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英文翻译别乱入,有点尴尬!
近日审稿时多次遇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把英文“common prosperity”生搬硬套进国际语境,比如用英文表达“(中美)在相互成就中实现共同繁荣”。
众所周知,“共同富裕”是一个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概念。从上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至今,尽管其侧重点有所调整,但基本释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主要内容以及实现路径(分配方式、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都毫无疑问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对此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教授韩大元先生的论文《20世纪50年代“共同富裕”理念形成及其演变》(2022)。
多年来,“共同富裕”的官方译名一直是“common prosperity”。但必须说明(尤其对学习政治文献翻译的高校学子而言):“common” 与 “prosperity” 的搭配并不算地道,它是“保留政治内涵”与“语言自然流畅”之间的一种折中。
相比之下,“shared prosperity”“prosperity for all”等表达更常见,但它们只适合用作解释性表述,而不能取代这一专门术语的“译名”。否则,很容易将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概念稀释为普通的英语搭配,从而窄化甚至扭曲其内涵,导致对概念深层意义的肤浅理解甚至误读。
此类带有“Chinese policy discourse-style(中国政策话语风格)”的政治术语,一直是外国智库和国际媒体关注的焦点。不但中国学者有专文梳理解读“共同富裕”,《经济学人》等外媒也曾集中探讨“common prosperity”的内涵。
需要注意的是,“common prosperity”通常只在国内政策语境中出现,而不是随意挪用到国际语境中。外媒在引用时,一般会加引号以凸显其“异域色彩”,并辅以 “greater equality”“prosperity for all”等更自然的表述加以阐释。
以“(中美)在相互成就中实现共同繁荣”为例,外交部的官方译法是 “prosper together in pursuing mutual success”。但有些媒体却将其译为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through mutual success”,把原本限定于国内的术语混用到多边或双边语境中,难免显得突兀。
政治文献英译有其特有的逻辑和考量,也有其独特的专业受众。近年来,西方越来越认识到翻译在“解读中国”中的重要性与局限性。其重要性在于,准确翻译是解读中国的前提,而核心受众往往排斥在译文中过度润饰或美化;其局限性则在于,译文本身常常无法完整传递语境与话语逻辑,还需要额外的解读。
欧洲政治研究联盟(ECPR) 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提醒西方政策圈:即使有大量中文母语者和先进的人工智能工具,也无法保证真正理解中国的政治信号。真正的专业能力不仅在于懂语言或数据(language or data),更关键在于懂语境、有判断力(context and judgement)。
中国的政治话语有鲜明的“高语境”话语特征,国际传播工作者要好好研究这个特征。话又说回来,解读中国若是这般容易,那些所谓的“China expert(中国问题专家)”不妨改叫“Translator”,岂不简单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