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今日已绝迹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一个传奇,在今天落下帷幕。

  珍·古道尔,于当地时间10月1日与世长辞,终年91岁。

  许多人或许跟Sir一样,对她的初次认知,来自生物课本。

  透过书上的两幅剪影,读到她和黑猩猩交朋友的故事——

  年轻的时候,她和黑猩猩小心翼翼地接触;待到皱纹爬满脸庞,她已经与黑猩猩亲如家人,彼此都可放松靠近。

  一个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小篇章。

500

500

  但其实珍·古道尔的一生,远比教科书上的三言两语要精彩万分。

  就看她的各种光环——

  美国《时代》表彰她为20世纪“世界最杰出野生动物学家”。

  联合国任命她为和平使者。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宣布她为皇家女爵士。

  英国媒体形容她是“奔走的特蕾莎修女”。(特蕾莎修女是闻名世界的天主教慈善人士,曾获诺贝尔和平奖,社会影响力曾击败马丁·路德·金和肯尼迪)

  迈克尔·杰克逊为她写歌(《Heal the World》)。

  何以至此?

  谁叫她重新“定义”了人类呢?

  今天,在缅怀她的同时,重新认识她的伟大。

  来,郑重介绍——

  珍·古道尔的传奇一生

  Jane

500

  珍·古道尔

  1952年,高中毕业的她没钱上大学,做起了秘书和服务员。

  对很多人来说,这可能就是后半生,但对珍恰好相反。

  那是她不平凡人生中,最后的“平凡时光”。

500

  十三年后,剑桥给这位没上过大学的女生颁发了博士学位。

  不过这学位,也不过是她魔幻人生芝麻大的注脚。

  关于她生平的电影,就多达40部。

  邦德听了都流泪……

  而这一部,绝对是精品中的精品。

  这里的珍贵镜头,你差一点就看不到

  全片大部分素材,都来自美国《国家地理》档案馆。

  这里宝藏尖货太多,很多从没出现在大众视野。

  这一次的宝藏,来自史上最强摄影师之一,雨果·范·勒维的作品。

  他用16毫米镜头拍下160小时的珍·古道尔影像素材。

  尘封半个世纪,四年前才被重新找回。

500

  绝版秘辛啊!

  卖了太多关子,Sir说回影片本身。

  Sir觉得,纪录片的首要前提,一定是保真

  展现自然,就是以镜头代步,还原世界一隅。

  对准社会,要锋利窥探,揭露本来面貌。

  而面向个人,则不得不回答一个问题:

  TA是谁?

  《珍》确实是最有发言权的一部。

  它的镜头,有两种不同效力——

  沿着珍人生的物理轨迹,同时又暗藏着“化学作用”。

  一方面,让我们看到她的传奇

  从籍籍无名的小秘书,到研究黑猩猩第一人。

  事情的缘起是这样的:

  人类学家路易斯·李奇,希望有人能一起前往非洲的贡贝国家公园,实地观察黑猩猩。

  非洲,置身野外,睡在星空下,亲眼目击野生动物,恰好是她八九岁就有的梦想。

  灵长类动物的还原主义科学理论在当时很流行,可李奇一直怀疑。

  所以他希望有一个“小白”同行,这样就能抛开定式思维,带着纯洁的视角。

  珍,恰好没搞过科研。

500

  影片的伊始。

  珍在小船上,站起身,极目眺望着非洲的贡贝,她将要在此生活、研究的地方。

  放眼望去,是重重的山林,层层叠叠的绿藏着人类从未涉足过的奥秘与危险。

  珍年轻的脸庞上,毫无惧色,只有认真,与心中澎湃的欢喜。

  或许,还有一股打破世俗陈规的傲气。

  我就是典型的男孩性格 喜欢到处探险

  可能因为那时候

  我就是想做一些男人在做但女人不能做的事

500

  刚到非洲几个月,珍一无所获。

  可她有十足的耐心啊,以及对知识的热情,对动物的爱……

  还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探险精神。

  钻过小蛇爬窜的树丛、徒手攀爬陡峭的斜坡、尽其所能地去接近黑猩猩……

  无论是天晴、刮风还是下雨,珍都会翻山越岭,陪着黑猩猩从黎明待到天黑。

  看着她在丛林里蹿来蹿去,爬高爬低,有时候会忘了她是科学家,而是自然的女儿、森林的精灵。

500

500

500

  不苦吗?

  苦,但也兴致勃勃,乐在其中。

  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珍过上了梦想的人生。

  不仅仅是兴趣的力量,还有她不轻易言败的精神。

  初来乍到,黑猩猩一见到她,就立马躲起来。

  遇到这种情况,不少人会在心里打起退堂鼓。

  但珍偏偏,愈挫愈勇……

  这个女人,真的好不同、好有趣、好有生命力。

  挫折只会让我更加想要成功

  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若我放弃了

  我的余生将在羞愧中度过

500

  不得不承认,李奇选对了。

  珍没有被僵化的理论束缚,她发明了自己的一套办法。

  从前的研究人员,都是用数字来区分黑猩猩,但珍给它们取了不同的名字。

  这也太有个性了:

  白胡大卫、巨人、麦奎格先生、芙洛……

500

500

500

500

  至于研究方法嘛……

  呃,没别的招,就是有事没事在黑猩猩面前瞎晃悠。

500

  目的,是让黑猩猩习惯她,忽略她,然后接纳她。

  就这样,一个小白改变了世界。

  珍似乎天生就是动物学家。

  很快,她的研究成果就一个接一个爆出,每一个都是投向学术界的重磅炸弹:

  黑猩猩也食肉!

  黑猩猩也会理性思考,也有利它行为和感情!

  还有社群关系!

  我们从小就听过的一个定义:人类,工具制造者,只有人才会使用工具。

  珍的研究,让大众跌破眼镜——

  黑猩猩也会!

  黑猩猩会拔光树枝上的树叶,用它从白蚁巢中钓取蚂蚁。

500

  △ 说不定我们只是黑猩猩呢

  珍,重新定义了黑猩猩。

  同时,也重新定义了人类。

  过去学术界关于人类的定义,被她的观测给推翻了,人类的定义将被改写。

  更有意思的是。

  她发现,观察黑猩猩,仿佛就是在观察人类——

  盯着黑猩猩的眼睛

  我看见回望着我的

  是有思考和有理性的个性

500

  人类总以为自己是万物的主宰、自然的统治者、唯一的智慧生灵。

  但在宇宙万物面前,人类也不过是万事万物中渺小的蚂蚁,你有的,嘿,说不定别的动物也有。

  这些如今大众习以为常的理论,都是珍第一个发现的。

  传统被打破了,她自我的认知,也被打破。

  甚至,有些研究结果珍自己都难以接受……

  比如大多时候温柔的黑猩猩,也有好战、残暴的一面,就像人类一样。

500

500

  对了,光说传奇,忘记说发生在珍身上的化学效应了。

  搞科研,不代表不能顺便谈个恋爱。

  常常在镜头背后审视珍的那个男人,终于走到了她的生活里。

  摄影师雨果,最后成了她的丈夫。

500

  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

  为什么本片画风,常常从国家地理变成家庭片……

  珍,是其中最可爱的那位女主角。

  她时而上树,时而下河,有时对着镜头还要吐个舌头。

500

  不要误会……不是对你,人家是在对恋人示爱呢。

  这真是一部少有的“窥私感”很强的纪录片。

  因为在镜头私人化的过程中,她的个人理想和生活,都暴露在了观众眼里。

  后来,跟着丈夫,她又跑去了塞伦盖蒂大草原,又接触了更多可爱、也神秘的动物。

500

  儿子葛拉出世后,黑猩猩也有点失宠了……

  追踪黑猩猩的工作,她只能交给学生和员工。

500

  观察黑猩猩,让她成为更成熟的母亲;

  为人母的经验,又让她反过来懂得理解黑猩猩的母性。

  这可能是无数人都想达到的境界吧?

  家庭事业两不耽误——在黑猩猩和人类的关系母题下,珍也把自己,这个灵长类动物的个体,当成了研究样本。

  她的感受,她的挣扎,她的家庭……围绕在身边的一切,都和科研相互作用,效果相当奇妙。

  但也有头疼的……

  在丛林世界游刃有余的珍,也必须面对人类文明的复杂。

  往大了说,她也得面对官僚制度、学术制霸、性别歧视等阻碍。

  第一次提交研究成果的时候,珍面对的,是铺天盖地的质疑:

  一个小姑娘,一个门外汉,把看猴子解闷当成科学研究啦?

500

  当上《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女郎,有人说她是因为腿才出名的。

  就连相关的报道,也在着重强调“美女与野兽”,把她的认真与研究,当成下饭的奇观闲聊。

  对此,她淡然一笑:这实在太蠢了。

500

  往小了说,她和丈夫分隔两地聚少离多,难免渐行渐远。

  后来,不同的理想,终于成了两人不可调和的矛盾。

  珍不是没有为此困扰过,但,贡贝的黑猩猩,让她魂牵梦绕。

  自己的工作与梦想,是可以放在人生第一位的。

  即使,需要放弃一些东西。

500

  儿子葛拉长大后,她还要再次承受分离(他被送去英国寄宿学校)。

  另外珍还注意到,葛拉从没喜欢过黑猩猩。

500

  有多少孩子理解父母的理想呢?

  珍从科学里看到了人性的美好,也看到了人性的无奈。

  这一切的经历,让她下定决心成为一名终生人道主义者。

  即使,这还需要她放弃更多的东西,打破原本步入正轨的美好生活:

  能去野外考察、有书要写、研究有保障、还能时不时陪陪孩子……

  但是,当她得知,非洲各地的黑猩猩种群在不断减少,她舍弃原有的生活,走上了另一条路:

  去世界各地发声,呼吁全球关注黑猩猩的困境,呼吁人类照顾地球母亲。

  彼时的她,时年52岁,头发有些发白,奔走在各地,传递她的理念……

500

  即使在晚年,珍仍然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在全球各地演讲、呼吁。

  1998年到2024年间,她先后17次来中国,进行过上百次演讲、几百场会议、数不清的交流与访谈……

  她与我们的联结,也在喻示着,生命与生命之间,总会有擦身交汇的时刻。

  没有人,也没有生命,会是地球上的孤岛。

  所以,当我们记住珍的时候,也应该记住她的思想: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葆有一颗敬畏之心。

500

  《珍》应该是为数不多见的,具备超大时间跨度的传记式纪录片。

  曾经的天真少女珍,和后来的白发奶奶珍(84岁),都会出现在片中。

500

500

  她开始只是个淳朴青年。

  可活到了84岁,她终于把自己活成了人类范本。

  我们常用一部电影《白日梦想家》来激发自己。

  电影中,《life》杂志的座右铭,Sir每念一遍都心潮澎湃,恨不能再年轻一次:

  To see the world,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to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开拓视野,看见世界;贴近彼此,感受生活。这就是生活的目的。)

  但念完,也就念完了。

  而珍·古道尔的存在,提醒着我们,世界上真的存在着梦想家——

  去爱、去生活、去受伤、去追梦、去看世界、去贴近彼此。

  穷尽一生,奔赴热爱。

  至此一生,已成传奇。

500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品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