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年轻人被卷废了?超42万年轻人躺平不工作

译言网

2025年09月29日 08:02:56 来自北京

对韩国一些人来说,在一个人人被迫奔跑的系统里,无所事事地躺平,或许反而是一种相对清醒的生存策略。

26岁的朴敏珍的人生从未摆脱过压力。从小学到高中,她拼命学习只为考进顶尖大学。进入大学后,竞争丝毫没有减弱:她保持着4.26/4.5的绩点,参加学会、考取证书、学习外语、申请交换项目,甚至额外花一年时间准备法学院考试。

500

去年2月毕业后,她先后在两所公立金融机构实习,同年7月正式加入求职大军,她向韩国几乎所有发布招聘公告的金融机构投出了50-60份简历。

韩国的招聘流程极其严苛:需要提交为企业量身定制的长篇自我介绍、通过各公司自主命题的能力测试、完成多轮面试——每个周期可能长达三至四个月。朴敏珍曾进入约10家公司的终轮面试,却始终未能上岸。

今年2月,身心俱疲的她彻底停止了求职。此后大半年,她处于无业且不找工作的状态,成为韩国统计厅月度调查中“休息状态”的一员。

01

每月,韩国统计厅都会向未参与经济活动的年轻人提问:过去一周你在做什么?

选项包括工作、育儿、求职、上学、服兵役、治病等。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类、且无特定理由未求职者,会被归类为“休息状态”。

这与国际通用的“NEET”(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概念类似,但更贴近韩国本土语境,用于描述悬而未决状态的年轻人。

今年7月,韩国20多岁人群中“休息状态”的人数达42.1万,较十年前增长58%,其中38.3%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500

朴敏珍坦言,自己的状态部分出于主动选择。即便屡屡受挫,她仍不愿妥协进入中小型企业。“我们拼命读书12年,进大公司是唯一的回报,”她说,“至少大企业福利体系完善,中小企业则充斥着压榨文化,每天我在职场匿名社区APP上都能看到各种恐怖故事,我不想跳火坑。”

如果今年仍找不到工作,她计划出国:可能是打工度假,或者去读护理学校。

其他受访青年也表达了类似情绪。在常年与同辈比较、背负家庭高期望的竞争环境中,随便找份工作“将就”,带来的挫败感远不止于屡次被拒。

32岁的李周浩回忆起被统计为“休息状态”的那段日子。

500

他曾向30多家韩国顶尖企业投递简历,却连一个面试机会都没得到。他的疲惫不仅来自数月的求职,更是从小学到大学从未停歇的长期压力的爆发。

“我无法降低标准,”他说,“在韩国,第一学历是终身标签,第一份工作亦然,我太想进好公司起跑了。”

韩国大小企业之间的薪资差距极为明显:员工数少于300人的企业薪资仅达大企业的56.2%,福利差距更大。

韩国就业信息院2023年调查显示,87.7%的“休息状态”年轻人有过工作经历,他们选择休息的最常见原因是“没有合适的工作”(38.1%)。

02

韩国社会长期向年轻人灌输一种逻辑:学生时期努力读书→进入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获得成功人生。但如今,这条路已不再靠谱。

李周浩从未想过偏离这条既定路线:“我从未思考过自己真正想做什么,甚至从未和朋友聊过这种话题。”

如今接近30岁的金珍松也深有同感。对他而言,人生是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一条直线:“我总是为下一阶段做准备,却从不问自己想要什么。”

“老师曾说我的成绩足够报考教育或护理系,”他回忆,“但如果读教育专业,之后又要面对教师资格考试,重复同样的压力循环。我受不了再来一次。

500

他最终选择釜山国立大学护理系,并非出于热爱,而是因为“几乎百分百就业”。

但护士工作压垮了他。在釜山国立大学医院工作仅四个月后,因心理健康问题辞职。后来他在一家心理健康中心做了13个月的临时育儿岗,最终决定“休息”一段时间。

“我想趁机会搞懂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他说。休息期间,他帮朋友拍摄婚礼视频、与教授讨论心理学研究生申请、开设YouTube频道记录祖母的生活,并在网上写散文。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焦虑感逐渐蔓延。他最终又回到医院工作。

“在‘休息’期间,我并没找到人生方向,”他说,“但我不后悔,我学会了按自己的节奏生活。”

500

另一名以笔名“Moduda”在写作平台发表文章的韩国年轻人,同样在挣扎中逐渐靠近心中所想。

去年春天辞去IT金融工作后,他给自己贴上了“休息状态”标签。人类学专业毕业的他,曾做过制造业销售、科技金融等岗位,但始终缺乏自我认同感:“我从未思考过未来,只是随大流。”

休息期间,他开始写作并连载网络小说。为维持生计,他在健身房兼职。他将这段状态形容为“恐惧与喜悦交织”:“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不被束缚地生活。当读者在我的小说下留言时,那种快乐足以抵消所有艰难。”

如今他重新开始求职,但方向更加明确:只找与写作相关的工作,并继续连载小说。

03

接受采访的年轻人普遍表示,他们的“休息”并非外人想象的那样轻松。

李周浩反思道:“休息本应是为了充电,但我从未感到放松,‘休息’反而让我精疲力尽。”

那段时间,他白天漫无目的刷手机,晚上逃到网吧避免见到父母。每次听到同龄人进入大企业的消息,都不禁感到苦涩,认为自己是失败者。

35岁的金恩珠说:“没有一天我不担心未来。但在社会眼中,我只是个‘休息’的人。我不想休息,我想工作,但没有适合我的岗位。”

她从图书编辑转行平面设计却屡次求职失败,最终选择休息,她认为年龄成了找工作的障碍。

500

专家指出,年轻人选择暂停不是懒惰,而是一种自我保护——他们试图从过度的学业要求、反复的求职失败和持续的相对评价中喘一口气,而这种压力不仅来自外部,许多年轻人内化了社会期望,拒绝降低自我标准。

“韩国年轻人活在无休止的评价和比较中,”市民团体“教育春天”的高级研究员金善熙表示。13年来她接触过超1万名年轻人,“他们不断被考试成绩、大学名气和公司声誉排名。”

中小学时期看成绩,大学分“SKY(首尔、高丽、延世)名校”与非名校,就业时公司也被分为三六九等——就连科技企业也被分成九个等级。

500

“在常年与同辈比较中成长的人,一旦无法进入这些等级体系,就容易产生被抛弃的焦虑,”金善熙补充道,“随着求职时间拉长,挫败感会加深。害怕选择错误导致他们犹豫不决、逃避决定,最终陷入惯性停滞。”

“总体而言,青年‘休息’现象不是个人选择或懒惰,而是必须逐步解决的深层结构问题,”金善熙强调,“简单地贴上‘休息状态’标签,可能会掩盖他们的挣扎,无法真正帮助这些年轻人爬出泥潭。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