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发生过的事:朱元璋得国不正
有一种观点,认为朱元璋的明朝,因为其恢复中华,驱除鞑虏之功。因此,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在封建王朝中,得国最正。
以至于在知名问答平台,竟然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以至于在知名问答平台,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得国最正,这一说法,应该明清末民国初的史学家,孟森。他在明史讲义开篇第一章,第一句,直接点出: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
我能理解,孟森作为清末人士,面对清朝这样的反动政权,无限抬高明朝都有其现实意义。
但不考虑清廷这一反动朝廷的存在,仅就明代元的历史进程而言,明朝却很难说得国最正。
朱元璋其实是和袁世凯类似的人物,属于了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
我们把时间线拉到元末。
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利用白莲教起义,在颖州,打响了反元起义的第一枪。随后,韩山童牺牲,刘福通继续坚持反元大旗。
由于元朝政府的残暴统治,全国各地相继爆发了起义。这些农民起义军,大多是扛红旗,戴红头巾,因此,元朝政府其实是称农民起义军为红军。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让明史专家吴晗写关于明史的书,吴晗坚持将元末起义军写为红军而不是红巾军,因此,那本书未能出版。
郭子兴家中有财,也聚集人马,也在1352年,起义并占领了濠州,并成为了红军队伍的一支。随后同年,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队伍。
到了1355年,起义军已经占领了长江中下游的大片地区。此时,刘福通决意“反元复宋”。他找到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拥立其为“小明王”,国号“宋”。有了统一的政权后,各路起义军均在“韩宋”政权名下。郭子兴也成为红军的一支。
但同年(1355年),郭子兴病死,小明王任命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但随后的1356年,郭天叙进攻南京时,不幸牺牲。1357年,郭子兴的第三子郭天爵,也被朱元璋以谋叛为名杀害。郭子兴绝后。朱元璋副元帅转正,变为了元帅。郭子兴的队伍完全归属了朱元璋。
在朱元璋费尽心机,争夺郭子兴军队控制权时。韩宋政权,则为消灭元朝而努力。
1356年,韩宋政权建立,就分设三路讨元大军,主动向元朝政府发动攻击。
第一路西路军,于1356年挺进关中。即由传统的河南方向,进攻潼关,占领陕西。唐朝时,安䘵山也是按此策略,进军关中。在潼关一线的战斗异常惨烈,潼关竟然先后两次易手。1357年,西路军经南阳,襄阳走武关,避开了元政府重兵防守的潼关,进入陕西。随后几年,西路军不断在关中坚持与元战争。1359年,还攻占了宁夏灵武。然而最终,西路军仍然于1361年失败。
第二路中路军,从山西出塞外,攻击元政府的北方核心区域。1357年八月,中路军就攻占了河北大名。元政府急忙调重兵镇压。结果是,仍然无力阻挡。九月,中路军进入山西,大同,太原都被红军占领。1358年,义军占领了元朝上都开平,现内蒙古正兰旗。并放火烧毁了元朝历代在此修建的宫殿。义军在山西出塞,还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拥戴。蒙古底层人民和部落也纷纷加入,反抗元政府的统治。1359年,中路军在上都开平短暂停留后,向东进攻辽东,占领辽阳。之后进入高丽。但之后在高丽和元政府的联合绞杀之下,于1363年失败。但中路军在长达数千公里的进军中,沉重打击了北京附近的元政府军。而且他们坚持了六年之久,元政府元气大伤。元政府妄图构建的黄河北防线,彻底失败。
博主利用地图软件,大致画出的中路军路线。可见中路军的行军路线之远,对元廷的打击之广。
第三路是东路军,主要目标是占领山东广大平原。1357年,中路军采用战船,直接从海上登陆,占领胶州。随后扩大战果,占领山东半岛。在1358年二月,即攻克济南。1359年三月,攻克蓟州(现天津)后,到达北京通州。此时,红军距离北京仅一步之遥。元朝统治者人心惶惶,建议迁都到草原或迁都到关陕地区。主张顽抗的则是因为山东被占领,土地财产被没收的而跑到大都(北京)的衍圣公孔克坚(孔子的五十五世孙)。他吠叫:天子当社稷,宗庙俱为存亡,乌可弃而他之!今勤王之兵颇众,与之决战,盗可平也。不幸的是,局势确实随后发生逆转,各地的精锐蒙古兵赶至北京与东路军作战。东路军不敌,随后退回山东。至1360年,东路军失败。
韩宋政权的三路大军伐元计划,虽然相继失败。但其持续时间长达七年。义军在关中,黄河以北,山东,河南,山西,甚至蒙古草原以及东北的广大地区,给元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元朝统治者甚至发出了“国破将如之何”的叹息。
三路大军的伐元,使元朝在北方的统治,基本处于名存实亡的地步。北方的元朝军队,也大大受损。因此,对于一些的义军,再也无力打击,就采用招安等形式。一些红占军开始变为被元朝招安的军阀。
同时,元朝为了打击红巾军,元朝前线将领军权开始扩大化。最终,元朝北方形成了军阀割据局面。元朝中央政府实际已经丧失了对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比如攻占韩宋首都汴梁的元朝大将察罕贴木儿,实则成为北方的最大军阀。他为了地盘还与其他元朝军阀交战。
韩宋三路讨伐北元过程,朱元璋并没有参与。他在杀害了郭子兴第三子后,完全取得郭子兴队伍后,就开始了广积粮,缓称王的军阀策略。当北方韩宋政权与元政府军厮杀的时刻,他忙着与陈友谅和张士诚相互抢地盘。
当最终元朝调集重兵,与韩宋政权决战。韩宋政权首都汴梁被攻破,朱元璋也未出兵援救。而当韩宋政权被元军击溃后,韩林儿逃至安丰。1363年,张士诚围困安丰,城中人相食。韩林儿求救于朱元璋。朱元璋认为安丰被张士诚占领会增加张的力量,于是派兵救出韩林儿。随后朱元璋行曹操之事,挟韩林儿以令红巾军。
同年,朱元璋平陈友谅,长江中游平原地带被朱元璋占领。与张士诚的战争也日益占上风。1366年,朱元璋露出獠牙,杀死了称帝已长达十二年,为灭元做出最突出贡献的韩林儿。
随后,朱元璋于1367年举过革命大旗,高呼“驱除鞑虏”。派徐达,常遇春北伐。在韩宋政权长达十余年消耗元政府军的前提下,徐达,常遇春顺利攻克元大都(今北京)。
朱元璋的北伐灭元之功,不是他武力多强,多英明神武,而是站在了韩宋政权的肩膀之上。韩林儿称帝十二载,在历史上,却没有应有的地位。与元政府的硬仗,血仗都是在其位上完成。
朱元璋,他本应是韩宋政权的一员猛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但其却保留实力,沦为军阀。当各方势力都两败俱伤时,他才出来收拾残局,并且杀害了灭元首功的韩林儿。有意思的是,那位被东路义军打得跑北京,狂吠“天子当社稷”,让元军坚持抵抗的的孔子的五十五世孙孔克坚,在明朝建立后,成为朱明王朝的衍圣公。
朱元璋这样的所作所为,充其量,只是一个坐收渔翁之利的军阀。
朱元璋的狡辩
朱元璋灭元称帝后,对于他这段经历,必然得做一番合理解释,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史料,极为滑稽。
朱元璋,虽是造反起家,但肯定不愿意老百姓以同样的理由造他们朱家的反。基于此,他开始对红巾军持全面否定态度。对元朝,则持积极态度。
对于他的红巾军生涯,朱元璋说的是,
朕本淮右布衣,暴兵忽至,误入其中。
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直接将红巾军定性为暴兵,自己参加红巾军是误入歧途。朱元璋又评价元朝:
元主中国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
明太祖实录
既然元朝养了朱元璋的父母,那如何解释朱元璋反元的立场呢?
于是,朱元璋为了教育老百姓,别像他一样造反。他又整出了一套殿兴有福论,内容在著名的《大诰》中:
殃归首乱,福在殿兴。
殿兴有福论,就是说率先造反的,是愚民,不得好死。而殿兴者,即终结乱世者,是有福之人。秦朝陈胜,汉末黄巾军,隋朝杨玄感,首先造反的人都没有好下场。而刘邦,李渊,他朱元璋 ,是终结乱世者,是有福之人,所以承天命,当皇帝。
朱元璋强调的是,灭亡元朝的责任是“首乱者”,即韩林儿与刘福通的韩宋政权,自己仅仅是击败群雄的殿兴者,而非“篡逆”者。自己是“取天下于群雄之手,而非元朝”。
总结下,可见,朱元璋对于元朝与红巾军的态度是:
元朝养我父母,造反是不对的。我参加红巾军是被红巾军拉了壮丁。元朝不是我灭的,是天下群雄灭的。灭亡元朝的首乱者是红巾军,不得好死。自己是消灭了天下群雄,是终结乱世之人,应该有福,承天命。
参考文献:
1,《大明兴衰三百年》,吴唅,中国华侨出版社,2021;
2,《明史》
3,《明太祖实录》
4,《大诰》
5,《明史讲义》,孟森,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