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9万亿广发换帅!“70后”林朝晖携双重金融背景掌舵
来源|中访网
责编|李晓燕
在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头部机构的人事变动往往牵动着行业神经。9月28日,一则关于广发银行高层调整的消息引发金融圈广泛关注——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党委委员、副总裁林朝晖正式兼任广发银行党委书记,并拟出任该行行长,待监管核准后将全面执掌这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工作。与此同时,原党委书记、行长王凯因集团分工调整,正式卸任广发银行相关职务,为这场平稳过渡的人事交接画上句号。
从履历来看,林朝晖的任职堪称“专业适配”。出生于1974年的他,不仅拥有法学硕士学位与高级经济师职称,更在金融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横跨银行、保险两大板块的复合型经验。早年间,他在建设银行体系内稳步成长,从基层逐步走上管理岗位,先后担任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以及建行总行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主任等要职。在京行任职期间,他主导的多项业务创新与风险管控举措,为区域金融服务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总行办公室的工作经历,则让他对大型金融机构的战略规划、协同管理有着深刻理解。
2024年成为林朝晖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1月,他调任中国人寿集团党委委员,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迅速融入保险行业,不仅在同年3月、8月先后获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核准集团副总裁及中国人寿保险(海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职资格,更成为当时中国人寿领导班子中最年轻的成员。业内对这位“跨界”高管评价颇高,不少同行称其为“才子”,认为他工作中既展现出严谨细致的专业素养,又兼具正直务实的行事风格,而这种“银行+保险”的双重背景,恰好与广发银行作为中国人寿集团成员单位的属性高度契合,为后续推动银保协同埋下伏笔。
相较于林朝晖的“跨界而来”,卸任的王凯同样是金融领域的资深从业者。1972年出生的他,职业生涯起步于政策性银行,曾在中国进出口银行担任资金营运部总经理、金融市场中心主任、上海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等职务,在跨境金融、资金运作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加入中国人寿集团后,他同时担任集团党委委员、副总裁,并兼任广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期间还曾出任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在产融结合、跨行业协同方面探索颇多。在他的带领下,广发银行保持了稳健发展态势,为后续的战略延续奠定了坚实基础。广发银行董事会在公告中特别提及,对王凯任职期间做出的重要贡献表示衷心感谢,侧面印证了其任期内的工作成效。
作为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广发银行的发展轨迹本身就是中国银行业改革的缩影。这家成立于1988年的机构,前身为广东发展银行,是国内首批组建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凭借敢闯敢试的精神,在信用卡、小微金融等领域一度成为行业标杆。2016年8月,广发银行正式加入中国人寿集团,开启了“银行+保险”协同发展的新阶段,依托集团资源优势,逐步构建起更全面的金融服务生态。
从财务数据来看,当前的广发银行正处于稳健发展通道。根据2024年年报,该行年末总资产已达3.6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3.86%;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92.37亿元,净利润152.84亿元,盈利规模保持行业中上游水平。更值得关注的是,该行风险管控指标持续优化,不良贷款余额、不良率实现“双降”,拨备覆盖率提升至165.60%,较年初上升4.7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14.86%和9.67%,均创历史高位,为后续业务扩张与风险抵御提供了充足“弹药”。
2025年上半年,广发银行的良好势头得以延续。尽管尚未发布半年报,但从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披露的信息及内部经营会议透露的内容来看,截至6月末,该行总资产较去年末增长500亿元,达到3.69万亿元;资本净额为3824亿元,其中核心一级资本净额2496亿元,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4.43%、11.3%、9.42%,资本实力依旧强劲。盈利方面,上半年净利润已达成进度目标,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率继续保持“双降”,展现出较强的经营韧性。
随着林朝晖的接棒,广发银行的高管团队也正式确定。除待监管核准的新任行长林朝晖外,团队还包括党委副书记、职工监事、监事长罗玉冰,党委委员、副行长林德明,党委委员、副行长、风险责任人李小水,党委委员、副行长李冰,纪委书记、党委委员杨林,党委委员、副行长张恺,以及首席信息官李怀根、首席信贷官金茜。这支涵盖战略、风险、科技、信贷等多个领域的管理团队,将与林朝晖共同推动广发银行的下一步发展。
对于林朝晖而言,接掌广发银行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依托中国人寿集团资源,深化银保协同效应,挖掘交叉销售潜力;如何在保持资产质量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盈利效率;如何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强化科技对业务的支撑作用,都是他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不过,凭借其在银行与保险领域的双重经验,以及业内认可的专业能力,市场对这位新任“领航者”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