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心跳都值得守护:世界心脏日关注心脏健康
今年9月29日是第26个世界心脏日,主题是“不要错过每一次心跳”。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守护心脏健康,分秒必争,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在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约为3.3亿,且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高居我国居民死亡原因首位。令人欣慰的是,专家指出,80%的心血管疾病都可以通过科学的预防和管理来避免。
心血管“事件链”:环环相扣的健康危机
心血管疾病并非突发的孤立事件,而是会沿着一条有迹可循的发展路径逐步演进。
从高危因素的日积月累,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破裂,再到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再进展至心力衰竭,这条被称为 “心血管事件链” 的过程环环相扣。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指出:“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健康的关键转折点。”
斑块形成:隐匿而关键的起点
高危因素的日积月累导致斑块形成是整个心血管事件链的起点,也是极为隐匿而关键的一个环节。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即俗称的“坏胆固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性危险因素。
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等危险因素的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液中的“坏胆固醇”就会趁机在血管内皮堆积,导致斑块逐渐形成。葛均波院士强调:“预防永远是心血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
“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均是斑块形成的高危因素,我们需要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善,并控制好血脂、血压和血糖水平,从源头阻断斑块的形成。”
专家建议,高危人群应定期体检,可以通过颈动脉超声筛查等方式早期识别斑块,及早干预来稳定甚至逆转斑块。
研究显示,越早对斑块进行干预,就越容易逆转,而LDL‐C的降幅越大,斑块逆转效果越明显。
心肌梗死:生命通道的120分钟
斑块形成后,一些易损斑块在血流的冲击下容易破裂,血小板在斑块破裂处聚集,形成完全或不完全阻塞性血栓。
一旦血栓将冠状动脉完全堵死,心肌就会因缺血缺氧快速坏死,引发心肌梗死。
“如果能在发病后的120分钟内开通梗死血管,可大大降低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葛均波表示。
然而,心梗的治疗也并非“一劳永逸”。首次发生心梗的患者在1年内有约20%的几率会再次发生心梗、卒中或心血管病死亡。
葛均波提醒:“心梗抢救成功并不是心血管健康管理的终点,而是长期管理的起点。”
“心梗后患者应当遵医嘱持续进行降脂和抗栓治疗,并抑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降低心率、血压和心脏负荷,这样才能有效减少斑块再次破裂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心力衰竭: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战场
由于心肌坏死和心脏泵血功能下降,约20%-25% 的患者在心梗住院期间或出院后会进展为心力衰竭,相当于每五个心梗患者中就有一人面临心衰的风险。
慢性心衰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和主要的死因。在全球范围内,心衰的5年死亡率超过50%,远高于许多癌症。在中国,心衰患者的3年死亡率也可达28.2%。
葛均波表示:“即使通过住院治疗缓解了心衰的症状,患者如果缺乏长期规范管理,病情也极易反复。因此心衰的治疗必须严格遵循指南进行规范管理(GDMT)。”
对于心衰危险因素的早期识别和控制也尤为关键。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以及有心肌病家族史的患者是心衰的高危人群。
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和端坐呼吸、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运动耐量下降、疲乏、水肿等症状,需要警惕心衰风险,应尽快到医院进行检查。
正如葛均波院士所强调的,预防永远是心血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从控制“坏胆固醇”水平,到识别心梗的早期症状,再到遵循指南规范治疗,每一环节都需要我们分秒必争。不要让疏忽成为健康的绊脚石,每一次心跳都值得用心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