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不是靠谈出来的,没有浴血就没有和平

文 | 褐色鸟群 

昨天去看了《志愿军3:浴血和平》,看完发现出乎预料,整体相当可圈可点。今天聊一下,文内有轻微剧透。

毫无疑问,自从国际形势近年来愈发风高浪急之后,国内的观众们已经越来越理解主旋律电影的重要性。

500

但与观众们的美好期待相比,国内主旋律作品这些年来尚难说已经形成了一套稳定的创作体系和质量水准。就像这两年我们既能欣赏到《南京照相馆》这种标杆级作品,也有不少让人一言难尽的主旋律观影体验。

一方面,是影视行业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仍然存在大量良莠不齐,甚至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另一方面,在新的时代背景和需求下,观众所期待的主旋律电影,不只是有关家国记忆的高考复习课,更是要能超越宣讲与奇观的优秀电影;它既要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得具备丰富的人文关怀。同时,作为一部艺术品,过硬的镜头语言,整体的质感与格调也必不可少。

简而言之,如何能将历史价值与家国情怀真正融于当下这个时代,唤起新一代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这就给主旋律题材带来了两个难题。一是如何不陷入“面多加水、水多加面”式的摊大饼困境,防止主旋律作品沦为学生考场作文那般的浆糊,出现堆砌情节而无重点,渲染情绪而不真实的问题。

这只是基础要求。更进一步的难题是,如何让新一代的人们真切的明白,为什么我们在当下仍要纪念历史,纪念战争。冷战结束后,伴随着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宣传在全球的扩张,抽象的“爱与和平”成为一种价值观神话。

直到今天,一种不问缘由,不顾历史,认为“反战就是好,战争就是坏”,“战争双方都有责任,没有正义和非正义”的历史虚无主义价值观,在今天仍然大行其道。

就在我国,我们也能看到,长期以来在文化创作领域,也有不少人士空谈反战与和平,实际上置历史与现实于不顾。这种潮流的存在有其现实基础,光批评解决不了问题。可以说,主旋律作品本应具有的任务,正是在于对这种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有力的回击。

这也是为什么看完《志愿军3》我觉得可以聊聊。作为系列收尾之作的这一部,它以一种当下观众能感同身受的方式回应了该“如何看待和平,如何获得和平”这一问题。首先本作的片名“浴血和平”就点名了主旨——和平是在浴血中诞生的,这不光是对抗美援朝,乃至对新中国历史的总结,也是对当前历史进程,对从国家到每个个体所牵涉的重大问题的一种回应。

500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和平并不只是符号与口号,空泛的谈和平只会导致历史虚无主义。一代中国人为什么要和平,接受或不接受和平的代价是什么,除了找到和平的载体,还需要解决和平载体的合理性问题。既要符合历史叙事中的因果关系,也要符合影视叙事的凝练表达规则。

本片从开城停战谈判切入,将开城停战谈判到抗美援朝最终胜利之间浩繁的战争进程,收束于“边打边谈”这一核心。通过谈判桌上的寸步不让,串联起影片中的多线叙事。谈判线、战争线,支援线、个人线一道,完整展现出抗美援朝这段艰苦斗争,展现出战争与和平不是空洞的历史概念,而是关涉党政学民军所有人的复杂立体事件,和平的到来也是前线战士,后方人员和全体民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唯独不是靠抽象的“和平”幻想,不是靠美国人有什么“人道主义”与“和平精神”。

500

如果说影片只是讲出“和平不是谈出来的,是打出来的”,那对于一部主旋律电影的要求来说也只能算中规中矩。当然,对目前的电影市场来说,能做到这种中规中矩都不算容易。本片真正出彩之处,是通过各角色对谈判的不同态度,以及人物相应的转变成长,展现出和平的复杂性,将和平从空泛的概念拉回到最深沉的现实中。

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每个人都渴望和平。并不需要多么崇高神圣的理由,国家百废待兴,社会需要生聚,家人等待团聚。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承受了太多,失去了太多。但即使有同样的承受和失去,每个人对如何获得和平的理解也未必会相同。

对于和美国人谈判,有人赞同,有人不理解。翻译工作组的林月明队长和李晓对谈判态度的前后差异,是全片用来诠释和平复杂性的核心主线。林队长的丈夫牺牲在建国前一天,李晓因铁原阻击战失去了父兄。两位女性都承受着因战争,失去至亲至爱的痛苦和悲怆,但起初对谈判的态度截然不同。林队长认为谈判能尽量减少伤亡和牺牲,并且因为丈夫没有看到新中国成立,而对和平抱有强烈的渴望;李晓则根本不相信跟美军能谈出什么好结果,只想回到前线同敌人战斗。

不同的思维,性格,经历导致这种看法差异很正常,但这不妨碍每个人坚决执行组织交给的任务,尽最大力量保障谈判的顺利进行。就像从邓华副司令员到孙醒这些普通战士,他们都不想和美国人谈,但所有人都为了保卫谈判不被破坏而竭尽全力,有太多姚庆祥和孙醒这样的战士为此献出了生命。

在目睹了我方太多战士,因美国人的无义无耻而牺牲后,林队长对谈判与和平的观念产生了强烈变化,并彻底理解了李晓想回到前线战斗的心情。但同样目睹这一切的李晓,反而决定要留下来继续为谈判工作贡献力量。

500

通过现实的残酷,林队长理解了为何要同美国人在战场上斗争到底,李晓理解了为什么要同美国人在谈判桌上反复拉扯,二人实现了认识的统一和意志的传承。如果没有帝国主义的背信弃义,和平也不会这么珍贵,而如果没有反动势力的穷凶极恶,共产主义战士也不会显得如此崇高。

在银幕之外的观众,哪怕对抗美援朝战史不甚了了,到影片最后也能看出来了,相比影片开始的开城停战时期,打打谈谈两年后,到金城战役时我们在重火力方面已经不输敌人了。

历史何其应景。从特朗普第一任期发动贸易战开始,我国和美国打打谈谈至今八年。这中间,中国始终秉持“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的态度。打打谈谈八年后,中美两国在经济,科技,军事方面的力量对比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十个字说来容易,但想将其贯彻到底,既需要对自身面临的内外形势有准确的把握,也要善于从敌人面临的内外形势中寻找和创造胜机。抗美援朝的胜利也是如此,从51年到53年我们的边打边谈,实际上相当程度影响甚至主导了美国内部和国际局势的走向。

500

美国人直到最后,对签定停战协议仍是不情不愿,却又无可奈何。在历史上的板门店,签字大厅是由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起修建。据停战协议亲历者回忆,当时我方在签字大厅的墙上塑了个和平鸽,美国人不同意,说和平鸽是共产主义的宣传象征。我方作出让步,把和平鸽取了下来。和平鸽虽然取下来了,但鸽子的影子还清楚的留在墙上。

在《浴血和平》中,这只没能见证停战协议签字的和平鸽,被安放到开城谈判场地。由翻译工作组和志愿军战士们,用石头在谈判室外的空地上摆出了一只大大的和平鸽。李晓起初对此相当不理解,按今天观众的视角,刚看到这一幕可能会有两种反应,第一种也是不理解,或者说觉得憋屈。尤其在看到姚庆祥烈士,因为遵守中立区不能开枪的规定而牺牲后,这种憋屈感会达到顶点。

500

第二种是觉得创作者会不会借林队长这个角色来表达前文所说的抽象的“和平”信仰。对于这种抽象“和平”信仰,虽然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观众不待见,但看看网络舆论环境和文化市场就能知道,拥护者仍然不少。

结果,我看完林队长和李晓这条线发现,作为一个处于当下舆论环境中的观众,我被创作者虚晃了一枪。林队长这个角色非但不是当下那种信仰抽象“和平”,只会高喊口号的“进步主义者”,反而是这类群体的对立面。

在保障谈判工作的过程中,她展现了强大坚韧的意志,优秀的专业能力,女性视角的感性和柔情,以及为了责任牺牲性命的觉悟。但这一切不是因为从天而降的“天职”精神,也不是某种抽象的性格品质和“觉醒”思想,而是来自于丈夫的牺牲,朝鲜同胞的关怀,革命伙伴的生死取舍,以及最重要的——责任的呼唤。

李晓也是同样,她作为战士的强大斗志也不是抽象产生。李家三口作为一个整体,将前两部部作品中的人物刻画收回成一个完整的牺牲与传承的载体。李晓在英雄战士的浸染下,在失去至亲的悲怆中,从一个稚嫩而单纯的女知识分子,逐步理解革命的意义,最终进化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

         

500

这种刻画在当前的电影市场中是难能可贵的。这就是一个好的主旋律作品应该做的事情,既铭记历史,也回应当下。有趣的是,前段时间,我在看成龙的《捕风追影》时也被女主角的刻画虚晃一枪,创作者巧妙的在片中回答了主角作为女性,在刑警队伍中的角色与自我成长定位问题,而这部电影的女主角也是张子枫。希望这种以现实逻辑,而非抽象身份和精神符号来刻画角色的作品能更多的出现。

林队长对和平鸽形象来历的叙述,也同时化解了剧中人物和现实观众中的憋屈感。巴黎被德军攻占,毕加索邻居米什老人捧着一只满身鲜血的鸽子而来,说儿子和孙子都已被德军杀死,这只陪伴孙子的鸽子也被刺伤,请求毕加索画一只鸽子,留作纪念。

正如和平鸽的形象来历所传达的那样,和平不是一个崇高抽象的概念,它是带血的,它既是面临牺牲和别离的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梦,也是所有人奋力拼搏斗争后,要接受的残酷无奈的现实抉择。片中和平鸽被美军直升机吹飞之后,姚庆祥将代表和平鸽眼睛的红色石头郑重收藏了起来。姚庆祥牺牲之后,林队长又把红石头放回了原处。战士在这里,用生命将“以战促和”又推向了新的高度,升华为了和平的符号和奠基者。不仅代表抗争的意志,也代表对平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500

500

500

除了谈判线的艺术化处理,本片还用多线性叙事回答了“和平如何而来”这一时代命题。除了谈判线的众多角色,还塑造了一众跨越地域,职责和岗位的群像。其中有真实的,有虚构的,有我们非常熟悉的黄继光烈士,也有一般观众可能不太了解的,具有艺术性质的代表性人物。

如黄继光,影片聚焦于他战前的生涩,书写名字时的窘迫,与战场上的逐步成长的过程。影片将烈士的壮举表现为,一个平凡人在战友精神感召下,与极端环境交织中的必然抉择,而非超英式的天赋神力。如此描绘,既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感与感染力,也使英雄精神更具传承的可能。

500

500

如赵安南,一位能文能武的运输司机,始终渴望归国,但永不放弃使命与责任。他并没有死在前线,而是死于美军对我后方的绞杀战,不慎碾过了美军的哑弹,光荣殉职。打败他的不是战场上的敌人,是悲怆而无奈的命运。这种处理没有削弱英雄的崇高,反而让战争对个体的创伤彰显的更具冲击力,也让守护和平的主题更显深刻。英雄也是普通人,也有对家的渴望,而他们的牺牲,正是为了让更多人,不必经历这种命运的无奈与无奈的命运。

500

由于本片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所以叙事上的设计和节奏就非常重要。如果光是立意站得住,该有的镜头语言和叙事功底却不合格,那也无法撑起一部好作品。本片保持叙事节奏的一个方法是表达上的克制,人物刻画该收就收,通过留白和镜头转场完成形象的升华,不过多进行画面和情绪上的渲染。

除了极个别人物显得有些生硬,大致上,《浴血和平》中的人物塑造,都充分体现了主创班底对于革命、战争的深刻理解。怒而不怨,哀而不伤。战争只是革命的阶段而非革命的终点,牺牲是革命的过程而非革命的目的。这种承接中国影史传统的节制与克制,其实更能赋予牺牲以更崇高的精神,与更广阔的审美价值。

因而,从价值观上出发,看完《浴血和平》的观众大致会认同,本片最出彩的地方是文戏,战争场面是辅助,对于熟悉军事的观众来说,自然还是会挑出毛病。但在文戏的主导下,总体上是瑕不掩瑜。对于笔者来说,之所以想好好聊聊这部电影,还是因为它完成了一个主旋律作品该有的,以历史关切回应当下的职能。

和平不是从天而降的礼物,生活也不是自然得来的馈赠。在追求和平的过程中,靠打,靠谈,靠隐忍,靠坚韧,靠万众一心,靠坚决斗争。

500

总之,一切的一切,都要靠浴血奋斗的人们来获得和保卫。和平需要依靠的东西太多,但唯独不需要依靠幻想,唯物主义者也不需要依靠幻想。和平需要牺牲的东西也太多太多,但唯独不能放弃崇高的理想。《浴血和平》所想体现,所想证明的便是这一点。

影片终归要结束,战争犹有尽时。宁和而完满的生活,若不建立在时代的牺牲之中,便不会变得珍贵。而牺牲若不崇高,那么生活也不会显得那么幸福和宁静。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