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移植猪肾的人,存活超200天!

  目前,全球已有两位猪肾移植患者术后存活超过200天,其中之一来自中国。

  猪器官移植何时能在临床普及?“医学界”专访研究团队核心专家。

  撰文 | 燕小六

  截至9月23日,我国首例基因编辑猪肾移植患者,已在术后存活超过200天。这刷新了亚洲异种器官移植领域的最长存活纪录,也创下全球第二的存活纪录。

  目前,全球最长纪录保持者是美国男子蒂姆·安德鲁斯(Tim Andrews)。在接受基因编辑猪肾移植后,他至今已存活8个月。

  “可以说,中美都达到了异种器官移植的重要里程碑,迈过一道很关键的门槛。术后前6个月对器官移植患者来说是风险最高的时期。渡过这一时期,意味着迈过了超急性和加速急性排斥反应。”前述我国手术供体猪的提供方、成都中科奥格生物创始人潘登科教授告诉“医学界”。

  国际异种移植协会前主席、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移植外科医生韦恩·霍桑(Wayne Hawthorne)表示,达到6个月的存活期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这标志着进展非常顺利,而达到12个月将是另一个里程碑,是一个‘奇妙的长期结果’。”

500

  我国首例基因编辑猪肾移植患者及其亲属,摄于患者家中。/图源:西京医院

  移植猪肾后,最危险的半年

  这台振奋人心的基因编辑猪肾的移植手术,完成于今年3月6日。

  当时,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窦科峰指导下,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余个科室携手,为一位69岁终末期肾病患者成功移植了猪肾。这是亚洲首例、全球第五例异种器官移植。

  据西京医院消息,目前,患者每天尿量维持在2000mL左右,血肌酐正常,依赖肾脏调节的水电解质平衡、血压、甲状旁腺功能等各项指标也都保持稳定,显示出移植猪肾的强大功能与生命力。

  泌尿外科主任秦卫军介绍,术后半年内是排斥反应、感染等并发症高发期。该例患者既往合并症较多,相比一般患者实施异种肾移植,更需精准监测与动态调整。经过全院多学科共同努力,形成特色的“西京方案”,让大家看到解决器官供体短缺难题的曙光。

  “异种器官移植存活超过180天,是一个重要的喜讯。”潘登科教授告诉“医学界”,“这对患者及其家属也是提振信心的事!大家肯定希望移植后存活时间越长越好。”

  180天之所以关键,或源于它是一个重要的观察时限。

  今年2月,美国FDA以创新性新药(IND)方式,批准史上首个基因编辑猪肾移植临床试验。这意味着,异种器官移植摆脱了“同情使用”的个案模式,正式进入注册临床研究阶段。截至9月,美国相关IND增至2个。

  中科奥格研发人员告诉“医学界”,根据FDA要求,所有受试者术后要完成约半年的随访。此后,所有受试者还要继续接受终身随访,观察生存情况、猪肾功能,以及监测人畜共患病感染等情况。

  “(半年)通常是患者最危险的时期。”《自然》近日发文称,存活超6个月,说明患者克服了猪肾移植的一系列难点,包括管理免疫排斥、贫血、液体平衡等。

  《自然》援引学术界评述称,如果蒂姆·安德鲁斯在移植后能存活1年,就可以认为达到另一个里程碑,实现了“手术长期预后”。

500

  我国首例基因编辑猪肾移植患者术后200天合影。/图源:西京医院

  异种器官移植的“中国路径”

  不包括脑死亡患者在内,截至今年6月,全球完成9例从猪到人的异种活体移植手术,主要集中在中美两国,涉及猪心、猪肾、猪肝等器官。

  相较于欧美,我国在供体猪培育、术后抗排异思路等方面,展现出“中国特色”。

  首当其冲的就是供体猪基因编辑数量有所不同。前述西京医院手术所使用猪肾,源于潘登科领衔团队、成功开发的六基因编辑猪。

  潘登科带领团队精准敲除3个会引发超急性、急性血管性排斥的关键抗原。此外,加入三重“保护盾”基因,包括人类补体调节蛋白基因hCD46、hCD55和人类凝血调节蛋白基因hTBM,以抑制免疫攻击并防止凝血紊乱。

  而美国相关手术使用的供体猪,往往编辑10至11个基因。

  美国麻省总医院移植外科专家Tatsuo Kawai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国)手术使用的供体猪被敲除了3个关键抗原,以防止超急性免疫排斥;还编辑了7种人类基因,旨在替代与人类兼容性至关重要的关键蛋白质。

  “基因编辑并非数量越多越好。从结果看,我们的六基因编辑猪就能达到较长的存活时间。”潘登科告诉“医学界”,他和团队的基因改造思路注重基因的表达效果。

  他表示,过多、过度的基因编辑可能加重供体猪负担、造成功能紊乱等问题,不安全、不确定性也会随之增加。

  熟悉西京医院该例手术的研发人员告诉“医学界”,我国在移植后的抗排异思路上,也与美国有所不同。

  在美国,针对存活近8个月的患者蒂姆·安德鲁斯,手术团队采用基于抗人CD154单克隆抗体的免疫抑制方案。这是一种新型、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免疫抑制剂。过往的非人灵长类研究显示,采用这一免疫抑制方案才能实现异种移植的长期存活。

  “我国这例(西京医院)患者没有使用CD154抗体,仍然实现超过6个月的长期存活。”前述研发人员指出,这或许说明供体猪的质量极高。

  猪肾移植或将在5年内普及

  综合媒体报道,9月8日前后,获批IND之一的生物技术公司eGenesis宣布,将在33名50岁或以上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中,开展基因编辑猪肾临床试验。

  另一家获批IND的生物技术公司United Therapeutics早前发布新闻稿表示,将于今年内启动异种肾脏移植临床试验,首批招募6名患者,若数据理想,该公司会将样本量增至50人。

  针对我国何时能进展到临床试验,潘登科解释,今年9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条例(草案)》,明年5月,异种移植临床研究有可能纳入该管理模式,也可能参照美国监管方式、以创新药的模式推进。

  事实上,异种移植已经得到国家重点关注。

  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癌症、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性疾病防治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25年度新型组织方式项目申报指南,医用级供体猪培育及异种器官移植临床转化技术研究属于“赛马争先”项目。

  “我们已经连续完成5例猪-猴肾移植,其中两例已存活超过180天,最长一例已超过320天,不断刷新亚洲纪录,这例受体猴的各项指标都正常。”潘登科告诉“医学界”,这标志着我国异种器官移植的亚临床数据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潘登科坚信,基因编辑猪肾移植将在5年内成为一项常规的移植手术。

  中国科学院窦科峰院士在谈及我国基因编辑猪肾移植时表示,在中国,约1亿多人受到慢性肾脏病困扰。当慢性肾脏病进展至尿毒症时,唯有透析和肾移植能延续患者生命。由于供体器官短缺,每年仅1万余人能等到肾源接受移植。

  异种移植的出现为解决器官短缺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希望,相信随着临床证据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在未来的几年中期待看到异种移植器官在人体内更长时间存活,为更多终末期肾病患者带来生命转机。

  (封面图与本文内容无关,图源锐景)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