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的经典“五不治”
【本文来自《目前的中医理论仍停留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对世界的想象阶段》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扁鹊的经典“五不治”
1. 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
· 含义:傲慢任性、蛮不讲理的人,不治。
· 解读:这类患者通常自以为是,不尊重医生的专业判断。他们可能怀疑诊断、不遵医嘱,甚至对医生颐指气使。良好的医患沟通是治疗的基础,如果患者连基本的道理都不讲,治疗便无法有效进行。
2. 轻身重财,二不治也
· 含义:看重钱财胜过爱惜自己身体的人,不治。
· 解读:这里包含两种情况:一是吝啬钱财,不愿为必要的治疗和药物付费;二是为了赚钱而透支健康,作息无度,劳累过度。如果患者自己都不把健康当回事,医生再努力也是徒劳。
3. 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
· 含义:穿衣、饮食不知调适的人,不治。
· 解读:这是指生活方式不健康。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与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密切相关。如果患者继续暴饮暴食、饮食不节、寒温失调、熬夜纵欲,那么任何药物和治疗都难以奏效。所谓“三分治,七分养”,这个“养”就是指合理的生活习惯。
4. 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
· 含义:阴阳错乱,脏腑之气不稳定,已经到了“病入膏肓”阶段的人,不治。
· 解读:这是“五不治”中唯一一个纯医学指征。指的是病情已经发展到非常严重的阶段,气血逆乱,脏腑功能衰败,此时医术再高明也难以挽回。这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疾病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5. 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
· 含义:身体极度虚弱到连药都服不下去的人,不治。
· 解读:这是指患者的生理状态已经到了无法接受治疗的地步。比如极度衰竭,无法吞咽药物;或者一服药就呕吐,使得治疗手段无法实施。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连药都吃不进去,医生的方子也就失去了载体。
---
现代延伸与启示
扁鹊的“五不治”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启示:
· 医患关系是合作关系:治疗不是医生单方面的事情,需要患者的信任、配合与尊重。
· 健康需要自我负责:个人的生活方式、情绪管理和健康观念是康复的根本。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医生和药物上,自己却继续损害健康。
· 预防重于治疗:不要等到病入膏肓(第四不治)或身体完全垮掉(第五不治)时才想起看病。定期体检,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防微杜渐。
· 信任是疗效的基石:对医生的不信任会直接影响治疗方案的执行和效果,甚至可能因怀疑而放弃治疗,导致病情延误。
注意:与现代医学伦理的差异
需要指出的是,“五不治”是古代医家的行医准则,带有一定的时代色彩。在现代医学伦理下,医生有“救死扶伤”的天职,尤其是对于危重病人(对应第四、第五不治),即使希望渺茫,也应尽力救治,不能轻易放弃。
因此,现代中医更多地是将“五不治”的前三条(关于患者心态和行为的部分)视为提高疗效的重要原则和对患者的忠告,而非绝对拒绝治疗的理由。
总结来说,“五不治”的精髓在于:医生的医术只是外因,患者自身的配合、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内因和根本。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