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道教?

当今社会,吵着要入道的人不少,首先都应该对道教有个基本的认知。以下是我曾经对于道教的主要理解,“信道不信教”也滥觞于此。无论你信仰什么,如果起初是盲目的,最终也很难收获一个满意的答案。

导读:小白认识道教应该有什么态度?“妖道,不要跟贫僧抢师太!”可能是第一境界,“爱信信不信滚”是第三境界,格调高的要隐居,不知道愿不愿意体会“大雪封山后,大小便时终南山零下十几度的寒风吹过你的屁股沟的酸爽感觉”,认识道教要明智,不要叶公好龙。

500

很多朋友对道教有好感或者恶感,无论是从玄幻小说还是影视剧中了解道教,还是被打着道教旗号的江湖术士所欺骗,总体来说,无论好感还是恶感,对于道教,很多朋友没有一个真正平和的认识,没有了解真实的道教,没有一个对待常人的心态,或者美化,或者丑化。那真实的道教应该是怎么样子的呢?

大部分人了解认识道教是从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对于全真教的了解,可能更多是从武侠小说、玄幻小说,什么王重阳、全真教、古墓派、全真七子等等,有时候就有人说:“哇,真有全真教?那古墓派呢?小龙女呢?”

一定意义上来说,小说与影视剧让很多人认识了道教,娱乐化的信息总是更能吸引人的眼球,但是也产生了很多误区,不仅仅是丑化,还有过度美化;事实上,古墓派是不存在的,小龙女只是艺术虚构,不是每个道士都会太极,不是每个道士都会算卦的,也不是每个道士都跟梁兴扬一样这么二这么爱自黑。

 

500

大家对道教的印象有这样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

妖道,不要跟贫僧抢师太!

第二境界:

贼尼,不要跟贫僧抢贫道!

第三境界:

爱信信,不信滚,不要打扰我飞升!

500

为什么有这样三个境界呢?

第一个境界因为猎奇好奇而喜欢;第二个境界因为猎奇而深入,对道教的感觉可能进一步被美化或者丑化;第三个境界是深入后可能被各种因素所影响,仅仅止步在好奇的境界。

在我看来,太多人止步在好奇的境界,没有更深入的了解。

无论我们第一次如何接触道教,我们的倾向可能造成了以后的认知,有了好感,产生恶感可能很简单,有了恶感产生好感反而更难。

人类天然的好奇心和造成的第一印象,往往不愿意深入探讨,因为自己所接触的,有了第一印象,就把这个第一印象强化;当然,强化不仅仅是丑化,如同金庸先生的小说一样,还有过度美化。

无数青少年美好的修仙幻想来源于道教,也有太多的人被以道教名义的各种被骗,最后走向正道正信的有多少,真的不敢保证,看世间,多少中二少年被骗得连内裤都没有剩下。

有依附网络开创各种修仙门派的,有号称是隐仙传承的,有的是把已经中绝的派系拿来依附的,什么文始派、少阳派、楼观派、太虚宫等等,依照自己的臆测在网络空间里当宗做祖,甚至网络诈骗等等,有的直接就是从玄幻小说里面拿资料。

归根结底是什么?还是利用我们对道教的好感或者对玄奇神秘的好奇心而已,这些与江湖算命的一样,真的不是道教,甚至他们在借道教的外衣行骗。

看待道教被丑化的同时,一定要理性看待道教被过度美化,一定要分清楚小说与现实的区别;因为与丑化一样,存在很多问题,如果要了解道教,真的应该首先把道士还原成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将道士过度美化或者妖魔化。

 

500

道教不存在这样三个状态:

第一状态:

道士都是好人,可以对道教不设防,道教永远正确,出家人不打诳语;所有道士都是坏人,都坑蒙拐骗,都迷信惑人,所有道士都尖酸刻薄清高无比不近人情。

第二状态:

道士都会呼风唤雨,入道之后逍遥自在,入道后就摆脱了所有的困扰;道士什么都不会,整天好吃懒做,浪费粮食,游手好闲。

第三状态:

入道之后就可以修仙,长生不老,开筋斗云泡仙女,不用管自己的爹妈,不用管自己的朋友,可以自由自在地做神仙;入道之后清苦无比,没有任何乐趣,没有任何交流,没有任何沟通,没有任何快乐。

这些认知阻碍了我们认知真正的道教。

过分美化或者丑化道士都是可怕的,丑化道士让我们丧失了亲近大道的机会,美化道士让我们可能陷入迷信的泥淖中。

 

500

如果要真正了解认识道教,必须有一些基本的概念,不是说让你对道教的历史或者人物了如指掌,而是要求你最起码对道教有个朦胧的正确认知:

目前道教存在两大派别,全真教与正一道,小说中的修仙炼丹炼剑相关的门派,大部分是与全真教类似的,画符捉鬼相关的,大部分是与正一道相关的,如同学校的文科与理科一样,全真教与正一道都是道教有机组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互补而不冲突,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前行;全真教道士住观修行,正一道在家修行。

我们最浅显地了解下道教,要知道,武侠小说里面的武当派、华山派、崆峒派等等,其实都属于全真教的范畴,全真教有龙门派、武当派、华山派等等派别,这些派别都属于全真教的体系;不过目前在各大宫观,龙门派传承的比较多,有天下道教龙门半的说法。

当然,在道士中,擅长的各有不同,武当派不一定太极好,正一派的不一定符箓好,如同文理科都有擅长的,文科生可能数学好,理科生可能语文好,正一和全真都是道教,大义上不分彼此。

 

500

道教相对于其他宗教来说,存在着太多神秘太多玄奇,山、医、命、相、卜,自度度人均可,符箓、丹道包含广泛,同时与民间信仰密不可分。

对道教有好感有亲近感,是道教徒应该欣喜的,但是不应该欣喜过后,让大众进入道教后,对道教失望,或许神秘玄奇能够让更多人愿意对道教了解,愿意推开道教这扇门,但是推开门之后呢?

就如同一家门店,招牌上富丽堂皇、广告词绚烂夺目,号称传统文化的代表,路过的人看到五光十色的宣传,看到门口变魔术的艺人,看到花枝招展的迎宾,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自然就有兴趣进来。

进来之后,如果发现门店里面垃圾遍地,门店里的人员都是趾高气昂,都是不近人情,那么,再好的广告、再大的神通有什么意义呢?哪怕口口声声能代表传统文化,又有什么意义呢?

关键的还是引人入门后,是不是让入门者真正了解认识道教,第一步的好感过后,如何面对入门者,是真正引领他们走上正轨,还是把他们当作牟利的来源呢?究竟是传播正信还是传播迷信呢?

吸引人很简单,与人进一步的接触和长久的交往难,要是长久交往,建立正信,必须正视道教。

 

500

我们应该理性认知到:

第一:

入道的都是吃喝拉撒睡的凡人,道士不是神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每个人都有毛病;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或许脱离开了社会环境,但是,很多问题都要面对。

道教中有美好有丑恶,有光明有黑暗,有好有坏,绝对不是一个永久光明的世外桃源,要对道教有更深的认知,在对道教有好感的同时,保持自己内心的质疑心,对真理的质疑,对道的质疑才能让我们更明白真我,更深体会道教神仙的来源和祖师爷的功德。

第二:

道士追求的目标不是都一样,入道的目的也不一样,对道教的理解也不一样,有的是为了长生不老,有的是为了法术神通,有的是为了坚定信仰,有的是为了享受清静,有的是为了逃避生活,有的是社会上实在混不下去了,有的是抱有美好的期望,脱下道袍,可能有的人还比不了普通人的觉悟。

道教包容很多东西,这些东西不是千篇一律的,目前这个状态,很大程度上承载了文化,保留了华夏文明的一些特色,我们要理性看待,明智公正地对待道教,不过分美化道士,不过分丑化道士,对道士的修行目标要有足够的认知和理解。

第三:

修行不仅仅在道观才是修行,我们生活的经历就是修行,不要对自己的生活妄自菲薄,不要刻意去追寻所谓的世外,心有善念,穷山恶水亦是神仙福地,满目邪恶,山清水秀均为污秽之所。

 

500

任何宗教或者团体,都是一种更适合他们的修行方式而已,不存在优劣或者对错,如果你要选择信仰,无论你选择有神论还是无神论,无论你选择什么宗教,都建议你详细思考。

哪怕你要选择信仰道教,虽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理解认知道教,但是也必须建立在你明智思考的基础上,而不是盲目。

如果思考后,你选择其他宗教,哪怕你不信仰道教,选择其他宗教,我也会尊重你的选择,无论信仰什么或者不信仰什么,做个好人总没错。当然,对于我的立场来说,你信仰道教我更高兴。

第四:

有很多打着道教旗号走江湖的术士,也有以江湖手段谋生的道士,无论任何宗教任何立场,不存在天然的好人,对宗教的虔诚中,更应该是三分善良、三分怀疑、三分敬仰、一分求知,不要因为一个好道士对道教不设防,不要因为一个坏道士对道教充满恶感。

无论针对江湖术士还是道士,在自己不了解不认知的情况下,都应该多看多听多问,道教是阴阳对立的整体,也包容很多处事方式,在长久以来的发展中,保存精华的同时,参杂了很多迷信或者不合理的部分,都会影响道教信徒或者道士,人都具有社会性,在这个道教的氛围中,我们做到的是尽可能保持真我。

第五:

好好生活,好好对待自己的人生,当我们的生活还能继续的时候,我们理应积极面对,不要想着找一个世外桃源隐居起来,就可以避开所有烦恼。

所谓隐居,在我看来更多是个成人童话而已,道教的隐修是有,他们克服了很多人世间的诱惑,乐意选择这样的生活,一定程度上来说,真正的隐士代表了道教的精神,代表了舍弃外物追寻感悟天地的境界,值得我们敬佩。

但是对于习惯了城市生活的人,真正隐居山林要面对很多实际问题想过没?

你向往的终南山隐居生活,改个茅棚就觉得自己在修仙,觉得自己逼格马上提高到古人的境界;那么你看到了夏天的美丽景色,想到冬天大雪封山后,茅棚没有暖气,甚至可能没有电,大小便的时候,都可能把你冻僵在雪堆里的待遇想过没?

终南山零下十几度的寒风吹过你的屁股沟的感觉会让你十分酸爽终生难忘的。

还有,隐居山中,你能坚持多少天不食荤腥,你能坚持多少天断网断电?你能坚持多少天不见人烟?你能坚持多少天静思宁神?你孝顺你的父母善待你的家人了没?口口声声要修道要隐居的,我见过很多,大部分人是叶公好龙而已。

还有,隐居的目的是什么,隐居的未来是什么,到底是逃避还是因为无法在社会中沉静自己的内心呢?哪怕你隐居为了成仙,这成仙未免太自私了点?连人都不做了,还做什么神仙!

 

500

第六:

修行,更多的是修持内心,无论法术神通如何神奇,无论有没有,归根结底是宗教是要为人服务的,是我们认知世界了解世界纠正自我约束自我的方式。

之所以道观、道士存在,之所以传承存在,是因为可以以这种形式展示道的存在,有利于道的传播和世人对道的了解;道观和道士不是道教的根本,向外传播的理念才是道教的根本。

道观与道士存在有必然的意义,道教的形式也有必然的意义,但是认识道教,传播道教,不能约束在道观中,更多的是让更多人在了解这个形式的情况下,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参照。

无论道教信众或者其他人,能够在文化的对比和道教的感召下,发掘内心的真我就够了。道教是认识了解道的一种方式,不代表是唯一的方式,不代表是永恒正确的。道教更多意义上是一个载体、象征、媒介,让人有个能够亲近道的途径。

第七:

拜师是件慎重的事情,不要一时头脑发热或者仰慕某些人的名声就轻易拜师,拜师需要缘分,也需要自己的争取和观察;拜师简单,但是拜师之后如何与师父和师兄弟相处是一生的事情。

拜师至关重要,不要迷信他人的外表,不要迷信他人的神通,不要迷信他人的位置,而是真正思考自己为什么拜师,拜师的目的是什么?

道教拜师是对信仰的皈依,不是找个老师学东西,拜师之后就教你算卦、法术等等,而是找到一个信仰约束自己,让自己更完善,抱着学东西或者其他目的的拜师是有,但是我们更应该让自己理性认知。

用神通惑人、用迷信吓人、收费就拜师、利用什么隐世门派等等的要注意,那是假的!道教从来没有跟社会割裂,不存在什么不可告人的隐世门派,也不存在中断了无数年的传承突然被某个宅男继承的可能,不存在几百岁的世外高人传道,不存在QQ群就开宗立派的祖师,所有的道脉传承现实中都可以考证,都不是无迹可寻的。

 

500

拜师,请慎重、慎重、再慎重。

总之,我个人认为,必须理性认知道教,不美化不丑化,不偏激不执着,不迷信不彷徨,只有认清道教的优缺点,不偏激地看待道教,才是真正尊重先贤祖师,只有正视道教存在的问题,让大众了解真实的道教,才能做到真正的信仰。

华夏的列祖列宗、先贤先哲希望的是我们不再迷茫,哪怕不信仰道教,华夏后人堂堂正正、坦然自在地行走在天地间就足够了,祖师爷不希望我们变成迷信者,哪怕迷信他们都不成,他们希望我们能够绽放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光芒,我们不断书写新的历史。

认知道教,在基本认知上,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我们可以叩拜华夏先贤,我们可以低头思念他们的功德,但是,先贤们希望的是我们叩拜之后,能够大胆抬起头来,直视他们的眼睛,看到他们的灵魂,感悟真正的文化。

500

对于道教,祖师爷从来不需要跪拜在他们面前一味祈求的可怜之人,他们希望我们能够跪下来,澄清自己的内心,然后再抬起头来,更积极地面对人生;真正正视道教,真正正视历史,真正正视神仙,然后如果有人能够超越祖师爷,超越以前的神仙,我想就是对祖师爷最大的尊重,对华夏先贤最高的褒奖。

或许我们这一代人不会有超越祖师的存在,或许不能实现内心中道教深入人心的场景,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只有我们努力了,下一代人才可以更好地前行,我们祈望下一代,有人能够因为诠释道的存在,超越历代先贤,封神做仙指引更多的后来者。

要真正了解道教,就从内心把道教当作活生生的存在吧,当作华夏列祖列宗给我们留下的一个指引吧;我们不缺少先贤和祖师的经典,我们缺少用我们的智慧和胸怀去看待这些经典的勇气,缺少正视道教的信心,缺少了解道教的公正心。

 

500

明智而为,公正而行,道从足下行,德在小处累,不迷信,不偏激,还道教一个真实,还自我一个坦荡,足矣。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