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如何改革联合国安理会

500

作者

王辉耀 | 全球化智库创始人

在上周举行的第8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多位全球领导人呼吁建立一个更有效、更具代表性的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芬兰总统亚历山大·斯塔布直言:“如果来自全球南方、拉丁美洲、非洲、亚洲的国家不能在这个体系中获得代表性,他们就会背弃联合国。”

安理会的不足,如今在加沙和乌克兰问题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美国多次动用否决权阻挠涉加沙停火决议草案,使这一具有种族灭绝性质的冲突得以延宕。与此同时,自2022年以来,俄罗斯持续阻挠安理会就乌克兰战争作出任何有意义的回应,尽管国际社会予以谴责、人道灾难也极为深重。

尽管如此,安理会仍然不可替代。一旦其走向边缘化,只会抹去全球有效协调的最后支点。因此,问题不在于是否改革,而在于如何改革。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新的全球治理倡议,主张构建一个更公正、更具包容性的多边体系,摒弃双重标准,并以联合国为核心。

要实现这一全球愿景,安理会需在结构和程序上同步推进改革:一是扩大成员构成,以更好反映当今世界格局;二是建立限制一票否决权的机制,防止个别国家阻断国际共识。两项举措相互配合,可重振安理会的公信力与行动力,使其从陷入僵局的论坛转型为更灵活有效的和平守护者。

安理会现行的“五个常任理事国+十个非常任理事国”架构,充其量反映的是1965年上一次改革时的地缘政治现实。应通过增设一类“准常任理事国”席位来更新这一结构。

为此,建议将现有的G21(原G20)成员全部纳入扩容后的安理会。相应地,取消现行十个轮换担任的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改设16个“准常任理事国”席位。这些新安理会成员不享有一票否决权,但可与其他四个常任理事国一道,共同推翻任何单一常任理事国行使的“单边否决”。

如此安排既延续“五常”的制度传统,又扩大对当今多极化经贸与政治格局的真实反映。由此,安理会的合法性将得到巩固,区域代表性将得到改进,并更紧密地嵌入当下全球秩序的现实架构之中。

以往的安理会改革倡议多在如何分配新增席位上受阻。对此,G21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妥的方案:其成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基本均衡。以此为基础推进改革,既能一定程度上矫正全球南方代表性不足,也承认既有大国的持续影响力。当前,G21成员合计占全球GDP的85%以上,并已在协调应对一系列重大全球经济挑战中发挥作用。按此方案,扩容后的联合国安理会将由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法国、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日本、韩国、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英国、美国,以及非洲联盟和欧盟(两者各自拥有一票表决权)组成。

恢复安理会功能所需的第二项改革属于程序层面。一票否决权使安理会陷入瘫痪,甚至令紧迫的人道议题长期受阻。迄今为止,在不到80年间,否决权共被动用324次,平均每年约4次。其中,苏联/俄罗斯联邦159次、美国94次、英国32次、中国21次、法国18次。

即便是看似直率的事项,如接纳新会员国,也常陷入争执:冷战初期,苏联曾娴熟运用否决权;今天,美国在阻止巴勒斯坦的会员国资格方面亦是如此。除此之外,一票否决权的影响可能更为严重——其存在本身就使许多决议在幕后被扼杀;起草方往往被私下告知提案将遭否决,从而在进入公开程序前被迫放弃。

以往的安理会改革倡议也尝试应对否决权问题。2013年,法国、墨西哥提出方案,主张在涉及大规模暴行的情况下,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自愿暂停行使否决权。随后,问责制、一致性和透明度国家集团(ACT, Accountability、Coherence、Transparency)提出行为准则,现已获120多个国家支持,呼吁五常在涉及灭绝种族罪、危害人类罪以及战争罪的情形下克制使用否决权。

但要根本化解一票否决权造成的困境,还需要更有力的举措。应通过设立“超级多数推翻机制”来削弱一票否决权的效力。按此设想,如扩容后的安理会中超过三分之二成员(即15名)与联合国大会的三分之二成员同时推翻单一常任理事国的“单边否决”,该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即可通过。

毕竟,若安理会与联合国大会均以三分之二多数同意推翻一国否决,这显然代表了广泛的国际共识。单一常任理事国的“单边否决”,可以被改革后的安理会成员国的三分之二以及联合国大会193个成员中三分之二共同推翻。

这一新提议将有利于全球南方国家。过去,这些国家常受自上而下、不可挑战的一票否决权所限,难以在国际规则制定和安全事务中发挥实质作用。与此同时,五常无需对此改革感到担忧。只要至少两个常任理事国同意,五常仍可对任何决议作出具有约束力的否决。这样的安排提供必要的“安全阀”,可以防止单一大国扰乱集体行动,也会提高动用否决权的政治成本。

这一简单的调整将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从也门到加沙,都可能为正由“丑恶”走向“惨烈”的冲突打开化解之门。取消“单边否决”将使联合国的维和与救援在应对最严重的人道灾难时少受掣肘。

联合国的改革将重申其创始宗旨:和平、合作、公正、人权与共同责任。这样的改革将使安理会更契合当下,也更具备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文章选自《外交政策》,2025年9月30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