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共探智慧出行:2025 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的中国方案与产业未来
2025 年 9 月 28 日 14:00-18:00,海口国际会展中心聚焦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光 ——2025 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 “前瞻科技与融合创新” 主论坛在此盛大召开。这场汇聚中外政要、行业领袖、技术专家与科研学者的顶级盛会,以 “科技引领未来,成就美好出行” 为核心主题,深度剖析汽车与 AI、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路径,探讨产业从 “交通工具” 向 “智能移动空间、分布式储能单元、智慧城市数据节点” 的转型方向,为全球智慧出行新生态构建提供了 “中国方案” 与 “全球共识”。
图源:腾讯元宝AI生成
政策领航:全球协同下的产业发展新航向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加速迭代,离不开政策的战略引领与国际间的协同合作。主论坛致辞环节,中外政府及行业组织代表从全球视角出发,勾勒出产业发展的清晰坐标。
科学技术部副秘书长苗鸿在致辞中强调,中国始终将新能源汽车视为 “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自 “十五” 计划启动关键技术攻关以来,科技部通过五个五年计划持续赋能,推动产业实现从 “技术突破” 到 “产业化落地” 的跨越: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安全性持续提升,半固态电池率先完成装车验证;车用操作系统、计算芯片、激光雷达等关键技术突破瓶颈,L2 级驾驶辅助大规模商业化,高阶自动驾驶加速测试;全球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建成,“光储充放” 一体化等新业态涌现。市场数据印证实力: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 1280 万辆,渗透率超 40%;2025 年上半年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攀升至 44.3%,而 1-8 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批发销量已达 893.1 万辆,同比增长 33.5%。作为中国唯一自由贸易港,海南更以独特政策优势,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的 “沃土”。
欧洲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狄薇斯以 “中欧建交 50 周年” 为切入点,指出汽车产业是中欧经济合作的 “核心纽带”——1975 年双边汽车贸易年额仅 20 亿欧元,如今已实现 “日额超 20 亿欧元” 的跨越式增长。她透露,欧盟通过《欧洲汽车产业行动计划》明确两大核心方向:在智能网联领域,建立欧洲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汽车联盟、跨境自动驾驶平台,完善监管框架;在电动化领域,优化车辆碳排放法规、加速充电设施部署,支持本土电池技术研发与制造。狄薇斯特别提到,中欧在政策标准、技术测试推广领域高度契合,欧洲汽车工业协会正通过新发布的 “欧洲汽车工业数据库”,搭建中国与全球车企的双向沟通桥梁,深化产业协同。
泰国工业部工业促进司副司长都喜・安纳塔拉克则展现了东盟市场的潜力。作为东盟最大汽车制造国、全球第十大汽车生产地,泰国拥有 630 余家一级零部件供应商、1700 余家二三级供应商,产品出口超 100 个国家和地区。2024 年泰国纯电汽车(BEV)销量达 7.15 万辆,其中 80% 为中国品牌,比亚迪更将泰国作为出口枢纽,辐射欧洲、澳新市场。为推动产业电动化转型,泰国政府推出 “30/30 政策”(2030 年 30% 汽车产量为净碳汽车),同步建设电池测试中心、充电换电基础设施,通过进口免税、公共采购倾斜等政策刺激市场需求,全力打造 “东南亚新能源汽车中心”。
9 项创新技术:破解产业关键痛点
年度创新技术覆盖补能、电驱、电池安全、智能控制等核心领域,多项成果已实现商业化落地:
• 华为数字能源 “基于全液冷和功率池化架构的兆瓦充电技术”,实现双枪 2400A 稳定电流输出,推动电动重卡从封闭场景迈向开放应用;
• 广汽集团 “高效高功率密度非晶 - 碳纤维电驱技术”,将非晶 - 碳纤维材料应用于动力总成,1000 伏条件下电机功率密度突破 17.29 千瓦 / 公斤,助力整车能耗降低 4%;
• 比亚迪 “智能全主动车身控制系统技术”(云辇 X),攻克高压密封、NVH 噪声抑制难题,实现 50 千牛主动力输出与 “0 侧倾、0 俯仰”,甚至支持原地起跳、飞跃功能;
• 蔚来 “面向 AI 的整车全域操作系统”,以 “1+4+N” 架构(1 个虚拟机监视器、4 个操作系统内核、N 个自研中间件),实现整车跨域融合与低延时通信;
• 英飞凌 “面向 AI 的高安全高性能主控芯片技术”,通过硬件虚拟化、AI 加速引擎等创新,将加密运算效率提升 7-21 倍,为智能驾驶筑牢安全底座。
9 项前沿技术:指向未来 3-5 年突破方向
前沿技术聚焦感知、通信、安全、能源等领域,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 量子关联成像技术,以全天候、强抗干扰特性,提供高精度 3D 感知方案,满足智能驾驶全场景需求;
• 车载高带宽光通信技术,单纤带宽超 100 千兆比特每秒,端到端时延达微秒级,有望成为下一代车载网络最优解;
• 新能源电池全域 AI 大模型技术,破解 “数据孤岛” 瓶颈,实现从数据接入到推理的全流程贯通;
• 融合量子密码的汽车信息安全技术,以 100 毫秒内加密时延,保障数据全生命周期可控。
值得关注的是,往届评选的 31 项前沿技术中,已有 7 项实现商业化落地,如 “高功率密度碳化硅车用电机控制器”“基于 AI 的电池热失控云端预警技术” 等,彰显技术创新的实战价值。
市场渗透:全球迈向 “新能源主导” 时代
渗透率的快速攀升成为最明确的市场信号。中国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在论坛上预测,到 2030 年,中国汽车能源结构中 BEV(纯电动车)、XEV(插混 + 增程式)、ICE(含混动)销量占比将达 4∶4∶2,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从 2025 年的 25% 提升至 40%。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则更为乐观,认为 2030 年中国新能源渗透率将突破 70%,形成 “433” 市场格局(纯电 40%、混动 30%、燃油 30%)。区域市场呈现差异化增长:中国 8 月新能源汽车厂商批发渗透率已达 52.2%,较去年同期提升 3.3 个百分点;东南亚市场 2024 年电动汽车销量增长近 50%,成为全球增长新引擎。
技术演进:电池与智能技术双线突破
电池技术正沿着 “半固态 - 全固态” 阶梯式推进。当前蔚来、智己等车企已推出半固态电池车型(液态电解质占比 5%-10%),2025-2027 年将进入小规模商用阶段。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路线图更清晰:广汽、奇瑞计划 2026 年实现上车,比亚迪、宁德时代 2027 年启动小批量生产,2030 年后进入大规模商用,能量密度可达 400Wh/kg 以上,2030-2035 年更有望实现 500Wh/kg 的突破。智能网联领域,5G、AI、物联网的融合加速,车路协同、智能座舱成为竞争焦点,预计 2025 年智能网联汽车将在城市交通管理、物流运输等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
生态融合:汽车成为 “智慧城市关键节点”
新能源汽车与智慧城市的融合进入深度实践期。产业界已形成共识:汽车不再是孤立的交通工具,而是连接能源、交通、城市的核心枢纽。在技术路径上,通过车与车(V2V)、车与路(V2I)、车与云(V2C)的实时交互,可实现交通流优化、充电桩智能调度、电网削峰填谷等功能。华为 ADS4 系统的实践印证了这一趋势 —— 其累计辅助里程超 50 亿公里,不仅提升个体出行效率,更通过数据反馈助力交通管理优化。论坛上成立的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组织(WNEVDO),正推动建立跨行业生态标准,加速 “车 - 能 - 路 - 云” 协同落地。
全球化布局:中外车企 “双向奔赴”
中国车企加速 “出海” 与海外市场开放形成共振。在东盟市场,上汽通用五菱通过本地化生产,在印尼新能源市场占有率超 37%,保有量居首;东风柳汽推出适配东盟物流需求的新能源重卡,60 分钟可完成 20%-80% 补能,每公里电耗仅 1.1 度。与此同时,国际车企深化在华布局:奥迪与华为联合开发的 ADAS 系统搭载双激光雷达,针对性优化中国复杂交通场景;宝马计划 2030 年全球推出 40 款新车,新能源占比达 50%,中国市场成为核心阵地。这种 “本土创新 + 全球协同” 的模式,正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思想碰撞:AI× 云 × 芯片 × 系统的生态协同密码
“汽车产业已进入‘智能化下半场’,AI 是核心驱动力,而生态协同是破局关键。”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在圆桌对话中的观点,引发全场共鸣。这场以 “智慧出行新生态” 为主题的对话,聚焦 AI、云、芯片、系统的融合路径,碰撞出诸多行业共识。
AI 与汽车:相互成就的 “共生关系”
张亚勤指出,汽车是 AI 最大的 “具身智能应用场景”—— 无人驾驶需满足 “比人类安全 10 倍” 的标准,而 AI 则为汽车从 “交通工具” 转向 “智能移动空间” 提供技术底座。地平线总裁陈黎明补充道,当前产业已进入 “AI 定义汽车” 时代,端云协同成为关键:云端负责大模型训练与仿真测试,端侧需高效算力支撑实时决策,这对芯片的低延迟、高安全提出更高要求。“车机芯片未来需与手机芯片‘同代竞争’,才能满足多传感器融合与 AI 推理需求。”
自研与生态:动态平衡的 “产业规律”
对于 “自研与生态协同的平衡”,蔚来执行副总裁沈峰提出 “核心自研 + 深度协同” 思路:“主机厂需聚焦用户需求与全车架构整合能力,在核心算法、操作系统等领域保持自研,同时通过‘Tier 0.5’模式与供应链深度合作,如蔚来与图达通联合研发激光雷达、与博世协同开发智能底盘。” 博世(中国)执行总裁徐大全则以特斯拉为例,强调 “创新初期自研突破,技术成熟后生态协同” 的规律 —— 当技术成为 “通用商品”,专业分工才能实现成本最优。
安全与数据:产业升级的 “核心挑战”
安全与成本的平衡、数据质量的瓶颈,是对话中的核心议题。张亚勤提出 “生成式 AI 补充真实数据” 的解决方案,通过 “Real to Sim” 闭环提升数据覆盖度,缓解 “长尾场景” 测试难题;陈黎明则坚守 “安全是 1,其他是 0” 的底线,强调需建立 AI 模型的正向验证体系,解决功能安全问题。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中国在复杂交通场景数据、产业链协同效率上的优势,将助力其成为全球智慧出行 “范例”。
企业实践:全球玩家的差异化创新路径
专题演讲环节,中外车企与科技公司纷纷亮出 “实战成果”,展现不同维度的创新实践,为产业发展提供鲜活样本。
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副会长松永明与五十铃涉外部长落合真平联合发布 “JAMA2035 愿景”,提出通过 “脱碳转型” 与 “数字化升级”,推动汽车产业向 “移动出行生态” 转型,并邀请全球伙伴参与 10 月 30 日举办的 “日本移动出行展”,共探跨行业合作机遇。
奥迪(中国)CEO 罗英瀚聚焦 “本土化创新”,其与华为联合开发的 ADAS 系统搭载双激光雷达,集成 30 余个传感器实现 360 度无盲区感知,更配备激光雷达清洁系统与恒温模块,应对极端天气;电池领域率先满足 2026 年新国标安全要求,通过 IP69K 防护、1000 伏绝缘技术,保障用户安全。“德系精工 + 中式创新,是奥迪深耕中国市场的核心策略。”
中国新势力的表现同样亮眼。深蓝汽车董事长邓承浩分享 “跨界融合” 经验:通过引入 ICT 行业人才、与华为联合开发智驾系统、与宁德时代共建电芯工厂,实现 “超级增程” 与 “高阶智驾” 双突破;旗下车型 L06 更将磁流变悬架、3 纳米座舱芯片等高端技术下放至大众化车型,推动 “智能平权”。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靳玉志公布 ADS4 最新成果:累计辅助里程超 50 亿公里,避免碰撞 271 万次,8 月用户人均辅助驾驶里程达 727 公里(占月均行驶里程 70% 以上),印证智驾系统的用户认可度。英飞凌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曹彦飞透露,其 28 纳米毫米波雷达芯片已大批量出货,中央式雷达架构可降低系统成本 30%;黑芝麻智能 CMO 杨宇欣发布面向 L3-L4 的 A2000 芯片,通过 “九韶 NPU” 架构提升计算效率,计划将汽车芯片技术拓展至机器人、低空经济领域。
结语:共赴智慧出行的星辰大海
从政策协同到技术突破,从趋势研判到企业实践,2025 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 “前瞻科技与融合创新” 主论坛的每一个环节,都在传递核心信号: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已从单一技术、单一企业的比拼,升级为全球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的综合较量。
正如中国科协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席万钢在颁奖环节所言:“开放合作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唯有以科技为笔、以创新为墨,才能共同书写智慧出行的美好未来。” 随着固态电池、量子感知、车路协同等技术的持续突破,新能源汽车将真正成为 “连接能源、交通、城市的关键节点”,在 2030 年全球渗透率迈向 40% 的征程中,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这场海口之约,不仅是一次产业盛会,更是全球汽车人的 “行动共识”—— 以前瞻科技为帆,以融合创新为桨,共赴智慧出行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