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可變深圳銀座 北都應分階段發展

作者:王緝憲,大灣區香港中心研究總監,香港大學地理系前系主任。

500

挂帅要务在北都,分阶段发展,趋利避害,因势利导。

500

上周本欄探討了大灣區內的澳門橫琴和廣州南沙,今天來聊深圳的前海和香港的北部都會區(下稱「北都」)。

2013年,國務院批准位於深圳西沿海一帶設立「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簡稱前海,去年更從不到15平方公里擴展到120平方公里,即把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及以北到東莞邊界的寶安核心區都包了進去。

以我個人理解,這是對前海實施更加有利於經濟要素流動之「特區中的特區」政策組合的認可。

你今天去前海看看,會發現這裏是全世界最現代化的商業核心區(CBD)之一,不會比新加坡、香港、上海、東京的CBD差。唯一差的是少了些人氣。如果考慮到深圳超高密度的人口、超強的熱門工業品和消費品製造能力、愈來愈高的生活和消費水平,假以時日,這裏成為最有魅力的CBD指日可待。

市場實踐出新定位

然而,我的這個「願景」並非前海的初衷。

2010年關於前海定位的紅頭文件中,其發展目標是「利用香港服務業發達的優勢,在前海合作發展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到2020年,建成基礎設施完備、聚集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現代服務業企業,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的生產性服務業中心,世界服務貿易重要基地」。

為實現該目標,採取了各種對港商有利的稅務減免。於是,有上萬家港資企業註冊,但僅有100多家真正落地,前海成了港企的避稅天堂。

不過,註冊不落地的企業仍然會將其在其他地方的營收在前海結算,對於管理當局而言,仍然有不少GDP記錄在案,出現了官商各取所需、「有績無業」的現象。

真正痛苦的是那些在這裏投資建設了大量高端寫字樓的企業。

新冠疫情後,前海的各種服務業,包括餐飲和大型商業中心逐步開始有生意,成為周末假日的好去處。上周在前海開門迎客的「華發冰雪熱雪奇蹟」頂級室內滑雪場,配備5條專業滑道、兩個地形公園和兩條索道。

500

這正是本欄上周文章提到俞孔堅教授所說的「市」功能:公民社會需要的很多服務「業」都到位了,還愁前海發展不起來?唯獨它並非符合2020年就「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的生產性服務業」和「世界貿易重要基地」的那幾個高大上目標。

這個由市場實踐出來的前海定位,反而更體現了15年前中央政府的初衷:希望港深融合。事實上,這個融合不該是讓香港企業到前海建設,與香港唱對台戲的金融和其他生產性服務業比如廠商法律支援,而是「錯位融合」,比如提供香港沒有的消費活動和場所,讓港人北上,與深圳和周邊其他城市的人一起來這裏消費。

未來,前海甚至可以成為外國遊客來香港時必到之地,就像今天東南亞遊客到澳門博彩,也同時去珠海橫琴的海洋公園一樣。

從這個角度反思前海改弦更張走出新路,還有上一篇提到的廣州南沙和珠海橫琴的演變過程,值得強調一點,就是不能眼睛總是放在「物」的生產上,比如天天只講如何發展與產品製造相關的「新質生產力」,也應該聚焦與「人」的消費直接相關的產業和事業,因為生產力提高加上網絡關於世界各地的訊息更充分,技術上也更可能,AI讓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和更多樣的選擇,前往他們想去的地方消費。

從傳統的澳門博彩業,到今天的前海滑雪場,還有香港啟德體育園區,都是在做休閒活動空間,內地叫「文旅」。

不過,由於中國GDP的統計上與西方不同,是從製造過程的增值計算,不是從最終消費角度計算;所以,文旅相關行業很難被一切為GDP政績忙碌的領導看上眼。但有的地區,有的城市,比如桂林,它最有競爭力的不是桂林辣椒醬,而是甲天下的山水。

若能把前海中心區變成深圳的「銀座」,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觀光,按照消費角度計算所產生的GDP,完全可以超過大疆無人機,更可以讓世界知道大灣區以至中國人生活的質量和多姿多采。

看好北都前景有4前提

再看香港的「北都」,這裏應該不會出現前海初始階段那種「有績無業」的狀況。因為在香港,不僅媒體、立法會和社會各界也不能容忍「北都」的發展只考慮「城」的需要(即權力的象徵,見上周本欄文章提及的俞孔堅教授論點),而沒有「市」的內涵(即公民社會對工作和生活的需求)。

最近香港某線上報紙就刊出文章,告誡政府不能只是強調發展經濟,而對社區發展的考慮和設計不足。

回看2023年發表的《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北都」由西至東分為四大區域,包括「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創新科技地帶」、「口岸商貿及產業區」,以及「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實際上大部分土地是最後那個區域,是環境保護。

500

最新政府表態,放棄東大嶼計劃,特首親自掛帥將核心要務放在「北都」,「加快推動創新科技以至其他產業發展,並創造約50萬個新工作職位。藉着毗鄰深圳的地利,更好地利用內地和香港的優勢互補,更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我看好「北都」的前景,但有4個前提:

第一,因為「北都」是中長期持續發展的戰略部署,目前港府必須集中精力全力振興經濟,包括「盛事經濟」、旅遊和新金融市場(IPO、財富管理、穩定幣發行),促成短期股市樓市和零售業復甦,讓香港在動盪的地緣政治和國際經濟中站穩腳跟,改善市民就業和政府財政,財大才能氣粗。

第二,認清「北都」發展的本質,是利用深圳創新科技的外溢來推動港深融合,而落地這種外溢,關鍵是通過各種措施解決跨境的人員、資金和訊息流動。深圳缺核心區用地,香港缺科技人才。

落地「北都」的企業,若能同時發揮香港體制優勢和用好深圳產業集群影響力,會有更高的成功機會。因此,盡快提供土地只是成功的必要條件,要素跨境流動才是「北都」成功的充分條件。

第三,分階段發展。

香港是一個進入超高齡社會的發達城市,發展動力不足很正常,只因緊貼動力十足並與香港互補性特別強的新移民城市深圳,才增加了再上一層樓的機會。但目前無論國內外,各種變數都大。

分階段發展,就可以根據政經情況趨利避害,因勢利導。

第四,暢通各種對政府的有效監督渠道,確保「城」與「市」一起推進,不被各種口號喊昏頭腦。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