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养虾到执掌千亿帝国:“非典型”二代郑平的台达时代
2025年,对台达电子而言,是标志性的一年。这家由郑崇华于1971年创立的电源管理巨头,不仅在业务上高歌猛进——9月营收以570.61亿元新台币创下单月历史新高,股价一度触及千元大关。
去年5月30日那场股东常会上,台达平静而坚定地完成了其发展史上的关键传承:创办人郑崇华之子、时任执行长郑平,正式接任董事长。职业经理人海英俊功成身退,标志着台达在经过12年的“职业经理人+家族接班人”过渡模式后,全面进入了由家族第二代掌舵的“郑平时代”。
业绩新高下的交棒:水到渠成的传承
去年的那次交棒,并非在危机或压力下进行,而是在公司发展的巅峰时期。
台达2024年的业绩表现堪称耀眼:第三季营收1503.17亿元,同为单季新高。推动增长的核心动力,是AI数据中心算力需求爆发带来的高端电源产品机遇,其高毛利产品营收比重从2023年的39%攀升至2024年的45%,预计2026年将突破50%。强劲的基本面,为领导层的平稳过渡提供了最坚实的舞台。
前董事长海英俊在交棒时感性表示,自己已符合退休资格,并强调“台达长年培育领导梯队,随着下一阶段梯队的渐臻成熟,此时交棒应为最佳时机。” 这番话语,揭示出台达此次传承的核心特质:这是一场历时十余年、精心规划、循序渐进的制度化接班。
“传帮带”的十二年:职业经理人的关键角色
回顾2012年,台达的第一次交棒就曾被视为企业治理的典范。当时,创办人郑崇华并未直接让儿子郑平“子承父业”,而是将董事长重任交给了职业经理人海英俊,郑平则接任执行长。这一安排,充分体现了郑崇华的远见与胸襟。
海英俊,这位拥有深厚国际金融背景的掌舵者,自1999年加入台达后,便以其专业能力帮助公司建立了现代化的管理和运营模式。在担任董事长的12年间,他不仅带领台达专注本业、拓展至节能与绿色能源领域,使公司营运屡创新高,更肩负起一项重要使命——作为“导师”,在实践中培养和辅佐郑平。
这对“黄金搭档”合作无间,海英俊对郑平的评价极高,认为他“自2012年接任执行长以来,规划台达走向品牌转型之路,也让台达从零组件供应商拓展至解决方案提供者的角色”。这12年,是郑平积累经验、证明能力的成长期,也是台达内部对新一代领导人建立信心的过程。海英俊完美地扮演了“承前启后”的桥梁角色,确保了权力交接的平稳与顺畅。
创办人的传承智慧:尊重与选择
台达的传承故事,更深层次地折射出创办人郑崇华独特的人生哲学与传承智慧。
这位1936年出生于福建建瓯的企业家,13岁赴台,与大陆亲人分隔数十载,将思念化为创业的动力。他常鼓励年轻人“生活要有梦,放胆去逐梦”,而他自己的创业与传承之路,正是这一理念的践行。
郑崇华在谈及儿子接班时,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父亲是医生,而我不想做医生,父亲也没有强迫我!” 这种对个人选择的尊重,也体现在他对郑平的培养上。郑平早年并未打算进入父亲的企业,他热爱动物,在屏东农专攻读水产养殖,服完兵役后甚至远赴泰国经营养虾场。直到27岁,经历创业起伏后,他才在因缘际会下加入台达的泰国子公司,从制造组的基层岗位做起。
郑平的接班之路,并非一步登天。他从泰国工厂起步,后赴美进修,1998年被派驻大陆,一待就是十年,直至2010年升任台达资深副总裁兼大陆区总裁。这段长期的、跨领域的、从基层到高管的全面历练,使他深刻理解了公司的业务与文化,为他最终执掌帅印奠定了无可争议的基础。
新旧风格的融合:从“即知即行”到“慢工细活”
随着郑平时代开启,台达的管理风格也预示着新的变化。外界观察,父子二人的个性与管理方式各有千秋。
创办人郑崇华作风明快,对技术直觉敏锐,讲究“即知即行、令出必行”。而郑平则更具耐心,注重沟通与流程,善于通过不厌其烦的协商来达成共识,颇有“慢工出细活”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转变,或许正契合了台达当前的发展阶段。公司已从早期的零部件供应商,成功转型为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者,业务范畴扩展至基础设施、交通、自动化等更为复杂的领域。郑平那种注重团队协作、系统性规划和持续沟通的领导风格,可能更适应于领导一个庞大而多元的科技帝国。
在《一波说》看来,台达郑平的接班,是一个关于耐心、规划与信任的经典案例。它展现了一个家族企业如何通过引入卓越的职业经理人进行“传帮带”,如何为二代接班人提供充分的历练与成长空间,最终在恰当的时机完成无缝衔接。这不仅是一次权力的转移,更是一场融合了家族愿景、职业精神与制度化管理的成功实践。在郑平的带领下,正值盛年、势头强劲的台达,其未来的发展图景,无疑更值得期待。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