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零卡食物诞生了,饱腹感强又减肥!你听说过,但没人敢吃……

500

撰文 Skin

如果一群科学家说,他们发现了真正的零卡食物,和市面上那些标着0蔗糖0添加的热量刺客都不一样,你会想试一试吗?这次是真的0卡!!除了能增加饱腹感外,完全不会转化为你身体的热量……

500

日常看到的食物,往往是“低卡”不是0卡|图源网络

是不是心动了?这是什么神仙食物啊!

不过等你听到它的名字,可能会沉默,因为这种食物就是——不粘锅涂层。也叫做特氟龙(聚四氟乙烯)。

500

如果告诉你这种塑料拌饭能减肥,你愿意吃吗?|xometry

最近,这篇让人大跌眼镜的论文又重回人们视野,原因是它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奖的化学奖。

不知道你是不是和我有一样的疑问:什么?真的可以吃吗?不会中毒吗?怎么就和减肥扯上了关系?

零卡的食物我们并不陌生,比如现在常用在饮料里的零卡糖,它有甜味,但是不会被人体代谢或分解,听起来是一种“完美”的调味剂。因此,按照同样的思路,科学家想:如果一种食材能让人觉得吃饱了,但其实又不会被吸收,也就是“吃了等于没吃”,不就达到了减肥的目的?

而思来想去,一种高分子材料聚四氟乙烯 (PTFE)进入了科学家的视野。我们生活中常见聚四氟乙烯,它也被叫做特氟龙,常用于不粘锅涂层和水管内壁。

特氟龙还有个名字叫“塑料王”,因为它有着诸多优点。它有着十分稳定的性质,耐腐蚀,耐高低温,耐酸耐碱耐老化,别的材料不容易粘附其上,摩擦力还很小。被广泛认为是已知惰性最强的材料。

500

特氟龙本身其实很安全,是一种惰性很强的材料|wiki

科学家想:如果用它来拌饭呢?因为从它的性质来看,似乎是合理的?作为食物,它无异味,质地柔软,吃进嘴里也不会影响进食体验。而进入胃中,它耐强酸的特性又让它不易为胃酸分解。不粘的特氟龙也不会划伤肠道,甚至能直接顺流直下,被人排出来。除了吃下去具有饱腹感之外,还能立刻被排出去。

在这篇文章中,科学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回顾,其中最重要的数据资料是:在上世纪60年代,为了证明PTFE涂层可以安全地作为锅具的防粘表面,当时杜邦公司的实验人员每天都给大鼠喂浓度高达25%的PTFE拌饭,并持续喂了90天,证明PTFE真的不会被胃肠道吸收,也不会被大鼠代谢,是无毒的。而且当时人们就发现,大鼠体重还减轻了。

500

在研究中,作者引用了20 世纪 60 年代杜邦 Haskell 实验室的实验结果。|参考资料1

科学家还提到,在一些医疗器械、剃须刀、牙线中也使用了PTFE。总而言之,理论上看起来是可行的。

因此,他们提出,如果我们把食物和PTFE微粒(130 µm直径)以3:1的比例混合,吃下去,不仅能增加饱腹感,让你觉得吃了,但卡路里摄入却少了。

不过……你真的敢吃吗?

首先,科学家认为,上世纪60年代的实验中用的评估发现粒径≥20 µm的颗粒,因此130 µm直径的PTFE颗粒不仅不会被吸收,而且也会避免流入海洋。但……近几年令人担忧的微塑料,正是来源于我们日常使用的塑料瓶、外卖盒等,这些颗粒的直径也许大于130 µm,也许早就超过了当年20 µm颗粒的安全线。

另外,由于实验太过古早,也许当年并没有完整地测评现代医学中的一些重要指标,所以当时提到的“无毒”证据,也许也需要关系。

不过,你可能好奇,既然特氟龙无毒,那么近年来大家都在关心的“不粘锅涂层中毒”又是怎么一回事?

500

不粘锅涂层的材料就是特氟龙,但是不粘锅中毒事件,可能和其他的化学物有关。|wiki

特氟龙的确是一种稳定的材料,如果少量脱落,吃进嘴里也不会有毒,而是会被正常排泄出去。但危险的是,特氟龙在260℃时会开始变质,在350℃时会开始分解,有可能会产生有害物质。

而在家庭做菜的过程中,肉会在200℃–230℃烧焦。而当锅具干烧时,很有可能会超过这个温度,因此,不粘锅虽好用,但不能干烧,若划坏涂层也需要及时替换。

就有一个案例提到,有人忘了关火,导致不粘锅干烧了5个小时,发现后他立刻把不粘锅放在水下冲洗,结果吸入了太多分解的产物,导致发烧、嗓子疼和呼吸困难。

500

在上述的案例中,不粘锅被干烧成了这样。|参考资料2

另外,无毒的特氟龙也可能和一种有毒的物质全氟辛酸(PFOA)扯上关系。若在生产特氟龙的过程中使用了PFOA助剂,也许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各种影响,比如甲状腺疾病、癌症、遗传问题等。名为《黑水》的电影便和PFOA有关。

如今,杜邦公司已经声明在生产PTFE中停止使用PFOA。一般来说,使用的不粘锅上没有PFOA,更应该关心的是它对环境的影响。而特氟龙有毒。毒物可能是不良商家在加工过程中采用的种种助剂,比如多环芳烃。因此,购买不粘锅时仍然需要关注不粘锅的制作工艺。

参考资料:

[1]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1932296815626726

[2]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4544973/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