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行”30亿订单,海光信息藏不住了?

500

国庆假期刚刚启动,科创板芯片龙头就出来炸场了。

十一前夕,工商银行2025年度海光芯片服务器采购项目正式公示,中标候选人包括浪潮、中兴、联想。整整30亿订单规模背后还有一个最大赢家——海光信息。

500

过去一年,海光信息的股价从3000亿左右飞速抬升,直逼6000亿市值大关。这看似是乘上了国内芯片股起飞的东风,实则受国产替代和“人工智能+”双轮驱动。明面上,海光芯片几乎完整吃到了国产化红利,信创及商用市场占比持续提升;而在暗处,却是数以十年计的蛰伏深耕,基于在C86赛道的饱和式研发投入,悄然领航国产高端计算完成突围。 

01 再造英特尔+英伟达

2016年,曾经可望不可即的X86授权终于放开一道口子,在国家意志推动下,海光抓住了这个机会。

十年间,海光并未辜负这一历史性机遇。基于国内唯一的X86完整版交叉授权,这家公司的研发投入力度堪称孤注一掷——无论是技术人员占比,还是资金投入规模,都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而海光也藉此成功完成从X86到C86的自主突破。

海光信息是业内鲜有的研发人员占总员工比例超过90%的厂商,其研发投入在去年更是达到了34.46亿元,占营收比37.61%,远远甩开国内同类厂商。

同时,海光通用处理器CPU和人工智能加速器DCU取得了惊人的进展——全系产品经过多轮自主迭代后,综合性能水平已赶超国际同代产品水平。

英特尔和英伟达就是最好的对标对象。

据悉,海光C86架构完全兼容Wintel(Windowns+Intel)生态,可以直接适配国际上主流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根据测试数据,C86-4G处理器性能已经比肩英特尔至强主流系列,堪称英特尔中高端产品最佳平替。

海光DCU与英伟达的对标程度同样惊人。DCU的架构路线正是GPGPU,具备稀缺的全精度计算能力,并且兼容通用的“类CUDA”环境,可以平滑切入NV卡计算场景。

自两大国际厂商高端产品对华禁售后,海光双芯成为填补国内市场空白的必选项。

公开资料显示,海光CPU已在金融、电信、互联网、教育、交通等关键领域大规模落地验证,DCU则能广泛应用于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商业计算等应用领域。

一个鲜活的中国版英特尔+英伟达样本,已经初具雏形。

02 安全又好用才是王道

在信创市场,安全可控始终被视为国产化用户的选型刚需。随着替代工作步入深水区,用户的核心业务场景对性能支撑提出更高要求,“既安全又好用”成为国产厂商的一道必答题。

海光芯片被工商银行押下重注,并且频频出现在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人民银行等头部客户订单,最根本原因是实现了性能与安全的微妙平衡。这也是其替代国际高端产品的关键底牌。

在国测机构发布的安全可靠名单中,秋香发现海光CPU不仅达到了二级最高安可标准,并且也是目前仅有的以C86-4G全系列形式入围名单的厂商。

这得益于海光在底层架构设计中就开始自主拓展安全算法指令,通过CPU安全处理器内置,实现了硬件级内生安全。如国密SM2/SM3/SM4、可信计算3.0 TPCM、机密计算等先进的安全技术方案,海光CPU均已实现原生支持。

以密码技术为例,此前很多用户都需要通过外置设备进行密算,不仅多出一道产品环节,攻击面更大,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了CPU性能空间。相对来看,海光CPU本身就相当于一台密码机,一方面省略了外置设备成本,扩展性更强,另一方面降低了被攻击风险。

更值得咀嚼的是,近年来英特尔、ARM等国际芯片曝出不少安全漏洞,甚至某些重危级漏洞只能通过版本升级来解决。而在海光CPU的安全防御机制下,几乎所有漏洞都完成了自主修复或原生免疫。其硬件安全可控水平可见一斑。

当然,最让金融等关基行业用户看好的,是C86芯片表现出的性能稳定性。

因为本身兼容主流生态,不需要冗余的适配调优环节,用户系统迁移后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出设备性能,故障率也远低于行业平均数据。这对于高并发场景频发、敏感数据密集的金融业务,意义不言而喻。

在消费互联网市场,尚且存在“酒香也怕巷子深”一说。但在技术密集型的计算芯片赛道,市场显然更垂青于这些埋头深耕的技术宅。一向低调的海光也藏不住了。

文章封面首图及配图,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若版权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联系我们,本平台将立即更正。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