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中国的西方高管惊恐万分,这次是汽车和机器人
1. 近期一个新闻是,2025年7月8位西方投资人深入考察中国新能源产业后表示,西方清洁能源领域失去了投资价值,不再投资这方面的初创企业。10月12日,英国《每日电讯》报导,一些访问中国的西方高管吓到了,考察的是汽车与机器人产业。
2. 福特汽车CEO吉姆·法利是较早意识到问题的,他访问中国后在7月警告说“他们的成本和车辆质量远远优于我在西方看到的。”矿业巨头Fortescue的澳大利亚老板安德鲁·福雷斯特表示,中国之行说服了他放弃公司内部制造电动汽车的尝试。
3. 西方高管对中国的认知受到巨大冲击,并非因为中国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的巨大生产力,而是看到了黑灯工厂、智能工厂,带有未来感的先进生产线。产线上充满了各种自动机器,看不到什么人,但是效率惊人,只有少数人在维持运转。西方人过去认为中国是“世界工厂”,靠低价人力资源,生产出廉价的“中国制造”商品。但现在,西方考察者看到的是高效率的工厂,由大量高技能、受过良好教育的工程师支持,而且正在疯狂地创新。
4. 不少西方高管对于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印象深刻。实事求是地说,图中极氪工厂里的人形机器人,应该还只是试用迭代,还未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西方新闻也需要抓眼球,因此放上人形机器人的图,觉得有趣,并不是太惊恐。但真正让西方高管震憾的是工业机器人,不是人形的,但在产线大规模应用了。
5. 图三,中国每年安装的工业机器人数量远超西方国家。而且人均意义上,中国都赶超了,每10000名制造业工人有567 台机器人,德国 449 台、美国307 台、英国104 台。西方考察者认为,中国会靠自动化产线来击败西方。而西方自认为有优势的领域都在加速落后。
6. 高管们现在担心的是,中国电动汽车等高科技产品,在西方市场都竞争力极强。9月比亚迪在英国的销量翻了10倍,2025年销量35604辆。还有清洁能源等战略产业,中国都有极强竞争力。结论是,西方制造商正在陷入困境。
7. 这文章指出,西方面对2000年代“第一次中国冲击”时,虽然廉价商品充斥着世界,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国家设法保住了更大份额的工业工作岗位。因此,西方对于中国并无恐惧,与“自动化减少就业”的直觉相反,失业多的反而是自动化程度低的国家。但现在中国的自动化程度更高了,不知道怎么办了,没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