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重拾100%对华关税的威胁,西方媒体评论很多都是唱衰美国的
特朗普重拾100%对华关税的威胁,西方媒体评论如潮,但是其中很多都是唱衰美国的,它们意识到形势在起变化,这一轮中美掰手腕美国的筹码很少,特朗普政府完全不占优势。
一些媒体直接不看好特朗普的加税杠杆。美经济学家玛丽·拉弗莉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说,“我们正在看到另一种形式的针锋相对”,她列举了近期中方对美国制裁的种种对等反制,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已经学会了如何打贸易战”,特朗普加征100%关税的威胁完全无用。
美联社一则报道使用的标题则是:“特朗普威胁对中国征收更多关税后,华尔街股市的跌幅是四月份以来最糟糕的一天”。
《经济学人》的一篇分析认为:特朗普不愿显得软弱,但他那些头脑更为清醒的同僚,例如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则会感到委屈,因为他们在与中国同行反复进行贸易谈判上投入了如此多的精力。
经济学人站在西方视角下解读中国的管制措施传递的信号,它的分析称,稀土管制新规是中国“准备、施压和愤慨”三种动机的混合。
“准备”是指“稀土是经济战争时代的最佳武器。因此,中国一直热衷于建立一个监管框架,以便在必要时能够充分利用这一武器。”它写道,“如果规则到位,中国就可以决定审批许可证的速度和力度,以及对违规者的打击力度。”他还说,一旦贸易关系恶化,中国通过拒绝发放许可证、放慢申请速度和加大执法力度就能加剧对美国供应链的干扰。
“施压”被认为是“中国抓住了特朗普交易模式的机会”,基于这种观点,经济学人认为“稀土管制并非中国建立谈判筹码的唯一途径。中国反垄断机构最近对英伟达和高通进行了调查。中国或许希望在挥舞大棒的同时,再加一些胡萝卜,比如承诺购买美国大豆或投资美国制造工厂。用威胁和回报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促使特朗普削减对华现有关税,并进一步放松美国对先进芯片的出口管制。”
“愤慨”意味着稀土规定“旨在报复,而非升级冲突”。“它们可能是对美国上个月底推出的所谓‘50%规则’的愤怒回应。”
《纽约时报》则认为,“中国(出台稀土管制)的大胆举动或许源于对特朗普处境不利的评估”,因为“中国抵制购买美国大豆的行为严重损害了美国农民的利益。美国国内政局动荡,政府停摆。尽管美国承诺摆脱对中国稀土金属的依赖,但这一前景依然遥远”。
美国政治新闻网形容中方稀土管制措施的措辞最为严峻,声称“这暴露了经济竞争与国家安全风险的交织”。
文章写道,这凸显了中美之间岌岌可危的经济和平是多么脆弱,并引发了新的质疑:特朗普在国家安全团队空心化、对华战略支离破碎的情况下,是否已为应对北京方面最新的强势行动做好准备。这也是迄今为止,对特朗普能否将其交易型贸易策略转化为连贯的中国战略最明显的考验。
文章极力渲染“中国威胁论”,声称中国行动的巨大潜在影响以及美国的反击在周五得到了充分展示,特朗普的关税声明导致股市暴跌,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超过2%,为4月份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特朗普政府前官员表示,中国的最新举动是一次特别复杂的武力展示,凸显了中国的长期战略与特朗普政府更加即兴性做法之间的日益不匹配。
文章分析说,北京的施压行动触及了美国经济中政治敏感的领域,包括抵制来自特朗普友好州的美国大豆和其他农产品,这与特朗普第一任期内的情况如出一辙。北京还表现出在港口费用问题上与美国针锋相对的意愿。
文章引用了拜登政府时期前国安会成员杰弗里·格茨的话表示,“这就像一把枪指着谈判者的脑袋。中国并没有说他们现在绝对要切断所有(稀土)出口,但他们表示,如果愿意,他们有能力这样做,而这将成为美中谈判的背景条件。”
文章还引用了上海供应链咨询公司Tidalwave Solutions 的高级合伙人卡梅伦·约翰逊表示,“稀土出口限制是中国可以发动的猛烈攻击之一,而且他们已经这么做了,他们还没有在制药、生物技术或化学品领域这么做——中国明天就可能让我们的经济停摆,而我们对此无能为力。”
文章最后总结称,如果贸易摩擦加剧,鉴于美国经济持续依赖中国进口工业材料和消费品,这可能会给美国经济带来可怕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