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诺贝尔和平奖的“特朗普难题”该怎么解?

500

500

500

.

2025 年诺贝尔奖的开奖从10月6日正式启动,眼下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的结果已经公布,10月8日傍晚还会揭晓化学奖。作为全球科研与人文领域的重要荣誉,诺贝尔奖的每个奖项每年都备受关注,但今年不同,大家的目光几乎都跳过了其他奖项,早早盯紧了10月10日开奖的诺贝尔和平奖,原因很简单,就是美国总统特朗普执意要争夺这个奖,硬是把和平奖的评选搅得满天风云,也把诺贝尔和平奖的五位挪威评奖人推到了两难的风口浪尖。

.

相较于基础科学奖项以实打实的科研成果为评选标准,和平奖本就与国际政治关联更深,评选难度更高。如今特朗普对和平奖的渴求摆到了明面上,还不断给评委会施压,使得情况变得更棘手。特朗普不光大张旗鼓说自己最该得奖,甚至隔空放话,要是评委会不把奖给他,就是对美国的“公然侮辱”,这种把个人荣誉和国家尊严硬绑在一起的说法,一出来就炸了国际舆论场,也让评委会在决策时感到背上压力山大。

.

为了圆自己的“和平奖梦”,特朗普确实费了不少心思,上演了一出又一出荒诞的“和平秀”。他曾想促成俄乌停火,特意把普京请到阿拉斯加会谈,想借此彰显自己的“外交能力”,可结果呢?俄乌冲突没缓和不说,反而打得更激烈,乌克兰的土地上战火不断,无数家庭被迫逃离,那场会谈最终成了一场没意义的政治作秀,没给和平带来半点希望。后来他又说自己调停了印巴战争,想把这当获奖筹码,可印度总理莫迪直接站出来反驳,明明白白说停火是印度军事胜利的结果,和特朗普一点关系都没有,等于直接戳破了他的说法。到了东盟峰会,他又想主持泰柬和平协议签署仪式,在会上大谈自己的“和平贡献”,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不过是他为了拿奖做的表面功夫,和真正的和平努力差了十万八千里。

.

特朗普这番“有心栽花”,无奈“花不发”。他动作脑筋的“无效造势”,并未得到评委会的认可。不少专家直言,特朗普获奖的希望极为渺茫,几乎等同于零。毕竟诺贝尔和平奖的核心标准一直是 “推动持久和平、促进国际友爱,或是支持这些目标的机构的默默付出”,而特朗普过往的做法,和这一标准完全不沾边。他无视国际机构,把国际规则当可有可无的东西;对气候变化这种全球性问题满不在乎,还退出了巴黎气候协定,给全球气候治理添了阻碍;在经济上,他对盟友加征关税、发动贸易战,把原本稳定的国际经济合作搅得一团糟。这些行为不仅没促进国际友好,反而加剧各类矛盾,显然与诺贝尔和平奖的宗旨背道而驰。

.

特朗普不配拿诺贝尔和平奖,本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的事实,可偏偏因为评奖对象是特朗普,这个原本毫无争议的结论,如今倒成了挪威诺贝尔委员会的“两难困境”:无论最终是否选择特朗普,评委会似乎都有躲不开的麻烦。若真把和平奖颁给特朗普,全球舆论必然瞬间沸腾炸锅,批评与嘲讽就会如潮水般席卷而来。人们会纷纷质疑诺贝尔和平奖的公正性与权威性,觉得这个曾象征着和平与正义的荣誉,如今沦落成了政客手中的工具,被特朗普这样的人物所操控。这种质疑绝非小事,它会给和平奖的声誉带来沉重打击,甚至可能让其多年积累的公信力遭遇难以挽回的损伤。

.

但若不选特朗普,评委会很可能将自己拖入舆论与政治的双重漩涡。以特朗普的行事风格,他定会动用媒体与政治资源,通过社交媒体、公开演讲等渠道,猛烈攻击抹黑评委会,渲染“政治打压”,令评委会陷入百口莫辩的被动。同时,特朗普极可能采取实质报复,或借用美国影响力,限制与诺贝尔奖相关的学术、文化机构的资金与项目;也可能通过外交向挪威政府施压,甚至不惜以经济制裁、贸易限制等手段迁怒挪威,给这个北欧国家添乱。这种两难的困境,让评委会就像站在分岔路口,一边是“选了特朗普就砸牌子”的泥潭,一边是“不选特朗普就给自己招惹麻烦”的荆棘,选也不是,不选也不是,只能在两难中徘徊,无论怎么权衡拍板,都会惹一身骚,背一堆压力。

.

如今,距离10日诺贝尔和平奖揭晓的时刻愈发临近,全世界的目光正紧紧聚焦于评委会的最终抉择。无论奖项花落谁家,今年的和平奖评选都注定会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也必将再度引发人们对一系列关键问题的深入探讨:诺贝尔和平奖的评选标准究竟该如何坚守初心、毫不动摇?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它是否会不可避免地愈发深陷政治因素的泥沼,被其过度左右?期待评委会能顶住压力,突破当前的重重困境,让和平奖真正回归本质:它不再是被政治势力随意裹挟的工具,而是对那些为推动和平默默奉献、维护人类共同福祉不懈努力者的崇高褒奖。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