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体制壁垒,激活中华天才:一场关乎国运的科技创新总决战

(一)

500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甚至可能决定大国角力的胜负。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既看到“北斗”组网、“嫦娥”探月、“蛟龙”入海等重大科技成果的辉煌成就,也必须正视一个严峻现实:仍有大量具有革命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成果,特别是那些源自民间的“遥遥领先”的秘方与技术,在现行体制下被埋没、被雪藏、被扼杀。你不遥遥领先,就可能会被别人的遥遥领先所干掉。这就是未来科技井喷时代的残酷的丛林现实。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种状况若不彻底改变,将严重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最终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我们必须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历史担当,深刻反思现行科技管理体制的积弊,坚决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一切体制机制障碍,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所有中华天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二)

500

纵观人类科技发展史,重大科技创新往往源于个体天才的灵光乍现与坚持不懈。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牛顿的经典力学,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屠呦呦的青蒿素,这些改变世界的伟大发现,最初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都经历过被质疑、被排斥的艰难时期。

在我国中医药领域,这种情况尤为突出。多少民间中医世家传承数百年的秘方,多少临床医生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的独特疗法,因为现行药品注册审批制度的僵化而难以转化为惠及全民的公共产品。口服胰岛素的案例就极具代表性——这种可能颠覆糖尿病治疗格局的创新,却因无法适应建立注射胰岛素的垄断主导加上化学药物评价体系上的审批流程而步履维艰。

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现行的科技评价与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防范风险”而非“激励创新”的逻辑基础上。这种体制过度强调流程规范、资料完整、数据翔实,却忽视了科技创新本身的时效性、不确定性和突破性特征。更为严重的是,当前体制在价值取向上存在严重偏差——以“盈利为中心”而非以“疗效为中心”,以“管理便利”而非“创新激励”为出发点。

(三)

500

现行体制的弊端已在实际中造成严重后果。一方面,大量真正具有突破性疗效的创新成果因无法适应繁琐的审批流程而被迫“沉睡”;另一方面,那些疗效平庸但符合规范的产品却大行其道。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仅造成科技资源的巨大浪费,更导致“病越治越多”、“海量过去已经攻克的各类慢病、疑难杂症现在却无法攻克”的疗效走向落后的尴尬局面。

在中医药领域,这种情况尤为触目惊心。许多民间中医掌握的独特诊疗方法和药剂配方,在实际临床中展现出惊人疗效,却因不符合“一人一方”的传统中医理论或无法提供符合现代药理学要求的实验数据而被拒之门外。而某些大企业生产的所谓“中成药”,通过添加化学药物成分制造“速效”假象,长期使用却副作用明显,却常常霸屏各类电视台广告C位置,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反而大行其道。

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保护平庸、压制卓越的体制性顽疾。当审批流程变得如此繁琐而漫长,当申报成本变得如此高昂,当泄密风险变得如此巨大,那些拥有真正创新成果的个人和小微企业只能望而却步,主流人群的最终选择是将秘方深藏不露,甚至带进坟墓。这是中华民族智慧资源的巨大损失,更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严重失灵。

(四)

科技创新领域的这种困境,与我国足球领域的状况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为什么堂堂中国国家足球队的比赛成绩不如贵州的“村超”?根本原因在于体制——那种僵化、封闭、论资排辈的选拔机制和管理模式,根本无法发现和培养真正的足球天才。同样,在科技创新领域,如果我们的管理体制不能及时发现、有效保护、大力支持那些具有颠覆性创新能力的“科技天才”,那么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就将成为空中楼阁。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大国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科技创新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竞争,特别是顶尖天才的竞争。钱学森、任正非、潘建伟、余承东、任正非、梁文锋这样的战略科学家或科技企业家,其价值何止“五个师”?他们为国家安全和发展做出的贡献,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衡量的。

当前,美国等西方国家正举全国之力争夺全球科技人才,不惜修改移民政策、提供巨额资金支持、创造最优科研环境。如果我们继续固守僵化体制,让国内的科技天才处处碰壁、寸步难行,那么不仅无法吸引国际顶尖人才,还可能造成本土人才的严重流失。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做法,将严重损害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五)

破解这一困局,必须从战略高度进行顶层设计,系统性的构建有利于颠覆性创新成果涌现和发展的新型体制机制。

首先,要确立“疗效优先”、“结果导向”的根本原则。在中医药等特定领域,应当建立区别于化学药物的评价体系,将临床疗效作为衡量创新价值的最高标准。对于那些在长期实践中证明具有特殊疗效的秘方和技术,应当设立“绿色通道”,特事特办,先予保护,再逐步完善相关数据。

其次,要构建国家主导的创新发现与保护机制。建立“国家星探系统”,主动发现和挖掘散落在民间的科技创新成果;设立“国字号风险投资体系”,对那些具有战略价值但暂时不符合常规审批要求的创新项目进行国家队投资;创建“国家密方保护制度”,通过特殊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确保创新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第三,要改革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当现有法律不能有效保护创新、反而成为抑制创新的桎梏甚至是枷锁镣铐的时候,就应当及时修改法律法规。法律的根本宗旨是促进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而不是维护僵化的管理秩序。对于那些具有显著疗效但暂时无法满足全部审批要求的创新成果,法律应当提供适当的豁免机制和过渡安排。

第四,要建立军民融合的创新保护机制。借鉴军工科技保密管理的经验,对那些具有重大战略价值和应用前景的民间创新成果,适时纳入国家保密体系,防止核心技术和秘方外流。同时,建立军民技术双向转移机制,让民间创新更好地服务国防建设,让军工技术更快地惠及民生。

(六)

科技创新体制的改革,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涉及到思想观念的彻底革新、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权力关系的重新构建。这是一场大洗牌级甚至是推倒重来级的创新革命,必然会遇到各种既得利益集团的顽强抵抗,必然会面临传统思维模式的严重阻碍。“不创新就可能被洗牌的新定律,已经在全球人工智能+制造体系进入到了星火燎原的阶段了”。机会只留给居安思危,顺势求变者。

我们必须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坚定不移地推进这场改革。要充分认识到,保护创新就是保护生产力,解放科技就是解放生产力,激发创造活力就是增强综合国力。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策略。可以选择中医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关键领域先行先试,探索建立颠覆性创新成果的特别认定、保护和推广机制。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范围,最终构建起覆盖所有科技领域的新型创新治理体系。

(七)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国崛起的背后必定有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英国凭借蒸汽机等技术创新成为“日不落帝国”;德国凭借化工、电气等领域的突破后来居上;美国凭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革命引领世界潮流。

今天,中华民族正迎来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能否抓住这一机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全民族的创新创造活力,能否让所有中华天才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要打造的是“人人相益”的创新生态,而非“人人相害”的恶性竞争;我们要构建的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格局,而非“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创新荒漠。当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毫无顾虑地投身创新创造,当每一个奇思妙想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当每一个科技天才都能找到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中华民族的创新智慧必将如火山般喷发,中国必将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八)

这是一个呼唤天才也必将产生天才的伟大时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历史。我们的先人创造了四大发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我们也必将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先的新的伟大发明。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句古诗在今天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我们不仅要期盼天才的降临,更要通过制度改革为天才的成长创造肥沃土壤,通过机制创新为天才的涌现提供广阔空间,通过文化重塑与激励机制重构,为天才的突破营造良好氛围。

在这场关乎国运的科技创新总决战中,我们面临的是存亡兴衰之危。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没有退路,只能胜利。让我们打破一切体制机制的枷锁,释放中华民族积蓄已久的创新能量,让中华天才的智慧之光普照世界,让中国创新的旗帜在全球科技巅峰高高飘扬!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