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火了!最近年轻人流行去医院买“养生面包”!网友:面包刺客,我买不起~

去中药房配酸梅汤、到中药堂买养生奶茶的热潮还未褪去,追求养生的年轻人又解锁了新趋势——去医院买药膳面包

500

这届年轻人的养生仪式,正从保温杯里泡枸杞清甜,升级为面团里揉茯苓的药草香。

最近,“新中式养生”在社交平台上火了,带有“药食同源”标签的中式面包开始受到年轻人追捧。不少人把中式面包门店当作新的网红打卡点。

500

八珍司康、碱水四神膏、五黑养生包、甘麦大枣包、七宝茯苓美髯包......单是名字就已经足够让中国人的养生DNA蠢蠢欲动。

这两年,去医院开洗发水和护肤品,还有买奶茶我觉得已经够离谱,现在又发展成了去医院抢面包。

看来,医院慢慢往百货商场的方向靠了~

500

其实,药膳面包并不是一个新鲜事儿。

早在2023年,一些独立烘焙店就尝试推出当归贝果、艾草麻薯等产品,在小众圈层中引发讨论。

但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24年至2025年,很多中医院、百年药房甚至三甲医院纷纷下场,推出各类药食同源面包。

500

比如在今年上半年,扬州市中医院的黄芪养生包,刚推出就成了本地爆款,上市首日,数千个面包在1小时内便售罄。

据了解,除了上述“爆款”面包,该医院的新品“药膳粽子”“祛湿绿豆糕”也已经在开发的路上了。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医食堂”则推出了颇具地方和医院双重特色的“折耳根面包”。

500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里也有一家烘焙店卖“中式面包”。

有消费者指出,她先后买过荷叶消暑包、黄芪养生包、麦冬吐司等中式养生面包,“馅料很丰满,味道和市面上的普通面包确实不太一样,但整体是好吃的”。

500

500

以上这些来自“官方”的产品迅速走红,上市首日甚至出现一小时售罄千余个的盛况。

与此同时,像同仁堂、仲景大药房等老字号也开起了烘焙咖啡店,推出中药咖啡、药膳甜点,吸引大量年轻人打卡。

500

比如北京同仁堂推出的多款中式面包产品~

在相关门店可看见,柜台有包括枸杞原浆牛角包、陈皮肉桂苹果酥、蜂蜜黄芪胡萝卜吐司、五红丹麦卷等多款中式面包产品在售,单价在16—36元之间。

500

有意思的是,如果在医院吃饱了有点渴怎么办?没关系,医院里还有不少“好喝的”!

今年4月28日,浙江省中医院的乌梅汤2.0版,升级为“乌梅荷叶系列茶饮”。

医院相关人士称,这款茶饮普适性更高、清爽解腻,已经在重庆成为流行的“火锅伴侣”。

500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则是自创的“邵医咖啡”,也能满足人们对环境、口感、饮品提神等多重要求。

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院内也都开了咖啡店,并表示这不仅是精品咖啡,更是“艺术疗愈”。

500

入秋的第一杯奶茶?当然也可以交给医院!

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的奶茶不含糖,清甜的口感来自罗汉果、无花果。

柳州市中医院的水行姜桂奶茶含有桑葚、益智仁、生姜、肉桂等,还有同属广西的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也推出了自己的养颜奶茶。

喝过的网友表示:“喝奶茶的最后一点罪恶感消失了。”

500

还有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营养科,他们不仅现场煮中药奶茶,还有软糯Q弹的“珍珠”药丸。

截至今年1月,医院共研发特色食品20余种,类型涵盖糕点、饮料、果冻、棒棒糖等8个。

500

很显然,近几年,“中式”成了消费领域的新流行元素,中式面包和养生奶茶也应运而生。

但有业内人士指出,面包和奶茶中,药食同源材料的添加量通常只有1%—3%,远低于中医临床的有效剂量。

例如,一个茯苓面包中的茯苓含量可能仅0.5克,而中医建议日用量为10—15克——吃10个面包也未必能达到疗效。

500

对此,北京三甲医院的中医科医生也表示,中药的专业性很强,每种食物的偏性不同,每个人体质各异,适合的配方也不同,商家想要在专业性和适配度方面做好很难,健康与味道好之间也不容易平衡。

也因此,面对冠着“中医药”名头的各种食品,消费者应该更理性地看待,可以为了味道购买、为了文化认同购买、为了好奇购买,而不必特别期待它真的能“对症”解决问题。

毕竟,一些药膳面包和中药奶茶中的中药含量或许可以忽略不计,它更多的是为了营造仪式感和文化味。

500

对于医院里药膳面包的热销,网友也炸开了锅,意见不一。

不少网友直言,这只是“情绪安慰面包”,自欺欺人罢了;有网友说“一个面包25,我买不起”;也有网友表示“方式很创新,中医文化就应该大力推广~

500

500

500

500

从“保温杯里泡枸杞”到“枸杞司康”,从“喝中药”到“吃药膳面包”,养生不再是苦行僧式的坚持,而是一种柔软、松弛、带点时尚感的生活方式。

它提醒我们:养生并非沉重的功课,而是一场自洽、日常的健康体验。

所以,你会去中医院买一个药膳面包吗?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