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山西、宁夏、贵州、四川这些地方一些矿井的井上下现场了解,供应基础并不强固

【本文由“特离谱必败”推荐,来自《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向全世界展示了什么是大国担当》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能源行业并不象大家表面看的那么繁荣光鲜。

煤炭每年进口5亿吨,这不是小数。

从我们在山西、宁夏、贵州、四川这些地方的一些矿井的井上下现场了解,感觉供应基础并不强固。某些地方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脆弱得吱嘎作响。有的资源枯竭,有的灾害严重,有的地质复杂,有的煤质太差,有的煤层太薄,有的采掘失调,有的官司缠身,有的投资无着,有的停产停建,不一而足。看起来数量不少,能漂漂亮亮打主力的不多。智能化建设的不少,能順顺利利用好的不多。从情况通报、安全检查、企港库存、对外进口、价格波动可以看出来煤炭供应的基础。

光伏、风电稳定性差,上网价格低。水电具有季节性。核电也有安全风险,占比很低。现在还是煤电在打主力。而为电厂供煤的煤矿,至少从中小井工煤矿来看,情况不是那么乐观的。我们走的看的了解的不是一两个矿几个矿。如果把这些不理想的中小型矿的产能撇开,真正能持续顶大梁的有多少?缺口到底多大?怎么补?对下游产业有什么影响?事情远不像上报数据和统计报表那么简单。数据和报表的真实性、代表性、全面性历来要打一点问号的。过去、现在、将来都一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