主既震惊又称赞。
但是“中国速度”只适用于中国工人,沙特本地员工践行着另一套“松弛哲学”。根据沙特当地劳动法,公务部门日工作时间一般不超过5小时,每年享30天带薪年假;私企法定日工作8小时,斋月期间穆斯林雇员每天工时减至6小时。工作日里要进行5次礼拜,每次约30分钟。每年斋月白天斋戒不饮不食,业内报告显示整个斋月期间员工生产力可下降35%至50%。
更重要的是,石油带来的高福利塑造了独特的劳动力市场生态。政府推行“沙特化”政策,强制要求企业雇佣10%到超过50%的本国员工。为吸引沙特人就业,本地应届大学生起薪就上万沙币,加上各种福利,总包年薪折合人民币可达四五十万元。
然而,中方经理私下戏称某些高薪聘来的沙特籍同事是“吉祥物工程师”——拿着不菲薪水,却很少真正参与工作,技术能力较为有限。
这种差异并非孰优孰劣,而是各自社会环境的产物:中国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奋斗被视为改变命运的手段;而在富裕的沙特,由国家福利兜底,人们对工作的紧迫感相对较弱。这场“中国效率”对阵“沙特时间”的碰撞,成为中国企业出海中东首要挑战。
外劳与本地人的两重天
沙特沿袭已久的“卡法拉”担保制度让外劳与本地人仿佛成为一个国家的两个物种,该制度饱受诟病。
这种体制下,每位外国劳动者对应一个本地“赞助人”或雇主,后者对其签证和居留拥有近乎生杀予夺的控制权。尽管近年来改革放松了部分限制,但实际操作中,不少雇主仍变相掌握着员工自由。
在高薪诱惑下,这些务工者戴上了“黄金枷锁”——收入可观,却失去自主选择去留的自由。
更令人心酸的是国籍等级现象:沙特外籍劳工市场中存在明显同工不同酬的严峻现实,其薪酬体系更多地与护照含金量而非个人能力挂钩。真实数据显示,这种差距远比传闻中更触目惊心:极少数欧美专家或顾问月薪或许能达到五位数美元,而拥有丰富经验的中国工程师,月薪则在3000到8000美元之间,与同级欧美人员存在明显差距。
最为心酸的是,构成劳动力主体的南亚普通工人(如印巴籍),月薪普遍仅在200至600美元(约750至2250沙币)之间,过着最为艰苦的生活。这种基于出身国的定价逻辑,使得同岗位薪资因国籍差异最高可达4至5倍,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等级壁垒。
但是沙特本地人并非没有烦恼,特别是当地年轻人虽然表面生活安逸,却陷入另一种困境。石油经济带来“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福利——免费教育医疗、就业补贴、低息购房贷款。然而这些优渥条件在养育了一代“不愁吃穿”青年的同时,也造成“舒适陷阱”:不少沙特90后、00后缺乏奋斗动力,眼高手低,对未来茫然空虚。
一位沙特青年苦涩地说:“我们有钱买得起豪车,却不知道开去哪里。”在娱乐产业匮乏、社会风气保守的环境下,许多年轻人感到生活缺少方向。尽管近年来改革开放带来新气象,但宗教和传统禁锢依然存在。物质富足却精神匮乏,令相当一部分沙特年轻人陷入抑郁和焦虑。
据沙特全国心理健康调查,约40.1%的15~30岁沙特青年曾经历过某种精神或心理障碍。石油福利在提供社会稳定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创新动力和消解了进取精神——这正是沙特“数字陷阱”为国家升级带来的障碍。
中企出海的“人脉迷局”与信任博弈
在沙特乃至整个海湾地区,商业往来高度依赖家族和人脉网络。许多项目资源的分配并不透明,而是通过私下的关系圈子完成。据业内人士透露,沙特政府曾有一项价值数千万美元的会议App开发项目,并未公开招标,而是直接在熟识的本地企业间内定了承包方。
中国快递巨头顺丰就深刻体会到中东“抱大腿”的重要性。为打入沙特物流市场,顺丰不得不与沙特阿吉兰兄弟集团合资,成立本土品牌AJEX,于2022年在利雅得启动运营。
阿吉兰家族是中东声名显赫的商业集团,与政府关系密切。借助这样的本地盟友,AJEX迅速拿下运营牌照、铺设起覆盖全国的网络。在中东,经商往往逃不开“强龙难压地头蛇”的规律:外来企业只有融入当地人脉体系,才能分享蛋糕。
建立信任是一场漫长的博弈。一位阿布扎比自贸区代表曾警示:“一旦被贴上不诚信的标签,你将在整个行业失去立足之地!”如果一家企业被某个有影响力的本地合作伙伴认定“不靠谱”,消息会通过圈子迅速传开。这种“关系大于合同”的规则,考验着中国企业的耐心和外交手腕。
不少初涉中东的创业者曾幻想,当地资本雄厚、市场空白,拿着漂亮的商业计划书就能轻松融资。然而事实证明,海湾投资者并非“傻白甜”。前些年轰动一时的超级高铁项目就是一例。
美国初创公司Hyperloop One高调宣称要建造真空管道高铁,吸引了迪拜港口巨头DP World等中东资金大笔注资。然而几年过去,测试轨道只跑出172公里/小时的最高速,远低于普通高铁水平。到2023年底,Hyperloop One资金耗尽宣布停止运营。这场由概念炒作堆砌的闹剧,让中东投资圈开始对“画大饼”的项目格外警惕。
中国企业也从中吸取了教训。曾经被誉为中东“手机淘宝”的JollyChic(执御),一度年交易额近10亿元。然而2017年亚马逊收购中东龙头电商Souq,同年沙特主权基金和迪拜富豪联手创立本土电商Noon。在双重夹击下,JollyChic市场被迅速瓜分,于2022年宣告破产倒闭。
它过于依赖低价中国货冲量,忽视了本土化运营和供应链沉淀。中东市场并非“圈钱快跑”的乐土,一旦国际巨头和本地资本认真起来,没有核心壁垒的玩家终将出局。
在沙特生存需要中国式变通
为跨越文化裂痕,双方都在尝试调整。中国企业深知,若要在中东长期发展,学会变通尤为重要。
首先是人力资源上的本地化妥协。面对“沙特化”要求,中企采取“曲线救国”策略:先大量招聘沙特人以通过监管门槛,再从中挑选少数勤奋者培养重用,其他岗位以周边国家劳工替代。
据知情者透露,中石化在沙特某炼化工程初期雇用了上千名沙特籍施工人员,经过考察后仅保留约150人参与核心工作,余下名额通过招聘埃及、巴基斯坦等国工人填补。
其次,中国企业逐渐尊重并融入当地的宗教与生活节奏。许多中企项目部会在每日报告会上明确当天的祷告时间,在重要宗教活动前提前调整作业安排。比如,一些公司将设备日常维护保养安排在祷告时段进行,以便穆斯林员工完成礼拜后正好衔接恢复生产。
跨文化管理方面,中国管理者也在主动改变。中石化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后,中方负责人提出“开放办公室”原则:公司内禁止中方员工关起门来自己开小会,如果现场有外籍同事,禁止私下用中文交谈。这一举措让西方员工感觉受到尊重,消除了被排除在外的戒心。经过几年磨合,Addax的瑞士和非洲员工从抵触到逐渐认同中方管理,感叹道:“中国同事总是用出色的工作成绩来说话,而不是夸夸其谈。”
沙特方面也在发生改变。近年崛起的极兔速递在沙特不仅业务扩张迅猛,也在帮助培养本地物流人才。极兔投入重金与沙特物流学院合作,每批训练100名左右沙特站点经理,用中国快递行业的“高效率模板”锻造本土骨干。
目前其沙特公司员工中本地人占比已超过30%,每天处理的10万多件包裹中相当一部分由本地团队完成。
再看政府层面,对外来专业人才的吸纳前所未有地积极。NEOM新城建设汇聚了全球各地工程技术人员,其中包括上千名中国工程师和工人。为让外籍人士安心扎根,NEOM提供了奢华的生活配套:免费入住五星级标准宿舍公寓,家属子女可就读国际学校,营地内还有影院、健身中心等设施。
一位中国工程师Eva介绍,自己虽身处荒漠,但生活舒适度甚至比肩国内大城市。
然而文化观念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Eva感慨,沙特同事友善好客,也愿意学习新知识,但要他们像中国人一样加班攻坚仍有困难——有些沙特同事认为“加班是一种惩罚”,如果非要加班,第二天很可能就直接告假休息。
结语:全球化没有标准答案
透过上述种种,我们看到中沙两国工人和企业在沙漠中碰撞出的火花,折射出全球化进程中深层的矛盾与启示。沙特凭借石油红利营造了高福利社会,用丰厚待遇换来表面的稳定,却在无意中削弱了创新驱动力;中国劳工用辛勤汗水为家庭创造财富,但也付出了与家人分离、工作环境挑战巨大等代价,在异国他乡忍受误解与不公。
所幸,我们也看到了破局的希望迹象:极兔速递的人才本地化、中石化Addax的文化融合,都证明只要摒弃“效率霸权”与“福利优越感”的傲慢,彼此尊重、取长补短,就能创造共同价值、跨越隔阂。
中国企业不应只顾输出模式,也要真诚倾听当地诉求;沙特社会亦需反思,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如何激发自身潜能。全球化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必须在碰撞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路径。
当落日余晖洒在NEOM新城的风机叶片上,中国工程师们驻足远眺,或许也曾羡慕刚做完礼拜悠然归来的沙特同事片刻的安宁;而坐在豪华越野车里的沙特青年,在夜色中疾驰而过时,会不会偶尔向往一下为了赚钱而激情干活的冲劲?
答案可能各不相同,但正如那片无垠的沙漠和天空,它属于每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寻找自身定位的人。风起云涌的出海中东历程留给我们的启示是:唯有理解与包容,方能穿越文化的风沙,迎来未来的新绿洲。
—— · END · ——
No.6575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朱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