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企业家的故事,人食与猪食

作者:金仲兵

500

一、一个企业家的故事,人食与猪食

我写过一本企业家传记,其中一个情节,讲在三年饥荒期间,他的童年挨饿经历,大意如下:

一家人在家里饿得六神无主,父亲一愁莫展,想来想去走出了家门。

在村里某个地段,父亲看到一条狗像是叼着一块肉在奔跑,随即马上来了“灵感”,抖擞精神追了过去。狗大概也精力不足,被逼在一个死角处,走投无路之下无奈松了口,扔下肉惺惺而去。

父亲捡起肉拿回家,洗干净切成几块放入大锅,因为没有别的调料,只是加了重盐,煮熟捞上来,有些犹豫地看了看,对身边的孩子们说:“还行,吃吧。”

几个孩子早就饿得前心贴后背,顾不上、也懂不得多想,呼隆隆吃了下去。

书中主人公在吃的过程中,总有些想呕的感觉,但捱不过饥饿,还是向肚子强压下去。

总算不再饥肠辘辘,但那种发酵般的压迫感一直在脑间回荡,直到一两天后,完全从消化道排完才慢慢消失。

他还发现,从那天开始,父亲看家人的眼光一直怪怪的,像是做了亏心事儿。

500

在和我谈到这段童年经历时,因为有了更多相关见闻的交流,他的咽喉竟然异样地跳动了一下,恍然像要想呕的样子:“哎呀!谁知道吃的是啥肉呢!!”

后来,遇到有人哪怕只是扔掉一块玉米饼子,他也要大骂对方:“没挨过饿,作孽!”至于扔馒头,骂得更凶,直接问候三辈祖宗。

再后来,等他有了儿女,人家不但拒绝吃馒头,连他在下班时顺带买回的临期面包也不吃了,理由很简单:“过保质期,不能吃!”再后来,孩子们留学归来,告诉他:“膳食结构多元化了,以口感期为准,到期处理不了的,必须扔掉。”

他已五十不惑,但对这些还是想不通,直到投资了一个生猪养殖厂——因为猪饲料也在使用上游粮食原料,而且,这些原料比自己童年时的人食还要高级,他似乎终于顿悟了:“原来,时代不同了......”

500

二、新时代新叙事,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反浪费与食品品质

在经济衰退和消费降级的宏大天幕下,舌尖中国因各地中产白领捡菜叶、上海面包店下班倒面包、西.罗预制菜大战等“吃”事再起波澜,“穷人经济学”视角下的消费压迫感,让争议焦点慢慢呈现出三个层次的不同“话”风:

1、粮食安全上日程,吃饱压力再袭?

粮食安全侧重于“有”,至于量足不足,既然“安全”讨论成风,则已隐然存患。不过,有的吃,保温饱,只是人类生存的底限。

2、要不要守住食品安全的底限?

食品安全,各种慢性中毒,是我们的特色问题,如各种科技狠活、过量添加剂、过期粮食和食品。排除科技水平因素,更多属于人性层面的道德坠落和系统性犯罪,也是对粮食安全的进一步降级——往往低于宠物食品的安全水准。

500

3、食品品质,是最高的追求

从“有”到“饱”是提升,再到“品质”,是再次升级。

如果坚持以人为本,特别是以同时代的人类生活、生存平均水平为准的话,既有品质,又不浪费,确实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平衡点在哪里,因为所处环境不同,对品质和浪费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也不同,出现一方认为正常而在另一方却认为是浪费的差异,很正常。就像上位这位企业家食品观念的前后变化。

4、上海面包店事件

面包店现象,是与刚刚成长起来的中产阶级消费相匹配的,满足了营养、色味和安全的要求。

在常态化运营中以销定产,商家肯定比消费者更熟悉,更精通——倒面包应是在供需失衡、处理不及的极端情况下的例外情况。

不幸的是,这个例外与粮食安全的宏大叙事和反对浪费的道德叙事发生了严重的现实碰撞,加上《反食品浪费法》的强力加持,于是《食品安全法》的小资叙事即退居二线了。

至于中产叙事下的面包品质自由,基于中产退潮的既成事实,恐怕也要应时收缩诉求了。

既遵守《反食品浪费法》,也遵守《食品安全法》,在个别情况下,二者确难兼得。

500

5、用公平交易解决粮食断缺

二战后,全球粮食总产量持续增长,基本处于总产量大于总需求,好多产粮国因此陷于出口无门的窘境,与此同时,有些地方却出现粮荒——这是全球粮食市场的特征之一。

究其原因,是因为全球贸易、流通体系中断,人为因素首当其冲。所以,积极融入世界贸易体系,推进自由贸易和公平贸易,是保证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基础。

希望在落实《食品安全法》的基础上,推动中华族群走出持久的饥饿记忆,同时将提升食品品质、保证国人健康的老大难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二〇二五年十月二日星期四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