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张纯如安一个家

江苏淮安,古淮河北岸,有一位英雄女儿的“家”。门口立着她的雕像,被人们送来的鲜花簇拥。

这里是张纯如纪念馆。

张纯如,华裔女作家,生于美国新泽西,祖籍江苏淮安。28年前,她以一本《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将以南京大屠杀为代表的二战中国战场苦难真相,首次推至西方公众视野。她用文字击破沉默,却也因长期直面历史的残酷,在2004年选择结束生命,年仅36岁。

了解她的故事,需要一点心理准备。

500

张纯如纪念馆内

1994年,26岁的张纯如在加州看到一场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展。

那时,日本不承认屠杀历史,西方不知晓屠杀历史,就连张纯如在看到照片前,也对这段历史“半信半疑”。但这场展览,让她看到不能想象的另一个地狱世界,而她与这些无辜遇难者,有着同样的中华血缘。

“六到八周内,他们屠杀了超过30万平民。我不想让这段历史从此消失,我不想让那么多人的生命从此灰飞烟灭”——带着这样的心情,接下来的三年,张纯如将自己浸没在历史暴风眼中。

她去南京搜集史料,访问幸存者;作为美籍华裔,她的中文不是很熟练,但她没有囫囵吞枣地处理采访资料,白天采访完,晚上再逐字逐句弄清幸存者的意思。她访过一位拉黄包车的幸存者,对方告诉她如何被日军抓到、拖走,从哪里拖到哪里,又怎样逃过一死,张纯如就在地图上比对,对照无误,才确证这段资料。

1996年,张纯如在耶鲁大学图书馆发现关键线索——有关拉贝的文献资料。她打听到拉贝的外孙女健在,获知拉贝有一部关于日军暴行的日记,即刻动身探寻,最终促成《拉贝日记》重见天日。对研究南京大屠杀来说,《拉贝日记》的发现有里程碑意义。

南京、义乌、宁波……从档案馆到幸存者家中,从图书室到大屠杀遗址,为了探究史实,张纯如的足迹遍布中国等地。她一度带着生病的身躯在工作,也一刻未停地整理史实。

500

采访中的张纯如(图源:澎湃新闻)

2016年3月,淮安市张纯如纪念馆筹备组成员前往美国。

他们与斯坦福大学有关方面沟通,获得许多珍贵资料;他们拜访了张纯如的父母张绍进、张盈盈夫妇,请老人回忆女儿学习、写作,以及与日本右翼分子斗争的细节;采访张纯如生前的亲属、同事、朋友,对张纯如的创作与思想进行深入访谈……这些资料和遗物,成了纪念馆最核心、最动人的收藏。

有了资料,如何布展?他们在张纯如的写作方法里找到了答案。

战后,日本政府缺乏对战争罪行的全面深刻反省,甚至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质疑受害者人数。这一事实深深刺痛了张纯如,面对那段如此凶残而又不被西方社会了解的暴行,张纯如知道,她的写作必须令人信服。为清晰、有力、全面讲述事实,张纯如采用多维视角叙事,让受害者、施暴者和第三方见证者的声音同时呈现、彼此印证,使真相无可辩驳。

她还开创性地描述了两种相关联的暴行:一是大屠杀本身,二是掩饰、否认与遗忘大屠杀。这种力求客观、全面、立体的治史方法成就了一部信史,也在无意间为日后纪念她的场馆奠定了最核心的布展哲学。

2017年4月7日,建给张纯如的“家”终于落成。

这个“家”不是静止的纪念碑,它时时刻刻在发声、在行动,就像张纯如当年一样。走进这个“家”,访客能清晰地感受到“她是谁”“她做了什么”“她留下了什么”。 那些图片与文字穿越时空,为那段狰狞而沉重的历史做出最诚实的见证。

1997年,南京大屠杀60周年之际,张纯如的《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正式出版。作品问世后,张纯如在美国、加拿大各地签名、演讲,足迹遍及北美140多所大学、图书馆和公共论坛,在北美刮起了强劲风暴。外界送给她“超级张纯如”“张氏旋风”等名号,所到之处大受欢迎,书经常缺货。

1998年12月,她与日本驻美大使齐藤邦彦的电视公开辩论成为经典时刻——她只用30秒,就让对方哑口无言。她面对的不只是掌声,还有右翼势力的威胁恐吓。她收到过子弹威胁,父母也被提醒“该给女儿找个保镖”。

2004年,张纯如选择结束生命,年仅36岁。与黑暗斗争本身就是一种酷刑。那些她日夜与之搏斗的残酷画面,最终压垮了她的精神。

她用生命开辟了战场,这个“家”替她继续那场未竟的辩论。

开馆八年,这里已成为活跃的思想客厅。它用年度纪念仪式、实境课堂、主题讲座,让历史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通过“云端论坛”,它与北美等地的学者对话,将和平之声传向世界;来自全球的华裔青年在这里参加“寻根之旅”,在张纯如的故事里,感动、共鸣。

正如一位观众在留言册上写:“缘于你对历史不断地追寻,你生命的终点成为了后来者的动力和起点”。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