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有心無力 高市亦難破局

作者:方舟,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

500

高市早苗究竟會把日本引向何方還不得而知,但如果高市早苗真的將日本帶入歧途,那也是石破茂的軟弱造成的。

500

10月4日,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結果出爐,高市早苗擊敗小泉進次郎,當選第29任總裁。高市早苗成為自民黨創黨70年來首位女性黨魁,並有望在10月中旬獲國會指名,成為日本史上第一位女首相。現任日本首相石破茂屆時也將結束自己僅僅一年的任期。

過去五年,日本更換了四任首相。雖然早已看慣換首相如走馬燈的日本政壇,但石破茂作為自民黨中的一匹「獨狼」,原本頗具改革理想,結果還是有心無力,黯然下台,不免令人感到遺憾。

早在安倍晉三執政的後期,筆者就曾經與日本一位著名大學教授討論過,誰有望成為後安倍時代的自民黨領袖。那位日本教授毫不猶豫地說是石破茂,他認為石破茂是具有戰略眼光的人,而相較之下,其他幾位可能的候選人都較為平庸或只是技術官僚。

石破茂之所以能夠令人刮目相看,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其為自民黨內少數無派閥的領袖人物。尤其是自民黨深陷派閥「黑金」醜聞的背景下,石破茂更顯得特立獨行。石破茂背後缺少派閥支持,無疑是其參與日本權力鬥爭的弱點,但同時也恰恰令外界對他抱有改革自民黨派閥黑金政治的期望。

民粹派高市外國人踢鹿

第二個原因是石破茂的歷史觀和國際觀在自民黨中顯得較為與眾不同。他能夠對日本在二戰前所犯的軍國主義錯誤有較清醒的認識,並且對包括中國、南韓在內的日本鄰國態度相對溫和。而這兩點在當前自民黨日趨右傾化的情況下,更顯得難得。

石破茂曾五度角逐首相,直至2024年才終於登上首相之位。然而,他僅執政一年便宣告下台,任內政績亦乏善可陳。一方面,他對整飭黑金政治顯得力有未逮,改革進展有限;另一方面,無論是在歷史觀的表述,還是在改善與鄰國關係方面,都未能有大的作為。

究其原因,石破茂雖有改革想法,但其在自民黨內的基礎太薄弱。因此他初上台,便致力於平衡黨內的意見,努力在調和各方後再做決定。但這麼做的結果就是,他不可避免地失去了「石破茂的本色」。用他自己的話說,便是「在努力調和的過程中,最終失去了自我特色」。

今年8月底,石破茂曾邀請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在東京共進晚餐,這是二人自去年5月以來的首次會面。此次飯局之後,媒體追問小泉給了石破首相何種建議。小泉稱「我沒有告訴他該做什麼。我告訴他做他認為應該做的事。首相有權力。」

「首相有權力」這句話看似平常,卻是小泉以自身實踐給出的答案──2005年他為推動郵政民營化,在法案面臨流產的困局下,頂住黨內外反對,選擇解散眾議院,最終贏得勝利。

其實石破茂一直都有嘗試翻盤的機會,小泉的暗示也已相當明確。但性格使然,他最終以「維護黨內團結」為由辭職,主動選擇了放棄。

500

接替石破茂擔任自民黨總裁,並預計將擔任日本首相的高市早苗,以安倍的繼承人自居。在整個自民黨的政治光譜中,她與石破茂可謂是處在兩端。高市早苗有兩大特點。一是在政治上具有很強的民族主義色彩。高市在選舉演講時曾以家鄉奈良的鹿為引子,指摘外國人對鹿的滋擾行為頻發,重複「外國人踢鹿」等說法,並據此強調應實施更加嚴格的外國人管理政策。而奈良公園負責人後來回應表示,並未發現對鹿的暴力行為。

從高市早苗以一樁「無中生有」的例子大做文章,借題發揮抨擊外國人,其實可以看出她身上帶有鮮明的民族主義傾向與右翼民粹風格。包括在歷史問題上,高市常年高調參拜靖國神社,象徵性的立場表態一以貫之。儘管在被問及若當選首相是否仍會前往參拜時,她採取含糊其詞、保留彈性的回應,顯示未來不排除在此議題上進行策略性調整或有限妥協,但整體而言,她保守強硬的政治取向不會改變。

對於中國與周邊鄰國而言,這樣的訊號難免引發戒心,並可能在歷史敍事、外交互動與安全議題上加劇不信任感。

「三支箭」乏力GDP遜南韓

高市早苗的另外一大特點是她主張繼承「安倍經濟學」思路,採取大規模財政刺激政策和貨幣量化寬鬆。

安倍晉三在2012年再度出任首相後,為了推動日本經濟復甦和擺脫通貨緊縮困境,提出代表「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政策。所謂的三支箭:一是激進的貨幣政策,採取大規模量化寬鬆,推高通貨膨脹率的同時推動日本長期利率走向零利率甚至負利率水平;二是財政擴張,用10萬億日圓以上級別的財政刺激來拉動經濟增長;三是結構性改革,推動日本加入更多自貿區,放寬國內市場管制。

從「三支箭」政策推出至今已過了13年,其效果究竟如何呢。從經濟指標看,2024年中國GDP實際增速5%,美國實際增速2.9%,而日本實際增速僅為0.1%,實際經濟增長接近停滯。按照平均滙率計算,日本2024年GDP折合4.1萬億美元,低於2023年,按照美元計算增長率為負值。從GDP排名看,由於日圓貶值,日本被德國反超,GDP排名全球第四,已經跌出第一梯隊。就連人均GDP,日本也在2023年被南韓超越,且差距還在拉大。

當年擔任安倍經濟顧問,幫助其構想「三支箭」政策的日本著名經濟學家濱田宏一(Koichi Hamada)曾用安倍(Abe)的姓氏「A-B-E」分別給這三項政策打分,他滿意「寬鬆的貨幣政策」,認為「財政刺激」做得也還湊合,而「結構性改革」則是失敗的。

點錯「科技樹」新產業跑輸

但是,受過去大規模財政刺激影響,日本的債務對GDP比例高達260%,位居全球之首,債務壓力處於較高水平。雖然通貨膨脹率被成功推高至接近3%,但日本的通脹並非伴隨經濟繁榮和需求旺盛,而主要是成本上漲造成的物價上漲。對於日本民眾而言,由於工資漲幅趕不上物價漲幅,實際收入是下降的。日本厚生勞動省的資料顯示,2024年日本民眾實際工資收入比上年減少0.2%,日本實際工資水平已連續三年下降。隨着實際收入的下降,消費需求也在下降,2024年日本家庭實際消費支出比上年減少1.1%。

在這種面對通脹壓力的情況下,高市早苗面前的經濟挑戰與安倍時期已有很大不同。但她現在還提出要繼承安倍量化寬鬆和財政刺激的政策,這兩項政策未來是否能真正幫助日本經濟走出困局,其實是不容樂觀的。

而日本經濟更大的問題不僅僅是過去三十年增長乏力,而在於產業發展不佳。雖說日本過去三十年經濟增長不高,但日本居民總體而言維持了原有較高的生活水平,日本也在某些特定產業(如動漫產業)和技術(掌握光刻膠等關鍵半導體材料技術,並曾以限制出口遏制南韓的晶片產業)具有全球領先地位。但是從整體產業的角度看,日本不但落後於美國中國,甚至還比不上南韓。

近幾十年,日本多次在重要產業點錯「科技樹」。所謂點錯「科技樹」,指的其實是在新產業發展中選擇錯了技術路線。

500

細數下來,日本至少有8次點錯「科技樹」:電視機押注等離子技術且走封閉生態路線,最終被開放競爭的液晶電視取代;新能源產業,日本車企集體押註氫能,錯過純電汽車窗口;互聯網時代對支付、外賣、流媒體與電商反應遲緩;通訊技術產業上,坐看中美兩國競爭,在5G等前沿領域淪為邊緣參與者;雲計算領域受官僚縱割與市場規模限制推進緩慢;智能手機在設計與系統迭代上不及中美而退場;半導體裝備領域,尼康與佳能押注光刻機干式路線不敵荷蘭ASML的濕刻路線;人工智能領域,早年豪賭專家系統(人類輸入知識,教會計算機模擬人類進行決策的過程)、忽視神經網路(由計算機自己去學習知識),計劃失敗後資金與人才斷層。

日本在這些產業的失敗受許多因素影響,其中一大原因便是日本的核心產業是寡頭壟斷的。譬如,電子行業的松下、東芝、索尼;汽車行業的豐田、本田、日產等。這些具有寡頭壟斷地位的企業一旦選錯技術路線,就容易令整個國家的產業都沿着錯誤路線往下走。

相較之下,中國和美國在各個產業領域不斷有新的企業湧現,持續有新技術取代舊技術。比如在汽車產業,純電動汽車快速崛起背後都是由新企業在推動,美國是特斯拉,中國則是比亞迪、小鵬、理想等新車企。包括互聯網領域,過去曾擔心阿里、騰訊、百度這兩三家企業會壟斷中國互聯網,但後來字節跳動、美團、京東等新企業也不斷有技術創新湧現,形成了新的互聯網企業勢力,這與日本的寡頭壟斷結構有很大差異。

回到這次日本政權更替,高市早苗究竟會把日本引向何方還不得而知。剛剛落任自民黨總裁的石破茂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希望高市早苗不會將日本帶入歧途」。但如果高市早苗真的將日本帶入歧途,那也是石破茂的軟弱造成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