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信任重建,瑞幸还要打一场硬仗

瑞幸咖啡曾是中国咖啡市场的一匹黑马,在2019年5月登陆纳斯达克,成为备受关注的“中国咖啡第一股”。可好景不长,仅仅一年之后,公司就因为财务造假问题被迫退市。如今,这头一度失控的“独角兽”正努力重回正轨,2025年第二季度,瑞幸交出了一份表面上相当漂亮的成绩单:总净收入达到123.59亿元,同比增长47.1%;营业利润也实现17亿元,同比增长61.8%。

500

不过,业务数据的回暖,并不等于就能重新赢得资本市场的信任。当年的财务造假丑闻,就像一道难以彻底擦除的烙印,深深留在了这家公司的历史中。尽管瑞幸经过破产重组、换了管理层、也调整了经营策略,看似在业务层面已经恢复正常运营,但财务透明度的问题,依然是它想重返股市时最难跨过的一道坎。

眼下,瑞幸要打的这场“信任重建”之战,早已不限于门店竞争或是价格火拼,而是升级为一场围绕财务透明、公司治理和长期盈利能力的全方位考验。究竟能不能在这场漫长的自我救赎中跑到最后,仍然是个未知数。

从资本宠儿到信用弃儿

一方面,瑞幸咖啡在运营层面展现出强大的复苏能力。2025年第二季度,它自营门店的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超过40%,加盟店带来的收入也越来越高,已经成为推动增长的重要力量。通过优化产品种类、控制原料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它的盈利水平也在稳步提升。而且像生酪拿铁、酱香拿铁这些爆款产品一个接一个,说明它的产品研发和营销能力并没有因为换了管理层而变弱。

然而,另一方面,在资本市场层面,瑞幸依然背负着“造假”的沉重十字架。2020年自曝22亿元财务造假,让它不得不从纳斯达克退市,还被美国证监会罚了巨款。虽然后来做了债务重组、换了管理层、也引入了新投资,但这个污点始终是它想重新上市的最大障碍。

对比竞争对手来看,虽然发展速度各不相同,但谁都没有瑞幸这样的历史包袱。星巴克在中国虽然增长放缓,但它的财报经过全球资本市场几十年的考验,可信度很高;库迪咖啡作为后来者,尽管被说成是“模仿瑞幸”,但它的财务数据是从零开始的,透明度争议不大;幸运咖背靠蜜雪冰城,有着成熟的供应链和加盟管理体系,财务模式也比较简单清晰。

所以对瑞幸来说,现在最要紧的,就是向市场证明它那些漂亮的运营数据是真的、是合规的,而不是又一次精心包装出来的假象。

信任重于泰山

对于瑞幸来说,若想重新上市仍然面临聘用头部审计机构、重新恢复市场信任等挑战这条路,并不好走。

摆在瑞幸面前的第一道坎,就是之前财务造假带来的长期影响。虽然瑞幸已经和美国证监会达成了和解,也交了罚款,但这件事对国际资本市场投资者的打击是深远的。只要它想重返主流市场,就一定会面临对其财务和内控系统最严格的审视。瑞幸必须向所有人证明,它的财务流程已经彻底规范,内部管控没有任何大漏洞。

第二关是审计机构的稳定性和信誉问题。造假事件之后,瑞幸频繁更换审计机构,从最早发现问题并退出的安永,到后来接手的几家事务所,这种变动本身就会让市场对公司治理水平产生疑虑。一家稳定且声誉良好的审计机构,对瑞幸重建信任来说非常关键。

第三,当前业务数据的真实性也面临多方验证。市场会紧盯它的门店销售额、客单价、单店盈利等具体数据,还会通过第三方渠道比如移动支付记录、外卖平台销量,甚至实地客流观察,来做交叉比对。一旦数据出现矛盾或者模糊不清的地方,很容易引发新一轮的信任危机。

500

最近,瑞幸管理层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合规”和“透明”,也主动披露了更多运营细节,这确实是积极的信号。但话说回来,口头承诺终究要靠时间和事实来检验,投资者真正需要的,不是一两个季度漂亮的财报,而是连续多个季度、甚至几年都经得起推敲的财务数据。

瑞幸需要一场“治理革命”

瑞幸作为中国咖啡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门店网络、供应链能力和品牌认知依然具有巨大价值。不过,如果瑞幸想要真正重返资本市场、赢得信任,只靠开门店和提升营收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从公司治理的根子上做出彻底改变,否则很难打消机构投资者、做空机构这些专业参与者的顾虑。

瑞幸必须组建一个真正独立、专业的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不能再停留在家族式管理的模式里。得引入有国际声望、财务经验丰富的独立董事,并给他们实实在在的监督权。说到底,治理结构如果不够透明,财务数据的透明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企业要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上持续加码。这不光是为了应对上市规定,更应该变成企业的一种核心能力。比如升级财务系统、强化内部审计团队、精准管理加盟店的财务数据等等,每个环节都要做得比一般上市公司更严格、更到位。

最重要的是信息披露要主动、要透明,甚至要超出常规标准。除了按规定发布财报,瑞幸不妨主动披露更多经过审计的运营细节,开放投资者对核心门店的实地调研,定期针对治理结构召开专题沟通会。用“信息充分披露”来打消市场的“信息疑虑”。

品牌宣传上,“合规”和“品质”应该成为新的关键词。以前瑞幸讲的是“咖啡平权”和“技术驱动”,接下来,更需要讲好一个“脱胎换骨”“治理革新”的故事。这就要求管理层,特别是核心高管,以谦卑和坦诚的态度,持续与资本市场沟通,不回避过去的问题,详细说明已经做出的整改。

结语:从商业运营角度看,瑞幸咖啡的逆转堪称教科书案例,其门店规模、营收增速、爆品能力仍令行业侧目。但若仅满足于“咖啡销量冠军”的短期光环,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财务信披的信任赤字,则其重新上市之路必将步履维艰,甚至在下一轮资本风浪中再次触礁。

咖啡的本质是提神,而资本市场的本质是信任。 星巴克用空间和文化构建品牌溢价,库迪用价格和速度抢夺市场份额,幸运咖用成本和网络挖掘下沉红利。而瑞幸,是时候向世界重新回答:在资本市场的下半场,究竟能提供一份怎样的、经得起任何显微镜审视的财务报告和公司治理结构?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