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律所打“价格战”,美国律所打“人才战”,结果都一样

作者 | 思考的

来源 | 法律先生

500

在中国,律所的竞争逻辑往往很简单:低价。

就像外卖平台的补贴大战,谁能报出更低的报价,谁就能抢到客户。

诉讼费打折、顾问费压价,甚至有律所为了拿下客户,直接把报价压到「不赚钱只求曝光」。

但低价竞争的结果是什么? 

案源看似多了,利润却被稀释,律师加班更多,人才流失更快,律所陷入「越忙越穷」的怪圈。

而在大洋彼岸,美国律所的竞争逻辑虽然不同但同样让人头秃,而他们的战场,不在价格,而在人。

500

截至8月,律所之间的挖角同比去年多了1000多次,且没有放缓的迹象。

顶尖律师从未有过如此多的选择,只要过条街,薪酬就能涨5%到10%,甚至还能获得更大的自主权。

这意味着什么? 

小所根本无力在薪酬和资源上与大所抗衡,顶尖律师一旦被挖走,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流失,而是整个律所的核心价值遭遇「失血」。

客户跟随顶尖律师离开,律所品牌遭到严重损害,剩下的团队士气低落,失血之后,唯一的结局就是被合并、被吞掉。

这,间接导致了一波一波的合并潮。

强者靠资本和并购吞掉别人,弱者只能靠专业和口碑避免被吞掉。

500

🔺ALM关于律师跳槽的总结:越跳收入越高

但这场竞争游戏的讽刺在哪里?

顶尖律所虽然通过挖角和并购做大了自己,却也付出了成本飙升费率上涨的代价。

客户的需求不再是单纯的服务,更多的是在不断上涨的费用背后,能否感受到真正的价值。

最终,赢家似乎只剩下那些能够在跳槽过程中,不断抬高身价的顶尖律师。

律所之间的竞争,逐渐变成了为这些律师「抬轿子」的循环。

然而,这会不会带来强烈的反弹?

过高的薪资和持续的资源投入会让客户反感,这个「抬轿子」的游戏也有可能走向反向循环。

500

🔺律所合并成流行

中国律所靠低价竞争,美国律所靠挖角竞争, 一个是「谁更便宜」,一个是「谁能挖到人」。

低价竞争的结果,是利润被蚕食,行业整体陷入内卷;挖角竞争的结果,是小所被掏空,行业加速整合。

两种逻辑,看似不同,本质却一样,弱者没有未来。

尽管中国律所目前还可以「守住老客户就能熬过寒冬」,但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能靠自然增长撑到今天,未必撑得到明天。

未来十年,中国律所必须回答:是继续在低价里互相消耗,还是学会在人才和资本的游戏里主动出击?

吞,还被吞掉?

点击「法律先生」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