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儒七宗罪(1)弄虚作假的学术传统
孔儒七宗罪(1)弄虚作假的学术传统
1、儒学典籍中有没有“真”这个字?没有
2、用真话 展现真实 的 求真信仰,儒学典籍中是如何正面倡导论述的?没有
3、蛊惑教唆 弄虚作假 的 论述 有没有?有
——————————
春秋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春秋笔法,又称曲笔,与 用真话 展现真实的直笔 相对应...以及 亲亲相隐 包庇罪恶...
前述这些,其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故意的弄虚作假”,这,就是儒家弄虚作假的卑劣学术传统之根源...
更重要的是,说真话 在儒家情感伦理中,是一种情感伤害,所以儒家情感伦理中推导不出求真信仰、所以儒家情感伦理的主体主导 是 尊讳造假 隐恶无讼...
而“真善美”中,“真”为第一,没有了“真实”,其它皆是无根之萍 无本之末而已...
以上,观者自判好了...
——————————
另,有人说古代没有“真”这个字...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
《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 是谓反其真...
——————————
附:
求真信仰
真实理性 为基点
真知正义 为指向
真假善恶 来思辨
真实真诚 塑真我
一、求真信仰
1、求真:在 已知 领域,用真话展现真实...在 未知 领域,不断寻求 客观真相 主观真理...
2、信仰:认同 并 确信X,将X奉为自身 的 最高指导原则,而后在“相关领域内”一以贯之...
3、求真信仰:将前述1有关求真的理念信念 作为自身 的 最高指导原则,而后在“相关领域内”一以贯之...
二、研讨“真”之前,先谈“存在 或 有无”...
1、人类文明的理论基础:①时空观 ②人性论 ③定义法...
其中“定义法”最关键,现在人类的所有 记忆 思考与交流 都只能基于语言文字 才能有效高效的实现...
即,明晰概念 划定论域 设定标准,是人类研讨或思考任何问题的前提要件...形式逻辑 语言哲学...
2、时空观:时间空间 宇宙模型...有无相生 鸡蛋先后...一切 皆定义...
①有无相生...
客观世界是自在永在的“有”,而“无”只不过是人类对自身“认知盲区”的主观定义而已...
即,“客观实在的有”,“自在永在”而充溢整个时空,可被认知 即是“人类定义的有”,未被认知的“客观实在的有”就是“人类定义的无”...
即,不是“有生于无”,而是“无生于有”...亦或,“有无相生”之谓也…
②因果连续 鸡蛋先后...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与人们如何下定义有关,而非是简单的“事物先后”…
客观事物的演化发展自有其规律化连续渐进的进程,但人们为了用语言文字来描述客观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只能先对客观事物进行足够确定性的定义…
“鸡”是由“鸟”演化来的。在生物的演化过程中,这一过程是渐进的,量变的。然而在人们为其定义的那一瞬间,在人的主观思维概念中(而非客观世界中),质变发生了,定义其为“鸡”就是“鸡”,定义其为“鸟”就是“鸟”…
客观事物(那个被定义的生物)并没有发生变化,而在人的主观思维概念中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事物,“鸡”或“鸟”…同理,对“鸡蛋”或“鸟蛋”下定义时也是如此。
即,当人们先对“蛋”下定义时,那么就是先有“鸡蛋”后有“鸡”;当人们先对“鸡”下定义时,那么就是先有“鸡”后有“鸡蛋”…
这与客观事物(那个被定义的生物)本身的演化无关,有变化的是人的主观思维概念...被定义事物 的性质 取决于 人类因自身需求 而 设定的定义标准…
即,明晰概念 划定论域 设定标准,是人类研讨或思考任何问题的前提要件...否则必然导向 概念混淆 思维混乱 鸡同鸭讲 不知所谓...
三、“真”的定义与判别...真:论域内 X确实存在...假:论域内 X虚无不存在...
1、X,可被 自证(六感协同验证) 且可“他证”或“重复验证”...之后 我们定义 X 为“真”...比如一个苹果,视觉看到,手指触到,嗅觉嗅到,味觉尝到...谁都可以...
2、基于“证真”的“常识经验 理性模型”预判“未知A”或“新事物A”, 且 未“被证伪”时,暂定“A”为“真”(或“非假”)...
3、基于“证假”的“常识经验 理性模型”预判“未知B”或“新事物B”, 且 未“被证真”时 暂定“B”为“假”(或“非真”)...
4、科学实验 仪器仪表 是人类六感的有效延伸...无法他证的个人感悟,不是“有效或有说服力”的“证据或证明过程”...
5、某人判断 “正确或准确”过99次,预判其第100次也“正确或准确”...除非其第100次被“证伪”...
同理,某人判断 “错误 或 不准确” 过99次,预判其第100次也“错误 或 不准确”...除非其第100次被“证明”...
6、海市蜃楼:在“视觉图像论域”,海市蜃楼这个景观现象为真;但其体现的厅堂楼宇,在“楼宇真实存在 论域”为假...这就是 划定论域 的重要性...
7、世间的事物都是“定量(数量 概率 程度)”的,只有在人类“定义”的一瞬间才是“定性”的...定义之后 忽略 某设定阈限之内的“定量微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