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航空安全员的“手机风波”

这个事情在发酵之前我也有所耳闻,只是这几天突然发酵起来了——但真的有无缘无故的发酵吗?

我觉得真相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因为这件事里,处处都写满了复杂的人性。

事情大概是这样子:

9月14日,吉祥航空某航班从上海飞往布鲁塞尔。

一位旅客为父母花费几万元升舱,航班抵达布鲁塞尔后,其父亲走到廊桥时才发现,手机遗落在机舱座位上。老人当即请机场工作人员联系机组帮忙寻找,其母亲同时尝试拨打遗落手机,“第一次打通无人接听,第二次就提示关机了”。

接到母亲反馈后,旅客立即通过手机防盗功能锁定设备,并在屏幕上留言标注机主身份及联系方式,但始终未收到回应。

几小时后,手机定位显示位于布鲁塞尔一家酒店内,旅客查询确认该酒店是吉祥航空机组人员的驻外酒店,由此怀疑手机被机组人员捡走。9月16日,定位信息突然更新至上海青浦区某小区,旅客随即前往青浦区某派出所报案。

从这个时间节点一直到舆论发酵,又发生了很多事情。

9月17号旅客首次拨打吉祥航空客服电话,反映手机遗失,并怀疑被机组人员拿走。

面对这种指责,航司自然要进行求证,但在这个过程中,旅客对客服不满。

第二天,吉祥航空通过旅客提供的定位截图调查,与该航班一位安全员的住址接近。公司随即联系这位安全员谈话。

安全员一开始矢口否认,在公司多次追问的情况下,安全员才说确实捡到了手机,并且在18日凌晨交到了家附近的派出所。

当天,安全员通过手机防盗系统上的联系方式给旅客打电话,问是不是打了公司的客服电话?得到肯定答复后,安全员表示:能不能撤回投诉?

旅客表示可以考虑。

下午,安全员来到公司接受调查,其自述:自己在航班上捡到了手机,本来想着自己联系失主,但没联系;回国后,又想着联系失主,又因为太忙耽搁了,并且跟公司表示,已经将手机交给派出所,并也私下联系过旅客,告知了派出所位置,且旅客还表示了感谢。

还是这一天,吉祥再次联系旅客,旅客表示满意并且没有其他诉求了。

事情到这里本该告一段落,但吉祥航空作为企业方,还是想对这件事进行一个复盘和核实。于是要求安全员提供他与旅客的沟通记录,包括通话、微信。

晚上,安全员联系旅客,想说服旅客配合他跟公司解释“自己在布鲁塞尔时已经跟他联系过”,好保住自己的工作。旅客也配合打了客服电话,明确已经找到手机,事情可以结束了。

又一天。安全员多次致电旅客,希望他能提供一些手机截图好做证明。但旅客都没有再回复。

几天后,安全员再次联系旅客,说公司准备开除我,能不能送一面锦旗说我拾金不昧?旅客拒绝。

又一天,旅客拨打了客户电话,要求吉祥对此事赔偿。安全员询问公司旅客的诉求,并表示自己愿意赔偿旅客的机票损失。当晚,安全员联系了旅客,说自己来承担费用。

几天后,公司认为事情还有隐情,便再次对安全员展开调查。安全员表示:之前提供的通话记录,其实是用朋友的手机打的,微信也是用朋友的手机加的。

第二天,在公司的强硬态度下,安全员才讲出实情:说第一次联系旅客其实是17号的晚上,之前的那些通话记录都是自己伪造的。

当天,安全员多次给旅客发短信,希望旅客能帮忙保住工作。旅客均未回复。

9月底,旅客正式向吉祥航空提出索赔诉求:共计十余万元。

后面几天,吉祥内部一直对此事进行分析讨论,并且制定解决方案,双方约定节后再处理。

国庆假期后,就是吉祥表达致歉,并且提出赔偿细节,旅客表示不会接受,并且会找媒体曝光。

然后就是从上周到现在,这件事发酵了。

综上,可以理解为安全员本想为了保住工作而主动赔偿,但在公司不依不饶的调查下,发现无论如何工作也保不住了,也就不再想赔偿,旅客拿不到安全员承诺的赔偿,便要求航空公司进行赔偿。

所以说,整件事情经过里,处处写满了复杂的人性。

那名涉事安全员已被吉祥航空劝退。

因为无论他怎么解释自己“并无侵占意图”,只是“打算私下归还”,但这种事后解释无论多动情,都无法抹去事实本身的荒谬。

没有任何一个真正想“做好事”的人,会在长达几天的时间中选择沉默。尤其是在民航体系中,拾得旅客遗失物的上交流程早已明文规定,任何脱轨都意味着严重违纪。安全员的行为,已经不是“失误”,而是对制度和信任的背叛。

但从公司角度看,我觉得吉祥航空确实也够倒霉。制度有,培训也有,监督也不缺,可偏偏人性里的那一点侥幸,总会在缝隙里生长。

任何大型组织都面临同样的难题——规则可以防错误,却防不住人性的阴暗角落。一个安全员的违规行为,会摧毁了公司积累的信誉,而公众从不区分个体与整体。于是,一名员工的错误,立刻被简化为“吉祥航空员工盗窃旅客的手机”。

这就是民航企业最难的地方。不是怕出事,而是怕讲不清。互联网的传播逻辑从不讲时间和过程,只有情绪和立场。公司发声明是“公关”,员工解释是“甩锅”,哪怕真相已经水落石出,公众的情绪也不会回头。民航是制度的产物,却常常死在情绪的法庭。

当然,从法律层面说,这并不意味着吉祥航空可以完全撇清责任,管理责任依然存在。

但这起事件的另一面,同样刺眼。

旅客手机找回后,起初同意撤销投诉,然而没过几天,他突然在社交平台发帖控诉,要求吉祥航空赔偿十一万,理由是“旅行受损”“情绪受影响”。他不是要一个道歉,而是在掂量一个价码。事件从纠纷逐渐演变为利益谈判,情绪被放大成了一种可以被量化的诉求。

原本可以在私下沟通中解决的问题,一旦被推上互联网,所有的理性都失效。对当事旅客而言,发帖的目的不是寻找公正,而是制造压力。而当企业害怕舆论时,情绪就成了要价的武器。

这样一来,航司和旅客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是互相提防的关系。旅客怀疑公司会推责,公司担心旅客要挟,最后谁都不相信谁。民航业的信任体系,本应建立在规则与诚意之上,如今却被利益与恐惧逐渐侵蚀。

这件事里,其实没有赢家。安全员失守的是职业底线,旅客的做法也引发了道德与舆论层面的讨论,而吉祥航空也在无意间,失去了部分公众的信任。

这三点叠加在一起,就成了民航行业最脆弱的现状:一个制度再完善的体系,也抵不过一个人的短视;一场再真诚的道歉,也救不回一次信任的坍塌。

民航的运行依赖的是规则,而规则的价值在于被信任。当一个行业不再被信任,它所面对的危机,不仅仅是舆论,而是文明。

这场风波最终会过去,但留下的警示不会。

吉祥航空可以继续完善制度,旅客可以删帖,公司可以道歉,可“信任”一旦破碎,所有的补救都显得徒劳。民航业不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挫折,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只希望下一次,不再因为个体的侥幸和私心,让整个行业为之买单。

来源:微信公众号“停机坪”(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