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挥“鞭”多添“料”,让“快牛”劲更足

在机关工作中,“快牛”式干部是推动事业发展的“硬核力量”——他们责任心强、执行力突出,面对急难任务不推诿,扛起繁重工作不抱怨,总能以高效履职啃下“硬骨头”。然而现实中,“鞭打快牛”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任务分配时“挑软柿子捏”,把难活累活全压给“快牛”;评优评先时陷入“平均主义”,让“快牛”流汗又流泪;关怀保障时流于“蜻蜓点水”,对“快牛”的身心压力视而不见。长此以往,“快牛”的积极性会被消磨,干劲会被透支,甚至可能“累倒”在岗位上,最终导致单位工作陷入“能者多劳、劳者多怨、怨者少干”的恶性循环。

“鞭打快牛”看似高效实则暗藏危机。“鞭打快牛”看似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则暴露了管理能力的短板,更是对干部价值的不尊重。从分配逻辑来看,这种做法违背了“按劳分配、奖优罚劣”的基本准则。“快牛”多承担的任务背后,是牺牲休息时间、透支健康精力的额外付出,若得不到对等的认可与回报,不仅会寒了“快牛”的心,还会让“慢牛”“懒牛”滋生“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没差别”的消极心态,严重破坏机关工作氛围。从长远影响来看,过度“鞭打”会加速“快牛”的“折旧”。机关文稿起草、项目攻坚、应急处置等任务往往需要高强度投入,长期让“快牛”处于“连轴转”状态,不仅会导致其思维僵化、效率下降,还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最终造成“骨干流失”“人才断层”的被动局面。

破局之道变“挥鞭施压”为“搭台赋能”。要让“快牛”持续发力,关键在于转变管理思路,跳出“多干即多罚”的误区,构建“多干多激励、实干有回报”的良性机制。首先,需建立“精准分责”的任务分配机制。摒弃“谁能干谁多干”的粗放思维,结合干部的专业特长、能力短板、工作负荷科学统筹,既让“快牛”承担核心任务以发挥优势,也给“慢牛”安排适配工作以锻炼能力,避免“一人挑千斤、他人闲无事”的失衡现象。其次,要完善“优绩优酬”的激励保障机制。将工作实绩与评优评先、晋升提拔、薪酬待遇直接挂钩,让“快牛”的付出“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同时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敢闯敢干的“快牛”撑腰鼓劲,消除其后顾之忧。最后,需构建“人文关怀”的成长培育机制。定期开展谈心谈话,及时掌握“快牛”的思想动态与实际困难,通过调休补假、心理疏导、技能培训等方式为其“充电赋能”“减压松绑”,让“快牛”在干事创业中既有“劲头”,又有“奔头”。

长远之策育“快牛领跑”促“群牛奋进”。破解“鞭打快牛”问题,最终目的不是“保护快牛”,而是以“快牛”为引领,带动形成“快牛领跑、慢牛追赶、群牛奋进”的生动局面。一方面,可发挥“快牛”的示范作用,通过“师徒结对”“经验分享会”等形式,让“快牛”的工作方法、责任意识传递给更多同事,帮助“慢牛”提升能力、转变作风。另一方面,需营造“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通过明确的目标考核、透明的评价标准,让每一位干部都清楚“干什么、怎么干、干得好有什么回报”,避免“躺平者”得利、“奋斗者”吃亏。唯有如此,才能激发机关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让“快牛”不孤单、“慢牛”有动力,共同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