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牌崛起与最严国标出炉,卫生巾行业要变天了
作者 | 风车车
编辑 | 早参君
今年的卫生巾行业格外热闹,明星、网红与平台纷纷以“闯入者”姿态涌入。
黄子韬的朵薇卫生巾,率先引爆市场。5月18日,新品发布会当晚,50万单组合套装在直播间售罄,GMV超4000万元,最高在线观看超800万。时间不足一个月,东方甄选上线首款自营卫生巾,当日中午销量就突破30万包。
然而行业高光尚未褪去,安全的阴影就已悄然而至。7月24日,网红主播辛巴自创品牌“棉密码”卫生巾,多批次产品被检出高含量3类致癌物——硫脲,消费者神经被再度刺痛。
喧嚣之下,不禁追问,卫生巾作为守护女性健康的日常必需品,为何始终难以让人安心?这些新品牌的加入,能否成为推动行业洗牌的关键力量?
01
一场信任危机,新品牌完成精准卡位
这个行业正深陷于一场信任危机中。
2025年,央视“3·15”晚会首个曝光案例,便直击母婴卫生用品。山东济宁梁山希希纸制品公司被曝长期从事卫生巾、婴儿纸尿裤残次品翻新业务,涉及麦酷酷、自由点、嫚熙、Babycare、苏菲等多个知名品牌,消费者情绪被瞬间点燃。甚至不少网友在雷军微博下面留言,“希望小米能做卫生巾”,可见行业信任度已降至冰点。
图片来源:央视
近年来,关于卫生巾的质量问题屡见不鲜。2024年,央视曝光十大不合格卫生巾品牌,乐而雅、护舒宝、苏菲等知名品牌,被检出含有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含量超标,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同年底,ABC、苏菲、高洁丝等又被曝出“偷工减料”。更早之前,2021年七度空间检出重金属砷、此后高洁丝、护舒宝又深陷“虫卵门”。
但不同以往的是,伴随今年315结束,一些千万级别的明星与网红平台“站出来”了。据观察者网,3月22日,黄子韬情绪激动、直言对赚黑心钱的行为“看不下去”、“太恶心”。
两个月后,“朵薇”品牌正式亮相,首场直播卖爆。据中国网财经,朵薇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品牌上市4个月内销售额已超2亿元。天眼查显示,浙江朵薇护理公司成立于2021,黄子韬作为其股东,目前直接持股15%。
图片来源:纵览新闻
在媒体沟通会会上,朵薇品牌宣布已投入2.75亿元建设三条自动化生产线,年底预计将扩展至25条二十。真金白银的投入与破釜沉舟的决心,成功赢得了消费者信任。
不止朵薇,东方甄选推出首款自营卫生巾表现同样不俗,该款“纯棉表层卫生巾”,主打安全健康、表层纯棉。据其官方消息,6月16日,开售10分钟订单突破4000单,上线2天18万单全部售空,单月销量突破150万包,对应销售额超1500万元。7月19日,再推出第二款自营卫生巾产品“轻薄速吸卫生巾”。
布局者远不止于此,同样看好这一市场的,还有坚果品牌巨头三只松鼠,其在5月21日,宣布推出自有卫生巾品牌“她至美”。
这些新品牌之所以能迅速打开市场、实现开门红,除了流量红利与名人效应的推动之外,更源于对“质量”的精准卡位。在315等一系列卫生巾公共事件的催动下,消费者对产品安全与品质的要求愈发强烈。这些新品牌带来一场“鲶鱼效应”,在与传统品牌竞争的同时,拓宽了消费者的选择空间,为市场注入全新活力。
02
“最严新国标”落地,行业迈入强监管时代
对于高频刚需的卫生巾品类而言,明星效应与精准卡位固然能开启市场大门,但这仅仅是第一步,如何守护好质量,才是决定品牌能否真正走下去的关键。
为杜绝卫生巾的“黑心棉”和残次品问题,东方甄选全程追踪采购链条,并严格进行原料检验和成品检验。由于目前采取纯线上渠道,这些卫生巾均从专属仓库,由顺丰、京东直接给用户发货,确保产品安全与消费体验直达用户。
朵薇品牌选择用“全程透明”的方式直面消费者。如遥望科技董事长谢如栋介绍,朵薇工厂将是行业内首个“透明工厂”,接受线上监督,线上五个重点区域摄像头机位24小时开放,同时线下也接受消费者预约参观,并在产品包装后附有溯源二维码。
图片来源:央视
新锐品牌的透明化探索,客观上带动了卫生护理行业透明度的持续提升。据潮新闻,有媒体统计,事件后已有3家卫生巾企业宣布升级检测标准,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工厂直播"相关搜索量增长380%。
然而,卫生巾质量问题并非一片坦途,远比一场直播、一次声明复杂艰难。据媒体报道,2025年5月,王先生在曝光“棉密码”卫生巾添加硫脲,消费者集体送检的检测报告显示,从2019年9月到2025年1月,多个批次的“棉密码”茶氧夜用卫生巾、茶氧日用卫生巾等品类均检出超高含量硫脲,该物被国际癌症研究联盟列为3类致癌物。
图片来源:潇湘晨报
据悉,该品牌卫生巾由辛巴自创,曾在直播声称有一千万用户,“每次都要排队发货”。据潮新闻,更有业内人士称,“棉密码”8年时间累计销售额高达33.3亿元。
此外,据极目新闻4月报道,“绵绵的羊”品牌卫生巾也被多位消费者反映,出现不明黑斑、黄色污渍、红色污渍及头发等问题,部分消费者在使用后出现过敏、皮肤红肿甚至经期异常等情况。天眼查APP显示,该品牌由网红赵子涵在2023年创立,公司注册资本100万。
面对层出不穷的质量乱象,7月1日,被称为卫生巾“史上最严标准”的新国标《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要求》(GB 15979—2024)正式落地。其中,明确禁止采用回收原料,对原材料卫生、生产环境、产品卫生指标等要求更加严格。这是中国一次性卫生用品行业时隔22年首次迎来强制性国家标准更新,并且不再仅是“卫生建议”,而是成为所有企业必须遵守的法定合规门槛。
新的标准正在迅速发酵。据21世纪经济报, 某三方检测机构数据透露,2025年第二季度,卫生巾产品的主动送检率同比激增217%。
客观来看,卫生巾行业频繁成为公众议题,加速了行业的规范与升级。从新品牌进入到公众监督再到“最严新国标”落地,在这一过程中,行业正逐步构建起企业自律、公众监督与法律保障三位一体的质量防线,系统性重塑消费者对国货品牌的信任基础,形成完美闭环。当行业进入标准升级与结构重构的新阶段,不合规的小作坊和品牌会面临加速淘汰,更注重产品质量的企业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行业将迎来一个全新起点。
03
暴利之下,为何容不下质量初心?
客观而言,卫生巾行业并非新生意,但却是一门暴利生意,毛利堪比奢侈品。
2019年,中泰证券曾提到,卫生巾行业平均毛利率达45%。近年来这种态势有增无减,并在头部企业展现得更为极致。“七度空间”母公司恒安国际,2024年卫生巾业务毛利率63.7%、百亚股份自由点产品毛利率55.7%,这在日用品的高频消费中十分罕见。
疑问在于,如此高暴力之下,为何最基本的质量诉求,迟迟得不到满足?
图片来源:天眼查
答案出在营销上。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以百亚股份为例,2024年财报显示,销售费用投入12.26亿元,同比增长83.24%,占总营收比近40%。相比之下,研发却极为“吝啬”,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仅0.72亿元,占总营收2.2%,两者相差约17倍。
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行业现状,不仅降低了入局门槛,更导致了激烈的同质化竞争,最终使各家陷入“拼代言”与“拼价格”的营销战。
龙头企业的业绩压力是最好的证明,以卫生巾作为盈利支柱的恒安国际,近年持续遭到市场挑战。2024年,其卫生巾业务收入同比下滑8.09%至56.78亿元,利润同比下滑12.95%至20.17亿元,追其原因,公司解释称,国内外品牌纷纷降价促销,用来争夺市场份额,竞争十分激烈。
聚焦行业,卫生巾作为女性生理健康护理的必需品,市场已进入到“存量竞争”阶段。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分析,2023年全球卫生巾市场规模已突破500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600亿美元以上,年复合增长率约为5.2%。虽然行业不在高速增长,但需求已然稳定、规模仍然可期。
随着众多新品牌的加入,未来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此番新品牌产品卖爆背后,精准卡位也只是一个开始,真正想要行稳致远,必须跨越 “流量红利” ,回归到产品本质。“透明”与“自控”将成为基准,推动行业在更高的标准下竞争,最终收获的是一个更规范、更安全、更值得信赖的市场环境。
新一轮的竞争中,营销将不再是破圈重点,产品质量将成为核心竞争力,如何在“性价比”与“高品质”找到平衡点是摆在所有玩家面前的终极考题。到那时,对消费者质量需求的理解深度,将直接决定品牌发展的天花板。
就像《狂飙》里的那句台词,“风浪越大鱼越贵”,这场变革仍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