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再受吹捧,这次不是“狼来了”?
落地才是胜负手
撰文/ 陈邓新
编辑/ 李 季
排版/ Annalee
固态电池,又有了新进展。
日前,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发了一种新材料,解决固态电池界面阻抗大、离子传输效率低的关键难题,推动固态电池商业化再进一步。
事实上,固态电池已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香饽饽”。
2025年,美股固态电池初创企业QuantumScape成为华尔街的座上宾,以近150%的年度涨幅盖过Meta、微软、谷歌、英伟达、特斯拉等一系列明星股,而A股也不遑多让,同花顺固态电池指数年度涨幅超50%,与半导体并列为牛市的两大主线。
随之而来的,则是新能源汽车游戏规则改变在即的声音络绎不绝,似乎压垮燃油车的最后一根稻草,亦然触手可及。
固态电池并非新鲜事物,为何突然就站到资本市场的C位?这场技术革命,走到哪一步了?商业化量产,还面临怎样的挑战?
不再是“纸面王者”
眼下,锂电池成为中国的新名片。
海关的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8月,我国锂电池出口数量为30.03亿个,同比增长18.66%;出口额为482.96亿美元,同比增长25.79%。
与之对应的是,自燃长期成为锂电池挥之不去的痛点,牵动着互联网的敏感神经。
此背景下,新能源车企格外强调安全性,对传统的液态锂电池进行各种严苛的测试,包括火烧、挤压、撞击、穿透等,以求拉开技术差距。
问题在于,无论是磷酸铁锂电池还是三元锂电池,都自带有易燃易爆的液态电解质,虽然可以不断提高上限,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于是乎,固态电池被业界视为最优解。
一名业内人士告诉锌刻度:“固态电池具有能量密度大、稳定性好、安全性高、寿命长、耐高温等特点,可以克服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的不足,公认为是锂电池发展的终极形态。”
图源:格隆汇
问题在于,围绕固态电池的战略布局已持续多年。
早在2010年,丰田就开启了固态电池的探索,这之后不乏车企跟进,宝马投资了固态电池初创企业Solid Power,奔驰投资了固态电池制造商Factorial Energy、辉能科技……
然而,由于种种缘由,固态电池的商业化量产并没有从梦想走进现实,直到2025年固态电池的声势与日俱进,才有一次看到落地的希冀。
之所以不再可望而不可即,背后的缘由有二。
一方面,技术突破。
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不断突破,实验室数据最高已超过600Wh/kg,远远大于以高能量著称的三元锂电池,可以彻底解决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焦虑。
更为重要的是,固态电池不再是“纸面王者”。
2025年9月9日,奔驰宣布搭载固态电池的纯电EQS测试车完成真实场景下的长途道路实测,测试车从德国出发,跨越丹麦,最终抵达瑞典,全程途经多种气候环境与复杂路况,续航里程突破1200公里大关。
另外一方面,车企押注。
迈入2025年之后,比亚迪、上汽集团、长安汽车等主流汽车厂商纷纷发布固态电池的上车时间表,大多集中在2026年至2027年。
图源:电车通
譬如,长安汽车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2026年将实现固态电池装车验证,2027年将推进固态电池逐步量产。
再譬如,比亚迪计划在2027年左右启动全固态电池批量示范装车应用,2030年后将实现大规模上车。
还需迈过三道难关
需要注意的是,当下已量产上车的,其实是半固态电池。
公开资料显示,赣锋锂业的半固态电池在东风E70进行了试装车并于赛力斯SF5车型量产;全新MG4搭载了上汽集团与清陶能源联合研发生产的半固态电池……
所谓半固态电池,仍然含有5%~10%的电解质液,虽然能量密度较液态锂电池有所提升,但只是一个过渡产品。
一言以蔽之,半固态只不过是液态锂电池的高阶进化版。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表示:“作为过渡技术路线,国内发展半固态电池有必要且有意义,但更重要的目标,仍是具有颠覆性的全固态电池技术开发。”
尽管如此,固态电池要真正地商业化量产,还需渡过三关。
首先,降低高企的成本。
硫化锂是固态电池的关键材料,也是推高成本的关键所在,其降本速度决定固态电池的商业化量产进度。
目前,硫化锂的市场价高达300万元/吨至400万元/吨,而碳酸锂的市场价不足8万元/吨,两者差距巨大。
如此一来,推高了固态电池的整体成本,不利于惠及普通消费者。
图源:《储能科学与技术》
事实上,磷酸铁锂电池愈发成熟,以理想i6搭载的5C磷酸铁锂电池为例,可以续航720 km、充电十分钟补能500公里,大大降低了固态电池的吸引力。
简而言之,硫化锂做不到“高品质、低成本、大规模”,高企的成本就难以降低到具有竞争力的水平,固态电池也就无法从小众走向大众。
其次,解决复杂的工艺。
固态电池的技术虽然有所突破,但在商业化量产方面还存在不容忽视的挑战,被寄予厚望的硫化锂路线遇水有毒,因而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标准,需要在惰性气体环境下生产,不利于大规模生产。
因而,天齐锂业的四川眉山项目,也不过年产50吨硫化锂,这意味着短时间之内硫化锂降本难度极大。
此外,还存在良率不足的问题。
“高工锂电”表示:“固态电解质与电极之间的接触不良,导致内阻大幅增加,影响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和循环寿命。有厂家尝试通过‘三明治结构’改善界面接触,但在规模化生产中,良率不足50%,远未达到商业化要求。”
再次,扩大应用场景。
虽然新能源汽车是固态电池的终极战场,但目前固态电池的主要应用场景却是低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等低成本敏感度场景。
换而言之,新能源汽车还处于固态电池“试验田”的阶段。
这个角度来看,固态电池虽然应用前景广阔,但要从细分场景走入主流场景,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
中金公司表示:“固态电池有望在eVTOL、消费等领域率先实现大规模量产,通过量产带动成本下降,而后逐步在动力领域实现量产,预计2030年动力领域的渗透率为3%。”
需要注意的是,角逐固态电池,日韩也是重量级选手。
丰田、本田、日产、三星等企业纷纷加码固态电池,将其视为弯道超车的战略契机,TrendForce集邦咨询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日本在全球固态电池申请专利中的占比高达36%,中国和韩国分别为27%和18%。
好在,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国内企业也在冲刺,中国在硫化锂路线上走在世界的前列,已然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市值观察”表示:“中国企业必须打起精神,拒绝弯道超车,在固态电池这一仗中拿下日韩。如此,中日韩三分锂电池天下的局面将正式终结,市场尽归中国。”
总而言之,固态电池虽然还有种种问题没有解决,但相关的军备竞赛已经全面铺开,一旦固态电池全面上车,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的较量将迎来终章。
那么,让时间来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