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酒店集团,经营了一条「汽车级」供应链?说的就是华住
文丨阑夕
从华为、蔚来到小米,最近这段时间,新能源车企之间的「混战」还在不断上演。
我发现,这种现象,让很多人低估了造车这件事的难度。
一个很冷的知识是,全球200多个国家地区,正儿八经拥有完整汽车工业体系的国家只有7个:
中、美、日、德、韩、法、意。
中国是最后加入到这份名单的国家,哪怕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在攻克汽车自主化生产这条路上也走了足足40年。
汽车之所以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那颗明珠,是因为它的「难」体现在供应链上。
什么意思呢?很多人坐车的时候意识不到,自己脚下的这辆大铁皮,其实是由上万个零部件组装起来的。
而一个国家想要同时掌握这些零部件的生产方式难度就已经可想而知了,更何况,还要把它们捏成一个完整的工业链条。
从福特开创并引入生产线至今,汽车正式步入工业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你能理解中国用40年做到同样高度的含金量了吧?
一百多年的汽车工业史,实际上也是汽车供应链一百多年的进化史。
那如果我说,现在有这么一家酒店集团,经营着一条「汽车级」的供应链,你会不会觉得不可思议?
假如我再告诉你,还是那家酒店集团,打造这条「汽车级」供应链只用了20年,你会不会觉得更加匪夷所思?
没错,这家酒店集团,就是华住。
规模化:华住复制了汽车工业的「量产奇迹」
美国《HOTELS》杂志今年夏天发布了一份全球酒店集团百强榜,华住旗下的酒店品牌,占据了Top 4里的两个席位,其中汉庭更是凭借接近36万间客房位列榜首。
这意味着什么?如果比的是规模,华住已经超过了希尔顿、万豪等老牌巨头,是当之无愧的新科世界冠军,这在所有中国酒店集团的扩张史里,也是前所未有的成绩。
制造业有句老话:「只要有规模,一切问题就都不是问题」。
一百年前,福特就是依靠着规模化量产能力,把曾经是顶奢商品的汽车送进了千家万户,也一并带着美国成为汽车制造强国。
这就是规模化的优势,利用大量订单的确定性,为企业带来议价能力。
举个例子,两家酒店向同一个供应商下了订单,一家酒店的客房规模是100间,另一家只有20间。
在这五倍的规模差距下,如果你是供应商,是不是宁愿让利也要拿下那份大单?原因很简单,哪怕每间客房少赚一点,也能通过订单数量去弥补回来。
华住集团无可比拟的规模,让它在供应链坐拥绝对的议价优势。
一名小红书博主在入住汉庭后,不仅觉得床垫很舒适,洗衣机洗出来的衣服也格外干净,她兴奋地发帖求同款,结果发现:华住旗下即便是定位广大国民的汉庭,家用同款床垫市场价也要万元起步;而那套LG商用洗烘设备,更要几万块。
这笔账一算,她直接感慨:汉庭已经进化成这样了?
奋斗那么多年,竟然用不起汉庭同款。
一晚也就小几百元,就能让所有人平等地用上万元床垫、几万元洗衣机。没有华住目前一万两千多家的酒店规模,谁能做得到?
回到汉庭初创的20年前,「旅行」本身就像当时的汽车一样,属于不折不扣的奢侈品。普通人出门,大多只能选择那种绿色墙皮的招待所。汪峰歌里所唱的「24小时热水的家」,在现实中并不多见。
在人均月薪仅千元上下的年代,酒店动辄一两百元一晚的定价,对许多人来说,几乎相当于小半个月的收入——不是说住就能住的。
尤其值得深思的是,若计入通货膨胀,20年前华住旗下不少酒店的房价,甚至与今日持平。这意味着,剔除货币贬值因素后,它们的实际价格早已远高于现在,过来人都懂,20年前的百元大钞远比今天有多「经花」。
这就好比20年前买一辆桑塔纳要近20万元,相当于普通家庭多年的积蓄;而今天,同样价格已经可以买到性能、配置全面升级的现代家用B级车——甚至还有余裕。在包子铺都因成本上涨而不得不涨价的今天,华住却用「20年不涨价」的定价逻辑,筑起了一个酒店帝国。
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规模化运营所带来的效率革命。而规模化,还只是华住这条神奇供应链中最基础的一种能力。
标准化:汽车式平台战略的落地
2025年第二季度,比亚迪以22%的市场份额稳居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头名,这背后标准化的贡献功不可没。
简单来说,比亚迪通过搭建电动平台和整车技术领域的优势,把企业标准变成了一种行业通用规范。
什么意思呢?就是比亚迪的所有车型,都是同一个平台造出来的,所以每辆车都带着强烈的「比亚迪感」,确保了核心体验的标准化。
而华住的「标准化」,做的正是同一件事。它让你在推开任何一家全季的房门时,能像打开任何一款比亚迪的车门一样,被一种熟悉的舒适感包裹:同样的木香、床品的触感、淋浴的水压。这份「不会出错」的安心感,就是华住供应链的第二个核心能力:标准化。
△ 全季5.0
这解决了我们出行时最大的痛点——不确定性。传统酒店就像早期的燃油车时代,即使品牌相同,不同车型(门店)的零部件供应商千差万别,导致体验像「开盲盒」。
要知道,开酒店是一个十分繁琐的事情,每间客房都涉及到上千个SKU,这一来一回的变数实在是太多了,这就导致传统酒店品牌虽然名字一样,但实际入住体验还是得像「开盲盒」一样看运气。
而华住则像领先的新能源车企,玩的是「平台化」和「标准化」,它把一间客房像一辆车一样拆解。所有这些都成为可跨品牌、跨门店复用的「标准模块」,由统一的「超级工厂」(供应链)精确定制。
关键不在于「一模一样」,而在于「该一样的地方绝不允许不一样」。比如,无论西藏阿里地区海拔4700米的改则县,还是上海繁华的黄浦江边,你体验到的都是一样的全季、桔子和城际。
△ 桔子3.0
这才是标准化的真正力量:它让「品质」不再是形容词,而是一串串可执行、可追溯的数据和标准。让你无论走到哪里,只要选择这个品牌,身体记忆就会先于大脑认出:「嗯,今晚能睡个好觉」。
但是这两点能力还不够,华住成为酒店帝国的最后一块拼图,是模块化。
模块化:供应链也能像乐高一样玩?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你是一家酒店的店长,有间客房的床头灯不亮了。在传统的酒店里,这可能意味着要联系供应商、等待特定配件,甚至拆墙布线,耗时又费钱。
但在华住的体系里,维修人员只需像更换乐高积木一样,取下问题模块,换上一个新的标准化灯组——可能十分钟就能搞定。
△ 汉庭4.0
这就是华住供应链的第三个核心能力:模块化。它让酒店建设和维护变得像拼乐高一样简单高效。
传统酒店装修像个「俄罗斯套娃」式的噩梦,而华住的模块化,把客房变成可拼装的标准化单元:
• 卫生间成了「一体式模块」,像冰箱一样推入到位就能接通
• 家具是预制好的组合件,拆箱即可安装
• 电路系统采用插接设计,无需现场布线
这让新店开业周期大大缩短,几个月就能完成从毛坯到开业的全过程。对加盟商来说,每节省一天工期,就意味着早一天开始盈利。
模块化带来的不只是建设快,更是维护质的飞跃。当客房每个部件都像乐高积木般可替换:
发现地毯局部磨损?只需更换单块模块而非重铺全屋;床板坏了?那就只更换那一块板材,而非大动干戈,把床架床头都换一遍……
当华住旗下超12000家酒店都采用同一套模块体系,会产生惊人的网络效应:一个为西藏汉庭开发的防冻水管模块,可能同时解决了东北全季的冬季维护难题;某个加盟商反馈的改进方案,会通过模块迭代惠及全国所有新店。
这种模块化网络,让华住供应链真正具备了生物体般的自我进化能力。每个局部改进都能快速复制到全局,这才是隐藏在万家酒店背后的真正壁垒。
九大承诺,是从供应链到共赢链的系统性升级
说到酒店体验,我们今天早已习惯的自助入住、免押金退房、机器人送物等便利服务,很多都源于华住的率先尝试。可以说,在「为住客创造更好体验」这件事上,华住一直走在行业前端。
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酒店规则,在当初都是华住的首创。
如果说这些创新是「让住客更舒服」,那么这一次,华住是要「让开店更简单」。
就在不久前,华住发布了《华住易购九大承诺》。
众所周知,电商平台经历这些年的演变,已经发展出了一个成熟的用户权益保障规则,然而这些规则在B2B平台上是长期失位的。
而华住的解题思路,是提出九大承诺作为解决方案,没有在旧体系中修修补补,而是直接引入消费级电商的「用户权益」逻辑,重构B端采购规则。
为什么说这次升级是颠覆性的?
传统酒店供应链长期存在几个「老大难」问题:到货不及时、价格不透明、售后维权难……对加盟商而言,这不仅是麻烦,更是真金白银的损失。工期拖一天,成本就多一天;采购价高一点,利润就薄一层。
「九大承诺」到底承诺了什么?
价格保障:全网比价,贵就退差,30天保价;
交付保障:7/15/25/45天物资必达,超时即赔;
服务保障:7天无理由退货、30天包换、14天极速开票……
这些在C端电商中成熟的保障机制,被系统性地植入酒店供应链体系,相当于为加盟商建立了一套「供应链售后服务标准」。
华住的做法,很像新能源汽车品牌不再只追求卖车,而是重新定义「出行生态」。它一方面展现出头部酒店集团的自律,另一方面也要求所有供应商跟上节奏,共同将行业从「拼价格”的燃油车时代,推进到「拼体验、拼效率」的智能电动新阶段。
能实现这样的突破,绝非偶然。背后是华住用20年时间,像打造一台精密的电动汽车一样,搭建起一套高度集成、数据驱动的供应链平台。
从供应链到「共赢链」,华住证明了自己不仅是酒店行业规模上的「销量冠军」,更是能力上定义规则的「行业标杆」。正如新能源车重新定义了汽车不仅是交通工具,华住也在重新定义:酒店供应链,不再只是采购平台,而是一个可持续进化、多方共赢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