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析俄军“收着打”的军事战略
——在战役层面不断拉长战线而避免直接攻城
2025-10-05
在俄乌战争爆发后不久,作者就发现克里姆林宫在军事战略上明显的表现出“收着打”的重大特征。所谓“收着打”就是莫斯科并不是全力以赴地将全部国力动员起来投入战争,顺应并坚决遵循常规的“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战争规律。其间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坚决回避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战争动员。即使在战事进程最为不顺的2022年秋季,也只进行了30万人的“局部动员”。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就必须明确乌克兰战争的性质。
对此有点常识的人都非常清楚,这场战争并非这两个东斯拉夫亲兄弟之间的单独角力,而是在莫斯科与作为布鲁塞尔“战争代理人”的基辅现政权之间爆发的一场欧洲国际战争。尽管迄今为止北约尚未直接下场,但以美欧为主体的“集体西方”从政治、经济到贸易、技术等领域的全面国际制裁,并开动了其全部的军事机器、提供了充足的财政援助(包括主要国际金融组织),全力以赴支持基辅来坚持甚至“打赢”这场21世纪第一次欧洲战争。
既然这已经是俄罗斯与北约之间事实上的直接对抗,克里姆林宫就必然会考虑到迟早可能要同北约摊牌。这也是随后实施两次扩军计划,并于2023年底宣布,“将俄罗斯武装力量的整体规模扩大到接近221万(220.913),其中现役军人数132万人”(1)的根本原因。
与此同时,俄罗斯军工体系在此期间也顺利转入了“战时状态”,基本满足了前线装备的急需并开始略有结余与储备;通过运用能源出口赚取的外汇高薪招募志愿人员参军,从而暂时避免了全面动员,基本保持了国内社会稳定;通过积极开辟与重构“全球南方”国家的能源贸易市场,为国家年度财政预算拓展了新空间,并保持了国际收入的基本稳定;……
如果有兴趣从战略层次上认识这个问题,可以参考作者在2024年初撰写的《莫斯科“温吞水”式军事战略的背后有何考虑?》一文。
在这里,作者将重点侧重从乌克兰战争的战役指挥层次,分析俄军目前战略-战役上的这个“收着打”军事策略。
在俄军从南面已经开始切断红军城与当时乌东其他战区的战略联系之后,红军城-季米特洛夫双子城作为乌军在顿巴斯地区后勤补给总枢纽作用也就基本消失。从这个意义上讲,攻占红军城,本身其实也就失去了军事上的战略意义。当然,如果就此撤出却可能因之严重动摇乌克兰战场的战略稳定性。
因此,俄军看似继续从东西两个方向,甚至其北部三个方向拓展对红军城包围,然而,本质却并不是要打下这个战前人口七八万人的大型乌东城市群,而是在这个既定战场上诱使乌军继续拼消耗,寻找战机,进行有利于已的战场建设。通过不断在红军城战略方向的东西两翼拉长战线,持续进攻以切断其周边作为乌军战场补给线的交通线(公路及铁路),进一步增加乌军在城市防御上的困难,发现其中的某些致命的防御缺陷从而击碎其的防御体系,更重要的是同时有效的消耗守军,最终迫使乌军放弃城市而后撤。
也因此,在作为目前乌克兰战争最为灼热焦点的红军城战略方向上,我们所看到的并非俄军凶猛地直接进攻城市本身,而是分别向其东翼的顿河君士坦丁堡(康斯坦丁诺夫卡),西翼的第聂伯罗彼得诺夫州东部两翼,同时拓展战区的地理范围,创造新的战役突破机会。
当然,八月上旬俄军近卫第51合成集团军在多布罗皮利亚以东打出的新霍夫卡突出部,这却是一个意外但极不稳定,然而却差一点实现战役突破的重大战术推进,现在这里的战场态势已经表现出明显消耗战性质的渔网形态。
有消息说,本来第51集团军建制内的近卫第132摩步旅和近卫第110旅本来还差一周就到了轮换时间,但为了推进一公里上百万卢布的奖金,132旅在临近撤离前线时,仍向拉津以北继续进攻,并带动近卫第110旅并肩作战,最远推至河北的金井村(佐罗蒂科洛迪亚兹)、鲁比日内等村落。然而,由于乌军第一军团在此的坚决反击被打击退到金井河南岸。但在随后得到第114旅的增援后,这三个旅的参战部队最终还是守住了库切里夫亚尔和新霍夫卡这两个要点。
不过,在战线拉长之后对于俄军而言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目前部署在乌克兰前线的70万俄军要同时应对从哈尔科夫边境、库皮扬斯克,经红利曼,直到扎波罗热多个战略方向上千公里的漫长战争接触线,也显得颇有些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俄军统帅部对部队的战略部署缺乏快速机动性安排的话,也同样存在乌军当前面临的那种战场危机,……
总而言之,从战役层次上的“收着打”而并不急于直接攻城略地,其中核心的一点就是保持军事行动的有序推进,进而赢得有利于己方的战争节奏性,并以消耗乌军、北约雇佣军及国际雇佣兵的实力作为首要目标。这也是进入2025年之后,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表现出来的一个最大作战特征。
事实上,在当前无人机遮天蔽日的前线及其浅近纵深,部队要进行大规模的集结,实现战役突破的突然性几乎已经很难实现。这也是当前前线出现并形成班组型渗透破坏行动的现实战术基础。
现在,莫斯科已经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要在短时间内打垮敌对的乌军,实际上是要击败整个北约体系,在军事行动方面难度是非常大的。所以转而选择了这种通过不断拉长战线以消耗对方兵力为首要目标的“千刀万剐”战术,看来是最适合于当前俄军现状的。
在此前提下,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就是这场战争的前景究竟将会怎样?对此,目前谁也无法说得清楚。
不过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关键就取决于彼此双方实力、耐力与智慧的比拼较量的最终结果。谁能切实满足战斗人员的充分补充,谁能有效保障武器装备的充足供应,谁真正具有坚持到最后一刻的坚定战争意志,谁就将最终赢得这场战争有利于已方的惨胜结局。相反,谁最先在政治上做出妥协,谁就将失去这场战争。
其实,希望这篇文稿成为当前很多国内观战者心中那个为什么俄军不全力以赴打下红军城,而是在其东西翼不断拉长战线,四处点燃战火,不停开辟新战场的众多疑惑的一个初步回答。
当然,这是在已经解决了战略层面“收着打”类似问题之后,侧重从战役层次所作的分析。核心结论就是,坚决避免类似此前巴赫穆特、阿夫迪夫卡那种人员消耗过大的大规模城市巷战,通过拉长战线,四处点火,袭击冲击乌防御要点城镇周边的地面后勤补给线(主要交通线),从而在阵地攻坚战中尽量减少人力方面的消耗。
与之匹配的必然就是在战场突破上没有固定限制的时间上,在牢固掌握战略主动权,始终保持战场的相对稳定性的大前提下,从而使军事行动有序推进的节律、部队实力消耗与国家战略目标之间取得某种较好的协调。
初稿写于2025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