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响惊雷,中国空基核威慑再添新主力

作者:兰顺正

首发自:《世界知识》

500

此次九三阅兵,代号“惊雷一号”的空射弹道导弹登场亮相。按照现场直播解说词的说法,“惊雷一号”作为一款空射远程导弹,构成我陆海空三军“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我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的“战略王牌”。

空射弹道导弹打击是指使用轰炸机、战斗机、军用运输机或其他航空器,将弹道导弹携带到高空后释放分离,导弹获得正确姿势后发动机点火,然后在制导系统作用下对目标实施攻击。20世纪50年代,美国率先提出空射弹道导弹的构想,并于1974年成功进行可行性试验。此后美、苏等国提出过多种空射方案,但一直受阻于巨大的技术难度和高额研发费用,直到1990年4月5日美国用B-52轰炸机成功发射“飞马座”小型固体运载火箭,才让相关空射技术的实用化重新接近现实。

同为弹道导弹,相比陆基或海基发射的弹道导弹,空射型弹道导弹由于发射平台的特殊性,在技术性能和作战使用上拥有独特之处。

首先,陆基或海基发射弹道导弹时,导弹的一级发动机需要消耗大量燃料,以克服穿越低空大气层时产生的气动阻力,这造成此类导弹的体积、质量都比较大。而空射时,载机相当于一级发动机,直接赋予弹道导弹一个初速和高度,减少了导弹主动段飞行时对气流层的穿越摩擦,从而降低了燃料消耗。因此,空射弹道导弹的弹体尺寸、质量都大为减小,而在导弹弹体大小相同的情况下,空射型弹道导弹能携带更多燃料、更大当量战斗部,从而获得更远射程和更大威力,而且,显著缩短了主动段发动机工作的时间,减少了被预警卫星跟踪和识别的概率。

其次,陆上机动发射平台虽具备一定越野能力,但还是受到地形、道路、桥梁和涵洞的限制,并且对地面保障设施的依赖性非常大。理论上,空中发射弹道导弹时,载机只要升空,其所能到达空域内的所有位置都可能作为导弹发射点。同时,由于载机能机动到敌方地面反导防御系统的盲区来规避探测,这就有助于提高导弹突防概率。

陆基弹道导弹无论是发射阵地、发射井,还是车载机动路线都比较有规律甚至相对固定,如敌方率先发起核打击或火力突击,很容易被摧毁。而部署在空中运载平台上的弹道导弹系统,其隐蔽性和“顽存率”很高。如果进行一定程度的伪装和混淆,敌方很难从多架外观基本一致的大型飞机中区分出哪些运载了弹道导弹,哪些装的是普通弹药。如果是执行核威慑或核反击任务,即使被敌方分辨出来,只要发射机是在本土上空飞行,就会受到己方地/海面防空力量的掩护,敌方采用常规手段很难将其击落。如果敌方定位了发射机并通过弹道导弹等手段投射空爆核弹头,只要有一定提前预警,发射机可以采取向预计爆心的反方向高速机动方式进行躲避,只要数分钟便可脱离核爆的有效杀伤半径。当然,敌方也可能会采用分导弹头实施大范围模糊猎杀,但相比地面平台,在三维空间内运动的飞机一定会让敌方的核弹损耗上升一个数量级。

500

2022年11月,中国空军一架轰-6K型轰炸机携带两枚新型空射弹道导弹参加了珠海航展。从外形看,轰-6K型轰炸机携带的高超音速飞行器采用了典型的双锥体外形设计,弹体上有“2PZD-21”字样,这也是中国轰炸机首次向公众展示空射弹道导弹。现在看来,该型导弹就是此次九三阅兵当中与“东风-17”“东风-26D”一同编入高超音速导弹方队的“鹰击-21”。据推测,“鹰击-21”长度在7米左右,弹径则不超过800毫米,导弹重量小于4吨,射程可能在800至1000公里左右,如果采用高抛弹道,射程可进一步提升到1500公里,属于战役级反舰导弹

500

相比“鹰击-21”,“惊雷一号”更上一层楼。从外观特征来看,“惊雷一号”长度在11米以上,直径1米多,应当是一种二级半构型的固体燃料火箭,导弹被轰-6N型轰炸机投放后,一、二级火箭发动机先后点火,燃烧完毕后其机动弹头进入高超音速滑翔状态,同时点燃固体/液体火箭发动机助推,使用机动飞行模式规避对手雷达和反导拦截弹拦截,直至命中目标。

轰-6N与“惊雷一号”的组合构成一个高度灵活且生存力强的打击系统,使用核弹头时可以强化空基核打击体系,使用常规弹头则能对敌方纵深坚固目标、海上目标、时间敏感目标等实施先发制人或报复性打击。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