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古代中国人与欧洲人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看到有人在观网讨论何以欧洲诞生了近现代科学而古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国却没有这样的贡献,我想从一件小事来说一下我的看法。

人生来就必须呼吸空气,没有空气就没有人类存在。所以,自从有了人类,空气就是伴随人类生存的绝对必要存在。但由于认识能力局限、认识手段的有限,对于空气这么个人类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东西,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在进入文明时代的绝大多数的几千年,人类一直不知道空气是什么,更没搞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物质组成的。

在对待空气是什么以及空气由什么组成这件事上,中国人欧洲人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我没有仔细的查阅文献,不敢肯定中国古代是否曾有人把空气做为一个严肃的研究课题,认真仔细地去探讨空气是什么以及到底由什么物质构成?空气是怎么产生的?它是否还可以有其他形态?

我不知道中国古代是否有人认真地思考并实际着手破解这个问题。也许有,但由于当时条件和知识积累所限而没有结果。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古人没有把这个问题当做严肃的重大的课题持续不懈地研究下去。我甚至可以说,在古代中国,几乎没有人认真想过这个问题,更别说持续研究了。实际上,中国古人从中国特有的对世界的认知方法出发,一直把“气〞当做一个根本无需人去探讨只需坦然接受的自然存在,只有脑子 有病的人才会动探究。

而欧洲几千年来却一直有人严肃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经过许多代人上千年持续不懈的努力,到近代终于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欧洲人对空气的刨根问底式的研究,对近代化学、物理学、气象学、大气科学及航空工程学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我觉得,这个现象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和欧洲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信奉“道可道非常道〞,倾向于把自然界中的存在当做无需进一步系统细致探究的自然存在本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接受就是,人没必要更没资格去刨根问底。从科学的角度讲,这种“道可道非常道”的理念是非常要命的,因为科学之所以存在就是要说清楚道明白。比如,中国古人很早就认真地观察天象,但却像对待“气”一样,很少认真仔细和持续地去思考和探究什么是“天”,“天”怎么形成是由什么构成的?天上那一颗颗星星究竟是什么它为什么闪亮?夜空那些黑暗的部分又是什么?所以,中国早就有天象学,但却没有天文科学,现代天文学是从欧洲引进的。

中国古人重视从整体上、宏观上观察思考和把握事物,这是个优点。但另一方面,忽视细节的探究、忽视系统的分类和无限分割、忽视穷尽探究物质最底层的结构和成分构成,这就是个很大的缺点。这与科学的要求是背道而驰。与此类似的比如炼金术,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炼金术,由此积累了大量与化学有关的知识,但却没有产生化学科学体系。

另外,从中国古人重视炼金术却没有产生化学科学体系,中国古人非常看重“气〞(在中国古代哲学和古代医学中,“气”实在是个极其重要并且无所不在的东西),却没有搞清“气”到底是什么,也是因为中国人的哲学理念中忽视实证和形式逻辑。科学的基本要求就是实证和逻辑: 科学研究和推理必须严格遵循逻辑,你的研究结论必须可确凿证明、在给定条件下可无限重复。而中国古人的“道可道非常道”却认为,真理本来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看不清摸不着的东西,讲什么逻辑做什么实验怎么证明给你看?那岂不是太Low太愚蠢太没层次没智慧了?

而欧洲哲学正好与比相反,中国古人哲学不重视不探究的东西,欧洲人往往反其道而行之特别喜欢搞清楚,现代科学正是从这里出发而来的。文艺复兴后,中欧分道扬镳走上了不同的路,欧洲一步步率先走进科学时代。

当代中国科技和产业实现了巨大飞跃,我以为,摒弃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勇于解放思想、大胆持续地学习欧美人的长处,是关键因素之一。

教员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每个伟大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的地方。联想到,现在有些人又“牛”起来,人家的人均GDP还是我们的好几倍呢,在某些人眼里欧美已经没任何长处全是落后混乱贫穷一片凄凉萧条民不聊生之地了,有正能量连诺贝尔科学奖都看不上了——不是我们拿不到而是诺奖太低级老子不希罕!真行!看到部分键盘正能量骑着改装电动摩的却又有了“解放天底下三分之二受苦人”的豪情壮志,真不知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