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工作时间 提振内需消费

减少工作时间 提振内需消费

当前,国内主流观点普遍认为,提振内需是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和稳定经济增长的核心战略,认定消费不足的原因是“没钱花、不敢花、不愿花”,解决方法是“增收、促消费、优供给、强保障”。

 

在这种观点指导下,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提振消费。2025年中央财政已安排超5000亿元特别国债支持汽车、家电、数码产品等大宗消费。各地政府则密集出台各种消费补贴政策。比如,重庆对报废旧车并购新能源车给予每辆最高2万元补贴;山东首创“资金预拨制”,向参与企业预付80%补贴资金;浙江给手机、平板等3C品类补贴15%,家电家装补贴20%。

 

然而这些政策虽然短期内有一定效果,长期来看却有不少隐忧。据测算,2025年上半年约55%的补贴销量只是把未来2—3年的换新增需求提前,若无接续政策,2026年同品类零售可能下滑8%—12%。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补贴政策未能根本改善居民消费能力与信心。单纯依赖财政刺激拉动消费,容易导致政策依赖与市场扭曲,甚至加剧产能过剩风险。

 

要真正释放内需潜力,必须从人们的真实需求入手。缩短工时、增加休假,或许是撬动消费潜能更可持续的支点。当人们拥有更多可支配时间,休闲、旅游、文化等服务型消费自然增长,消费不再是被刺激的行为,而是美好生活的自然延伸。

 

2025年国庆期间,全国文旅市场“井喷式”升温,说明民众有巨大的文旅消费热情和消费能力。以武汉为例,国庆假期30场文旅活动不仅“人气爆棚”,而且形成了“景区约满、酒店满房、演出加场、商圈延时”的全城联动效应。黄鹤楼10月3日一天接待游客5.02万人次,创单日历史新高;前四天累计17.95万人次,平均每天近4.5万人次;木兰不夜城仅假期前三天就突破7万人次,平均每日2.3万人次以上;武汉园博园、花博汇等景区10月2–4日连续发布“红色预警”:瞬时客流达核定最大承载量的95%,园方采取“只出不进”限流措施。湖北省文旅厅公布:假期前四天(10月1–4日)全省A级景区共接待1 064.46万人次,同比增长12.04%;武汉作为主要目的地,占全省接待量约四成,推算武汉A级景区四天已超420万人次。星级饭店平均出租率77.59%,同比提高10.4个百分点,武汉中心城区多家酒店连续三天“满房”。

 

500

图一、木兰草原漫山遍野搭帐篷休闲的游客

 

500

图二、武汉园博园的火鸟

 

500

 

图三、武汉园博园的节目单

 

类似园博园这样丰富的活动武汉地区有多个,而且场场爆满,游客数量远远超出停车位的承受力。

 

中国进入了一个文旅活动爆发期。所以,中国只要延长假期就能拉动内需。

 

现在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假期太少了,只要增加假期数量,自然就能增加消费,带动经济。2025年国庆黄金周的盛况已充分印证,延长假期并非简单的时间调整,而是撬动内需的战略支点。除了部分被卡脖子而急需追赶的产业以外,其他行业应该给予更多的休假时间。当人们拥有更充裕的休闲时间,消费行为从短期爆发转向持续释放,文旅、餐饮、交通、零售等链条实现协同增长,经济活力得以自然激活。相较于一次性补贴刺激,增加法定假期能有效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感,同时催生稳定可预期的消费市场。日本“清凉商务”与法国“夏日闭店”制度表明,优化时间资源配置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中国若科学增设春秋假、落实带薪休假、推行四天或四天半工作制,将释放亿万级服务消费潜能。

过去我们认为消费不足的原因是“没钱花、不敢花、不愿花”,这个观点虽然总体上是对的,但是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并非“没钱花、不敢花、不愿花”,火爆的游园活动说明城市居民中有很多人拥有充足的消费能力和意愿,只是缺乏足够的时间去释放需求。把这些人的消费潜力释放出来,就会推动经济的发展,通过经济的良性循环去解决其他人的就业问题,解决他们的收入和消费能力不足问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