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分析是一个优秀的“仆人”,
听书,讲公司的书——《追求卓越》,听到这句话,觉得还真是有点道理。写篇短文。
理性分析是一个优秀的“仆人”,但却是一个糟糕的“主人”。
深夜,捧着手机,面色凝重,用Excel分析外卖,用思维导图权衡营养,誓言找到那碗“命中注定的麻辣烫”。半小时……你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开水泡面。
该死的“理性分析”!
它就是个“莫得感情”(此处用四川话)的处理器。它的信条是:“给我输入,我给你输出。”但问题来了,世界是个狂野的、不讲武德的混蛋(复杂系统),根本不给理工男准备完美数据包。
瞧瞧:恋爱“KPI”
假设一位“理性人”决定寻找伴侣。他(她)建立了一个完美的数学模型,输入了身高、体重、收入、学历等若干变量,并赋予权重。结果,他(她)可能筛选出了一位各方面数据都顶尖的“人类高质量异性”。但当他(她)见面时,却发现双方不在一个频道。为什么?因为模型漏掉了最关键却无法量化的变量—— “感觉” ,或者说,她(他)不是那个“对的人”。
瞅一瞅:“完美败局”
诺基亚被微软收购时,其CEO说了一句名言:“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这真是典型症状啊!
理性分析说,要造更坚固、待机更长、成本更低的手机。他们做到了,KPI全部满分!
但他们赖以决策的理性模型,是基于“手机是通讯工具”。
而苹果📱:“手机是移动生活中心”——直接掀了桌子。
诺基亚的理性,让它成为了一个在旧轨道上跑得最快的完美列车,但可惜,世界换轨了。
这就好比, 理性是告诉我们“996是福报”的数据分析师,而常识则是那个在一旁幽幽地说“你快拉倒吧,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人间清醒。
结论,我还得不出结论,这玩意儿太复杂了。不过我相信万能的网友,看你们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