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层级壁垒!青海大通农商行首设CIO
来源|中访网
责编|李晓燕
当青海大通农商行首席信息官刘守祖的任职资格获监管核准,这则看似常规的人事消息,却在银行业激起不小波澜——这是县域农商行领域罕见的高管岗位突破。在金融科技重塑行业格局的当下,这一举措不仅是一家县域银行的战略选择,更折射出中小银行在数字化转型深水区寻求突围的迫切心态。
长期以来,首席信息官(CIO)在银行业的布局呈现明显的“层级分化”。有媒体记者梳理发现,此前获批的银行CIO几乎集中于省市级城农商行及省级农信机构,如今年获批的辽沈银行温更、北京银行明立松等城商行CIO,以及广州农商行李亚光、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杨明等农信体系高管,均出自区域头部机构。这些岗位或由内部资深高管提拔,或由业务骨干兼任,早已形成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与任职体系。
而县域农商行作为银行业“毛细血管”,受限于规模、资源与人才储备,数字化建设多停留在基础系统运维层面,信息科技部负责人往往仅承担中层管理职责。大通农商行打破这一惯例,将CIO设为高管层级,绝非简单的岗位升级,而是从战略层面重构数字化治理架构——这一岗位不再局限于技术支持,更要统筹业务与科技融合,成为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掌舵人”。
事实上,中小银行对CIO岗位的重视度正集体攀升。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已有10余家区域银行完成CIO任职资格核准,较去年同期增长近三成。更值得关注的是,人才选聘模式正从“内部培养”向“公开揽才”转变。9月郑州银行发布的首席信息官选聘公告中,明确要求应聘者需同时具备“银行大型科技项目主导经验”与“全业务线理解能力”;此前5月,上饶银行也面向全国开启CIO招聘,将“数字化转型战略落地能力”列为核心考核指标。这种“技术+业务”双线并重的招聘标准,标志着中小银行对CIO的定位已从“技术管理者”升级为“战略执行者”。
中小银行对CIO的迫切需求,源于数字化转型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大中型银行凭借资金与人才优势,正加速抢占金融科技高地。从国有大行到头部城商行,2025年半年报中“金融大模型”“AI场景落地”成为高频词,常熟银行甚至已实现代码生成、信贷审核等6项大模型助手投产,覆盖智能风控、精准营销等核心领域。另一方面,县域银行却面临“数据治理不彻底”“系统建设碎片化”等基础问题,部分机构仍将数字化转型交由科技部门单独牵头,导致技术与业务脱节——科技部门侧重系统搭建,却难以精准匹配客户需求;业务部门提出需求,又缺乏技术落地能力,最终陷入“转型空转”的困境。
北京银行数据管理部刘继旺曾指出,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痛点在于“治理架构失衡”。许多机构虽设立数字化转型办公室,却多为虚设机构,既无跨部门协调权限,也缺乏高管层级的决策支持。而CIO的设立,恰好能填补这一空白——作为同时精通技术与业务的高管,其不仅能打通科技、业务、风控等部门的数据壁垒,更能在管理层中争取资源倾斜,推动数字化战略从“纸面规划”走向“实际落地”。
以大通农商行为例,作为服务县域经济的金融机构,其客户以农户、小微企业为主,需求集中于小额信贷、支付结算等基础业务。未来,刘守祖团队或将聚焦“数字化普惠金融”,通过搭建本地化数据模型,简化农户贷款审批流程;或开发适老化手机银行功能,解决农村老年客户的使用痛点。这些举措若能落地,将为县域银行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的样本。
不过,县域银行CIO的履职之路并非坦途。相较于省市级银行,县域机构在技术投入、人才储备上仍存在明显短板——如何在有限预算内搭建高效的技术架构?如何吸引兼具金融与科技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平衡短期业务指标与长期数字化投入?这些问题,考验着每一位县域银行CIO的战略眼光与执行能力。
从行业趋势来看,随着监管层对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引导加强,以及金融科技向县域市场的渗透,未来或有更多县域农商行跟进设立CIO岗位。但这一过程需避免“盲目跟风”,真正让CIO发挥作用,不仅需要完善的治理架构与资源支持,更需要银行管理层转变观念,将数字化转型从“技术任务”提升为“战略核心”。
青海大通农商行的尝试,为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当县域银行开始配备专职的数字化“掌舵人”,意味着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正从“头部引领”进入“全域推进”的新阶段。这场突围战的胜负,或许将取决于每一家银行能否真正让技术赋能业务,让数字化转型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