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林泉院与林泉四坝与莆田南少林寺地名历史关系
莆田林泉院与林泉四坝与莆田南少林寺地名历史关系
莆田作为福建省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地名历史与文化遗产。其中,林泉院与林泉一至四坝的地名历史关系,以及它们与南少林寺的联系,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地方文化脉络。本文将从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功能用途、地名传播及文化影响等方面,系统梳理这些地名的内在联系,揭示它们如何共同见证了莆田地区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
一、林泉院的历史沿革与地位
林泉院是南少林寺的前身,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557年),位于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九莲山林山村,距市区约17公里 。该寺院周围有九座山峰围成一圈,形如九瓣莲花,寺院正座落在"花心"位置上,因此得名"九莲山少林寺",俗称"南少林寺" 。
唐初,林泉院的历史地位得到显著提升。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感念嵩山少林寺十三武僧助其统一中国之功,特敕少林寺方丈昙宗在全国各地建立十座分寺 。昙宗派道广和尚带领五百僧兵入闽平定海盗,他们来到九莲山林泉院,发现此处地形酷似嵩山,便将林泉院扩建为少林分寺,正式命名为"九莲山少林寺",即"南少林寺" 。
至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南少林寺已形成极盛的武风,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武术活动的中心。寺院占地约三万平方米,僧人500多名,武风鼎盛,影响力波及南中国,因此被广泛称为"南少林寺" 。南宋词人刘克庄盛赞其为"邑之嵩山少林" ,足见其地位。
清初,南少林寺因与反清复明组织天地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遭兵焚毁,僧众大多被杀戮,寺院被夷为平地 。直到1986年,莆田市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九莲山麓的古建筑遗址,出土了刻有"僧兵"字样的北宋石槽和唐代石刻,经专家论证确认此处即为南少林寺遗址 。1992年,福建省政府批准在遗址上重建南少林寺,现已成为莆田重要的文化地标 。
二、林泉四坝的地理分布与功能用途
莆田地区有四处以"林泉"命名的水坝,分别称为林泉一坝至四坝,它们沿着沁后溪分布,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利灌溉系统:
林泉一坝(相公埔陂):位于沁后溪上游,清朝后期修建,陂长40米,高0.9米,外坡呈30度倾斜,延伸约20米。该坝西侧有一棵大榕树,东侧有一条渠道,可将拦截的溪水引出,灌溉沁后村约1000亩农田。近年来,因开发需要,陂上铺设水管并改造为公路,可通行载重汽车。
林泉二坝(大埔庙陂):位于相公埔陂下方,清代建造,陂长约20米,内侧高0.4米,陂顶宽约1米。外坡平缓,倾斜度约25度,长约5米,用溪石铺成。该坝西侧凿有小水渠,东侧有座大埔庙,溪岸上有三棵榕树,有蹬道通向庙前。它主要灌溉西天尾镇的渭阳村、三山村的数千良田 。2009年国家为确保数千亩基本农田(双季水稻超吨粮基地)高产丰产投入资金重修大坝。
林泉三坝(过山陂):位于沁后村过山自然村的沁后溪过山下溪,清代建造,民国20年(1931年)重修。陂长约32米,高2.5米,外坡倾斜度为45度。陂脚向外铺设延伸外陂长约30米,水量一般为2-5立方米/秒。该坝上方有52个石碇,行人可踩碇而过。该坝采用桐油加石灰再加糯米粉搅拌的特殊工艺粘合石头铺砌而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
林泉四坝(沁尾陂):位于沁后溪下游,距过山陂约300米,清代修建,滚水堰型制,坝长20米,内陂宽约1米,陂顶宽约0.8米,外坡呈30度,长约8米。该坝西侧有一条小水渠,通向三山村的山后洋灌溉。早些时候,三山的驻军部队也曾引水另用。该坝东侧有沁尾桥,异常古老,曾是多个村的村民进城的重要通道 。
这些水坝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水利灌溉系统,覆盖浮山、东张、后亭、沁后、山后、下柯、井头等多个村庄的农田灌溉需求,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林泉院与林泉四坝的地理关联
从地理位置上看,林泉院与林泉四坝的确存在着较大的,且紧密的空间联系:
林泉院位于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九莲山林山村,海拔约500米,周围有九座山围成一圈,形成山间盆地小平原 。
林泉四坝(沁尾陂)位于涵江区梧塘镇沁后村,与西天尾镇相邻,两地直线距离约10公里 。
沁后溪发源于沁后山的烘炉嘴和林山的大坑里,流至沁尾约6公里,最终通向木兰溪 。
林泉四坝,特别是林泉二坝直接灌溉范围是覆盖三山村的山后洋上千亩良田,而三山村位于西天尾镇范围内 。
这种地理上的邻近性与水系的连通性,为林泉院与林泉四个坝之间建立联系提供了自然条件。据当地学者卢瑞棣考察,南少林寺的义工曾多次前往沁尾陂等地进行田野调查,认为这些水坝渊源与南少林寺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联 。
四、"林泉"地名元素的起源与传播
"林泉",作为上的元素,其起源与林泉院的历史地位有着密切的相关:
自然地理因素:九莲山地区有丰富的泉水资源,如石缝清泉等,泉水甘甜,富含矿物质,为寺院提供生活用水和灌溉水源 。"林泉"可能直接源于"林山"与"泉水"的结合。
宗教文化因素:林泉院作为南少林寺前身,具有重要的宗教地位和影响力。寺院周边的水利设施以"林泉"命名,可能是对其宗教地位的尊崇和纪念。
历史传承因素:林泉院毁于清初,但其名称和影响力在民间得以保留。1986年遗址被发现后,"林泉"作为地名元素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并被用于重建的南少林寺相关设施中 。
"林泉"地名的传播路径,主要表现为从寺院核心区域向外扩展,覆盖周边水利设施和村落。林泉一至四坝的命名,可能是按照地理位置从上游至下游的顺序排列,形成一个序列化的地名体系。这种命名方式既体现了对林泉院的纪念,也反映了水利设施在当地农业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五、南少林寺与林泉四坝的历史关联
南少林寺与林泉四坝之间存在多重的历史关联性:
修建背景关联:林泉四坝(沁尾陂)的修建年代与南少林寺的兴盛期(北宋至清初)大致吻合。沁后溪的水利开发可能是为了解决南少林寺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需求,为寺院提供经济支持。
功能联系:林泉四坝的灌溉范围覆盖三山村的山后洋,而南少林寺遗址所在的九莲山盆地小平原本身就是一个耕植可自给的区域 。水利设施的完善,可能为南少林寺的自给自足提供了重要保障,使其能够长期维持大量僧兵的生活需求。
文化影响:南少林寺的禅武文化在莆田地区影响深远,其名称和地位在民间记忆中根深蒂固。林泉四坝的命名,可是对南少林寺历史地位的延续和纪念,反映了寺院在当地社会中的核心地位。
重建时期的关联:1986年南少林寺遗址被发现后,当地学者和南少林寺义工对周边水利设施进行了考察,认为"林泉四坝"等水坝可以作为水利角度的证据,证明林泉院即南少林寺 6 。这种关联在重建南少林寺的过程中得到强化,并在现代地方文化宣传中被广泛提及。
六、结论
莆田地区的林泉院与林泉一至四坝的地名历史关系,体现了宗教文化与水利设施、地名传播之间的复杂互动。林泉院作为南少林寺前身,其历史地位和影响力渗透到周边地区的水利开发和地名形成中。"林泉"地名元素的传播,既是自然地理特征的体现,也是宗教文化影响的见证。
林泉四坝的命名,可能是对南少林寺历史地位的延续和纪念,反映了寺院在当地社会中的核心地位。沁后溪的水利开发,可能与南少林寺的经济需求密切相关,为寺院的自给自足提供了重要保障。
南少林寺与林泉四坝的历史关联,不仅体现在地理空间的邻近性上,更体现在功能联系和文化影响的深层次互动中。这种关联在清初寺院被毁后依然存在,并在现代南少林寺重建过程中得到重新确认和强化。
我们通过对这些地名历史关系的梳理,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莆田地区的历史文化脉络,以及南少林寺在这一脉络中的重要地位。这种地名的历史关联,既是地方文化记忆的载体,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