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中餐”申遗就在2026年

转自公众号“i世界遗产”,时间2025年8月27日。

500

陕西西安,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引下制作面花

据悉,“中餐——中国人关于食物烹饪及享用的知识和实践”已被确认为2026年中国单独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唯一项目,预计将在2026年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21届会议上获审议。“中餐”项目英文名称为Chinese cuisine:knowledge and practic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regarding the preparation and enjoyment of food。

“中餐——中国人关于食物烹饪及享用的知识和实践”项目申报材料显示,“中餐”申遗涵盖82个子项,其中既包含“中餐烹饪技艺与食俗”综合性项目,也包含中国多个菜系烹饪技艺、民族食品制作技艺、各地小吃制作技艺,还包含粮食民俗、食材获取、筷子使用、以食物为核心的节宴等众多非遗代表性项目。“朝鲜族泡菜制作技艺”“馕制作技艺”“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等项目也在此次“中餐”申遗的清单之中。但透过材料分析可留意到,此次“中餐”申遗并未直接包含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里的油、盐、酱、醋、糖、精等调料制作项目,也未直接包含果脯蜜饯、梨膏糖、龟苓膏、八珍汤等糖果药饮制作项目。 

与2024年申遗成功的“春节”一样,“中餐”申遗文本也指出,“中餐”项目由全体中国人共享,在全国广泛实践。受篇幅限制,表格中以例举方式表述了“中餐”的代表性社群所在地、代表性团体及代表性传承人。除申报表格外,申报文件之中的社区知情同意书、社区支持促进可持续发展声明材料、视频及清单节录等其他文档,也表述了具体涵盖的社群。本文末附有“中餐”申遗包含的各子项清单及已签署材料总图表,以便查阅。

中餐是什么?申遗文本这样阐释

500

贵州剑河县太拥镇昂英村,居民们正在享用长桌宴

依照申遗最新规则限定,申遗文本里的项目简介篇幅不得超过300个英文单词。在已提交的申遗文本中,“中餐”项目的概括性介绍表述如下:

“中餐代表了中国人在食材遴选、加工、搭配与烹饪,以及食物享用与分享方面的知识和实践。 

该遗产项目的特点是广泛选取原料,强调‘物尽其用’。中餐烹饪技艺包括刀工,腌制、发酵、风干等加工方法,以及炒、蒸、炖等烹饪方法。由此形成了以使用炒锅、蒸笼、陶罐为特征的综合实践,以及使用筷子用餐的传统。中餐具有多样性、创新性,平衡主食与菜肴,强调色、香、味、形、器的审美追求,以及文化寓意和营养价值。中餐也重视上菜的顺序。在长期实践中,中国人形成了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形成了通过营养摄入食治养生的健康饮食传统,形成了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的烹饪哲学。 

中国谚语‘民以食为天’体现了对食物和饮食的高度重视。与该遗产项目相关的实践根植于日常膳食,贯穿于人生大事、传统节日和社交聚会,例如生日宴与婚宴、年夜饭及答谢宴,在这些场合,食物烹饪及分享增进了人际交流与和谐。地域风味促进了社区之间的相互尊重。中餐承载着传统知识和社会民俗,加强了情感纽带,传承了文化,提供了审美体验。家常菜的味道与家乡菜的风味,为社区提供了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连续性。该遗产项目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创造力,促进了文化间的对话,并支持了可持续发展。”

申遗文本指出:“该遗产项目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延续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地域与民族风味的丰富多样性,彰显了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食材种类繁多,强调时节变换与可持续性,正如古语所云:‘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该遗产项目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烹饪过程注重食材的合理搭配与营养均衡,强调刀工与摆盘、火候与熟度、调味与口感的精准协调,反映了中国人解决问题时的辩证方法。在家庭团聚、亲友邻里聚会与节日庆典中,食物烹饪及分享已成为强化情感纽带、传递善意、增进和谐的重要方式。味觉记忆强化了相关社区、群体及个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连续性。此外,该遗产项目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并推动了社区发展。通过世代相传,该遗产项目还丰富了语言表达、文学创作及艺术实践。”

申遗文本还表示:“‘中餐’项目对所有社区、群体和个人开放。事实上,中餐正在全球范围内被实践。”

申遗文本进一步说明:“各地已采取推广措施,以增强知名度并提升公众对‘中餐’项目的认识。有超过150座与食物相关的博物馆面向公众介绍该遗产项目的知识和实践。中国烹饪协会和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定期组织烹饪比赛和美食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并播出了《舌尖上的中国》等纪录片,而网络平台则为公众提供了交流‘中餐’的新渠道。” 

吃啥?谁掌勺?中餐申遗包罗万象

500

广东广州,粤菜厨师正在烹饪

此次提交的申遗材料中详细说明了“中餐”所涵盖的子项(完整详细清单附于本文末)。“中餐”申遗可谓包罗万象,上演了一场大型的“报菜名”。

在烹饪技艺方面,“中餐”申报表格中例举了综合性的“中餐烹饪技艺与食俗”项目,还有川菜、徽菜、辽菜、孔府菜、潮州菜、上海本帮菜、仿膳、直隶官府菜等地方菜系的烹饪技艺项目,以及素食这类限定食材菜品,乃至佛跳墙这类特定菜肴单品的烹制技艺。

按照申遗规则,申报材料的清单节录通常只会例举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所谓“八大菜系”之中的鲁菜、粵菜、苏菜、浙菜、湘菜、闽菜目前并未以整体名义列入国家级名录,因此未能直接写入申报表格,但并不表示这些菜系不是“中餐”的组成部分。

在米面淀粉主食方面,“中餐”包括拉面、刀削面、抿尖面、猫耳朵、牛肉面、蒿子面等面类,狗不理、灌汤包、小笼馒头等包子类,太谷饼、熏肉大饼、麻饼、烧饼、泡馍、馕等饼食,广式沙河粉、柳州螺蛳粉、桂林米粉、过桥米线等米食,龙口粉丝等淀粉制品,以及传统面点、糕点,亦有月饼、粽子等具有节令特点的食品制作。

在蛋白质蔬菜制品方面,“中餐”囊括火腿、扒鸡、烤鸭、烤羊、烤肉、酱肉、酱肘子、涮羊肉、手抓羊肉、酸汤鱼等肉食制作,以及豆腐、腐乳、豆豉、豆瓣、酱菜、榨菜等蔬菜副食制作。在各地小吃方面,“中餐”涵盖烧麦、麻花、胡辣汤、臭豆腐、沙县小吃等小吃制作技艺。

“中餐”还包含朝鲜族泡菜、蒙古族奶制品察干伊德等民族风味食品制作,以及洛阳水席、蒙古全席、仡佬族三幺台等以食物为核心的宴席传统。反映文明交流互鉴的澳门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也写入了申报文本。

此外,伏羊节等反映时节的食俗,万年稻作、查干淖尔冬捕、装泥鱼、渔民开洋、谢洋节等反映“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食材种收采捕相关民俗,也纳入为“中餐”申遗的子项。申遗材料里还特别介绍了江苏兴化垛田农业系统、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等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体现出“中餐”与农林牧副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紧密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的传统、餐桌礼仪及生产—运输—消费经济行为也是“中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份申遗材料专门简述了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天竺筷制作技艺”,这应该是我国历次人类非遗申报史上,在申报材料中较为罕见的省级项目介绍。而在另一份申遗视频材料中,亦有超过30秒的时段专门阐释“美团”外卖平台送餐服务在可持续生计领域,尤其是在体面工作、福祉和尊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申报表格例举的“中餐”代表性社群所在地有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保定市、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沈阳市、吉林省、黑龙江省抚远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长沙市、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陕西省、甘肃省兰州市、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分布地例举了除台湾省外所有省(区、市)。

申报表格例举的“中餐”代表性团体有中国烹饪协会、世界中餐业联合会、稷山赵氏四味坊传统面点传承中心、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烹饪与营养学院、缙云县缙云烧饼协会、金华火腿行业协会、沙县小吃同业公会、万年县民间民俗文化协会、泰安市东岳泰山豆腐宴文化研究院、四川旅游学院、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塔塔尔族文化协会等。

申报表格例举的“中餐”代表性传承人有杨银喜、白永明、陈立新、万春生、满运来、李辉忠、梁连起、赵光晋(女)、王天明、赵铁锁(蒙古族)、陶高(女,蒙古族)、刘敬贤、赵友铭、李建钢、韩素莲(女)、杨舜天、罗世伟、彭文瑜、王春花(女)、亓飞、郭兰堂、王巍岩、姚炎立、梁球胜、曾凡玉(女)、万绍碧(女)、雷定成、管升阔、王丽珠(女)、乌平(回族)等。 

漫漫而修远?中餐申遗一路走来

500

四川旅游学院一位老师正在指导学生们制作冷盘

综合此前媒体报道,早在2008年中国烹饪协会就被国家相关部门列为中餐申遗的负责主体,开启申遗工作。中国烹饪协会当时专门成立了中餐申遗工作办公室,开展了顶层设计、专家论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关、行业参与、大众支持、报告撰写、视频拍摄等一系列工作。

2011年中餐第一次申遗,尝试报送“中国传统烹饪技艺”,但由于项目庞大,表述繁杂,且对申遗规则不尽熟悉,尤其是当年这版中餐申遗文本和视频材料准备不成熟,最终并未获得国家提名。

2010年,法国申报的“法餐”、墨西哥申报的“传统墨西哥美食”正式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2011年,土耳其的“仪式美食传统凯斯凯克”也列入名录。2013年,塞浦路斯、克罗地亚、西班牙、希腊、意大利、摩洛哥、葡萄牙联合申报的“地中海饮食”,日本的“和食——日本人的传统饮食文化”,韩国的“腌制越冬泡菜文化”陆续申遗成功。至此,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之中的美食类项目达到6项。

中国烹饪协会一位负责人曾在2014年中表示:“韩国泡菜和日本和食申遗成功,对我们刺激很大。”

2015年3月,中国烹饪协会在位于法国巴黎的教科文组织总部主办了“2015中国非遗美食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动。活动中,中国烹饪大师奉献了22道经典中国非遗美食。有文章指,中餐第二次尝试申遗就在2015年。文章称,该活动为中国美食申遗拉开序幕,且在这次活动后中国将会正式向教科文组织递交申遗材料。亦有文章透露,2015年的申遗文本选择了广式烧鸭、剁椒蒸鱼、扬州炒饭、文思豆腐羹、梅干菜焖牛排等“八大菜系”代表性菜品统一申遗。显然,这次尝试也未能获得国家提名。

2017年,中国烹饪协会有关人士再次表示,协会与高校合作起草了中国美食申遗报告,将提交相关部门审定能否申报给教科文组织。而这一次,仍然没能获得国家提名。

2018年,中国烹饪协会牵头成立“中国饮食类非遗传承保护课题组”,对照申遗新规则,将粮食安全、环境保护、绿色健康实践等纳入到非遗申报的考量之中,还与中国民俗学会非遗工作团队一起,进一步开展了顶层设计与专题研究工作。

到2019年,甚至有新闻透露,中国饭店协会与北京东方美食研究院也成立了中餐申遗小组,尝试为中餐申遗。这一宣传表述有些令人迷惑。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刘托曾指出,中国美食申遗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定位问题。即对待中国饮食应选择哪一类内容申遗,长期以来没有形成成熟的意见。而中国菜系多,取舍难,也是申遗困难的原因之一。

2021年,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评审工作展开,这次单独设立了饮食类项目评审专家小组。也正是在这一年,由中国烹饪协会申报的“中餐烹饪技艺与食俗”综合性项目,终于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4年冬至,“饿了么”网络生活服务平台投放时长3分钟的视频商业广告《我们支持中国饺子申遗》,甚至“贴心”地为广告片制作了中、英、韩三语版本,引起热议,话题一度冲上热搜,反映出公众对中华美食申遗的关心。

2025年3月,我国终于正式提交了“中餐”申遗全套文件。这份申遗文本里介绍道,近年一些社区、团体和个人多次表达将“中餐”申报列入《代表作名录》的愿望。一些国家权力机关、政治协商与咨询机关的民意代表也提出了相关建议与提案。2024年7月,文旅部启动“中餐”项目提名的准备工作。2024年8月,在文旅部的协调下,成立了由社区代表、专家和专业机构组成的“中餐”申遗工作组,明确了合作机制和工作方法。最终于2025年3月正式提名了“中餐——中国人关于食物烹饪及享用的知识和实践”项目。

日本韩朝申遗什么?中餐之外还有项目

除“中餐”项目外,此轮中国还申报了一个跨国项目,是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舞狮——使用狮形道具的表演艺术与社会实践”(Lion dance:performing arts and social practices using lion costumes and props)。若“舞狮”项目能纳入本轮申报项目的审议数量额度,则有望与“中餐”项目一道在2026年底获得审议。若“舞狮”项目未能纳入此轮审议数量额度,则须依规等待下一轮(2027-2028周期)全球申报项目数量的额度顺次分配。

除中国项目外,日本、韩国、朝鲜2026年申报UNESCO《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也已确认。2026年日本申遗项目为“书道”(Shodo,calligraphy in Japan),韩国申遗项目为“韩纸制作的传统知识、技术及文化实践”(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duction of hanji and related cultural practices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朝鲜申遗项目为“跆拳道”(Taekwon-Do,traditional martial art in 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