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糖真的更健康? 6种常见代糖均与认知衰退挂钩,60岁以下更易中招!
点开外卖,十家奶茶,八家都有“换0卡糖”的选项;刷个博主,她们po出的食谱中,代糖早就取代了白糖;就连跟朋友聚会,点瓶可乐都得下意识地问一句:“有没有无糖的?”承认吧,你的生活,早已被无糖包围!
我们心安理得地拥抱代糖,正是为了对抗那些显而易见的身体衰老体征。但最近一项发表在《Neurology》[1]上的一篇研究却表明:代糖,这个我们为了延缓“身体衰老”而做出的选择,或许正在加速我们大脑的衰老……
致癌疑云?
在无数的科普与健康指南中,糖被描绘成了加速衰老的“万恶之源”,长胖、血糖飙升、皮肤变差,都跟它脱不了干系。可戒糖真的太痛苦了!于是,代糖就为消费者们提供了一种两全其美的选择。它能给你足足的甜味享受,却几乎不贡献任何热量[2],让你吃甜没负担。
根据来源和结构,代糖家族主要分为三派: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安赛蜜、糖精、三氯蔗糖),糖醇(木糖醇、山梨糖醇、赤藓糖醇)以及天然甜味剂(甜菊糖苷、罗汉果苷)。
看起来是完美的“甜蜜替代品”,但有关代糖安全性的科学争论,其实已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一个标志性的早期发现是在1977年的一篇初步研究报告:摄入超高剂量糖精的雄性大鼠,患膀胱癌的风险明显增加[3]。
图注:饲喂5%糖精的雄性大鼠出现了4例良性和8例恶性膀胱肿瘤
这一发现马上引起了科学界与公众的广泛关注。基于这些动物实验的初步实锤,“糖精可能致癌”的观点立马传得沸沸扬扬。监管机构的反应也很快,同年,美国国会就火速通过了《糖精研究与标签法案》[4],强制要求所有含糖精的食品必须加上警告标签:本品可能对健康有害。
图注:美国《糖精研究与标签法案》(1977年)的摘要,该法案强制要求在含糖精产品上加注健康风险警告
不过在随后的二十年间,科学家们继续深挖,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喂给大鼠的糖精量,要是换算至人类,相当于一个成年人每天要喝下数百罐无糖汽水,这在现实生活中……除非你是水牛转世,不然完全不可能达到。
其二,糖精致癌这事儿,还特别“挑人”,或者说“挑鼠”[5]!该过程仅在雄性大鼠身上才有效,因其尿液特有的高pH、高蛋白和高钙磷酸盐环境,会促使糖精形成微小晶体,这些晶体通过长期物理刺激损伤膀胱,最终诱发癌症。
图注:从一只喂食了高剂量(7.5%)糖精钠的大鼠尿液中发现的沉淀物
有了确凿无疑的科学证据作为支撑,监管机构也开始重新评估并调整其立场。2000年,美国国家毒理学计划 (NTP) 基于充分的证据,正式将糖精从其“已知或合理预期的人类致癌物”名单中移除[6]。
图注:NTP官方报告的关键证据截图,内容表明,导致大鼠患癌的机制在人类身上不适用
科学界与监管机构达成共识:在每日可接受摄入量(ADI)[7]内,以糖精、阿斯巴甜、安赛蜜为代表的第一代人工甜味剂,对人类没有已知的致癌风险。
至此,代糖似乎赢得了全面的胜利。然而,正当人们享受着无负担的甜味时,事情开始变得不简单了。
2014年,来自《Nature》的一篇研究发现[8]:当小鼠喝了含有糖精、三氯蔗糖和阿斯巴甜的水后,其肠道菌群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这种失调直接导致了小鼠出现了葡萄糖不耐受,身体处理血糖的能力变差(2型糖尿病的重要前兆)。
图注:与对照组(黑/灰色)相比,摄入人工甜味剂(蓝色)的小鼠血糖更高,并且其肠道菌群结构(蓝色三角)与正常状态(黑色符号)发生了巨大变化
所以,代糖能通过与我们肠道内的数万亿微生物互动,从而间接影响我们的新陈代谢健康。但这还不是全部,就像开头所说,不仅是肠道这么简单,你的大脑也会因此受到牵连。
无糖的代价
通过对超过12000名成年人长达8年的跟踪随访,科学家们发现,长期且大量的代糖摄入,与整体认知功能的加速衰退显著相关。摄入最多甜味剂的人,其认知衰退速度比摄入最少的人快了62%(相当于让大脑额外老化了1.6年)。
图注:低摄入量的实线(1)坡度最为平缓,而高摄入量的虚线(3)则最为陡峭
具体到认知功能上,下降最为明显有两个方面:记忆力、语言流畅性(指的是我们快速、准确地从大脑中找词的能力),与最低摄入组(1)相比,最高摄入组(3)的语言流畅性下降速度快了173%!
图注:以后要是经常感觉自己词不达意或反应慢了半拍,可得想想是不是代糖吃多了
并且,这种代糖与认知衰退的负面关联,直接挑战了“认知衰退是老年病’的传统观念”,它们在60岁以下的参与者身上表现的尤为强烈。此外,在糖尿病患者中,高代糖摄入与记忆力和整体认知能力的加速衰退表现出更强的关联性。
图注:无论是整体摄入量(上)还是具体到阿斯巴甜、糖精等多种代糖(下),糖尿病组的负面影响(图中圆点偏离中心虚线的距离)都大于左侧的无糖尿病组
这也意味着,对于这两个本应更加关注健康的群体而言,代糖这个看似安全的选择,其背后隐藏的认知风险或许远超他们的想象。
最后该研究还评估了市面上几种常见代糖的具体影响。所选的7种代糖中,除了天然存在的塔格糖(tagatose)幸免于难外,其余6种(阿斯巴甜、糖精、安赛蜜、赤藓糖醇、山梨糖醇和木糖醇)均与不同维度的认知能力下降有着不小的关系。
图注:绝大多数甜味剂对应的圆点都落在了代表负面影响的“0”刻度左侧
抗衰的终点,不是无糖
虽然本文并未揭示背后的因果机制,但科学家们结合现有科学证据,也推测出了一个方向:肠脑轴(Gut-Brain Axis)。通过它,数万亿的肠道微生物能够经由神经、免疫、内分泌和代谢等关键通路,与大脑进行信息交换,从而影响大脑的各种功能。
因此,一个合理的推论是,当摄入的代糖改变甚至重塑了肠道菌群时,这些微生物就可能会产生异常的代谢产物,这些信号分子继而进入血液循环,穿过血脑屏障,对我们大脑的功能(如神经可塑性、神经炎症水平)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
图注:除此之外,对于像阿斯巴甜这样的代糖,还可以直接通过毒性作用和兴奋性毒性,共同导致神经炎症,损害大脑功能[9]
不过还得承认,虽然研究发现了“关联”,但不能等同于因果,毕竟我们还得考虑其他混杂因素。比如长期大量消费代糖的人,是否本身就存在其他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偏爱超加工食品、缺乏运动等)。
更进一步地说,这项研究真正带来的警示,或许不是糖本身,而是我们对极致甜味的依赖,这恰恰是许多加速衰老饮食模式的根源。我们的味蕾被现代食品工业训练得越来越重口味,以至于渐渐忘记了食物本身的味道。而代糖则利用了我们对健康的渴望,让我们误以为找到了健康的捷径。
所以,面对无处不在的代糖产品,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健康饮食观,化繁为简,回归天然。尝试将你的饮食重心,转移到那些天然、完整食物上——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和健康的脂肪,这才是延缓衰老,保持长期活力的秘诀~
声明 - 本文内容仅用于科普知识分享与抗衰资讯传递,不构成对任何产品、技术或观点的推荐、背书或功效证明。文内提及效果仅指成分特性,非疾病治疗功能。涉及健康、医疗、科技应用等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医疗相关请寻求专业医疗机构并遵医嘱,本文不做任何医疗建议。如欲转载本文,请与本公众号联系授权与转载规范。
参考文献
[1]Gonçalves NG, Martinez-Steele E, Lotufo PA, Bensenor I, Goulart AC, Barreto SM, Giatti L, de Faria CP, Molina MDCB, Caramelli P, Marchioni DM, Suemoto CK. Association Between Consumption of Low- and No-Calorie Artificial Sweeteners and Cognitive Decline: An 8-Year Prospective Study. Neurology. 2025 Oct 7;105(7):e214023. doi: 10.1212/WNL.0000000000214023. Epub 2025 Sep 3. PMID: 40902134.
[2]Chattopadhyay S, Raychaudhuri U, Chakraborty R. Artificial sweeteners - a review. J Food Sci Technol. 2014 Apr;51(4):611-21. doi: 10.1007/s13197-011-0571-1. Epub 2011 Oct 21. PMID: 24741154; PMCID: PMC3982014.
[3]Arnold DL, Moodie CA, Grice HC, Charbonneau SM, Stavric B, Collins BT, McGuire PF, Zawidzka ZZ, Munro IC. Long-term toxicity of ortho-touenesulfonamide and sodium saccharin in the rat. Toxicol Appl Pharmacol. 1980 Jan;52(1):113-52. doi: 10.1016/0041-008x(80)90253-7. PMID: 7361306.
[4]https://www.congress.gov/bill/95th-congress/house-bill/8518
[5]Cohen SM, Arnold LL, Cano M, Ito M, Garland EM, Shaw RA. Calcium phosphate-containing precipitate and the carcinogenicity of sodium salts in rats. Carcinogenesis. 2000 Apr;21(4):783-92. doi: 10.1093/carcin/21.4.783. PMID: 10753216.
[6]https://www.cancer.gov/about-cancer/causes-prevention/risk/diet/artificial-sweeteners-fact-sheet
[7]https://www.fda.gov/food/food-additives-petitions/aspartame-and-other-sweeteners-food
[8]Suez J, Korem T, Zeevi D, Zilberman-Schapira G, Thaiss CA, Maza O, Israeli D, Zmora N, Gilad S, Weinberger A, Kuperman Y, Harmelin A, Kolodkin-Gal I, Shapiro H, Halpern Z, Segal E, Elinav E. Artificial sweeteners induce glucose intolerance by altering the gut microbiota. Nature. 2014 Oct 9;514(7521):181-6. doi: 10.1038/nature13793. Epub 2014 Sep 17. PMID: 25231862.
[9]Dar W. Aspartame-induced cognitive dysfunction: Unveiling role of microglia-mediated neuroinflammation and molecular remediation. Int Immunopharmacol. 2024 Jun 30;135:112295. doi: 10.1016/j.intimp.2024.112295. Epub 2024 May 21. PMID: 38776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