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世界制造业的盛会,为何永久“花落”合肥?
来源:公众号“城市研究室
从蒸汽时代的轰鸣到智能时代的精准,制造业的每一次跃迁,都革新了世界运行的图景。
正因如此,如果你关注全球制造业动态,或许会注意到一个值得深究的现象:
自2018年首次举办以来,作为国家级国际性展会的世界制造业大会,已连续多年将举办地设在安徽合肥。
9月23日,就在刚刚落幕的第八届世界制造业大会上,超40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齐聚,200余家龙头企业亮相,累计接待观众超56万人次,签约项目735个,总投资额达3802亿元,涵盖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等多个领域。
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展览现场盛况 图片来源:安徽新闻联播
这座昔日的“江淮小邑”,如今不仅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焦点,更成为安徽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
可如此高规格的国际盛会,为何独选合肥?
合肥与制造业的羁绊,始于半个多世纪前的国家战略。
上世纪5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合肥因江淮腹地的区位稳定性,被纳入国家工业布局节点。
1956年,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成立,这支“国家队”研发的大型压缩机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为中国化工、能源工业补上核心装备短板,也为合肥埋下“重研发、强基础”的产业种子。
1970年,合肥洗衣机厂投产,“天鹅牌”洗衣机以耐用性走进千万家庭。
这一举措不仅开启安徽家电制造业征程,更让合肥培养出第一代本土技术工人与管理者,更让“制造”自此成为城市鲜明印记。
合肥洗衣机生产线
21世纪初,“中部崛起”战略为合肥带来转折。
彼时的中国家电产业正从“零散代工”向“集群化”升级,合肥市政府精准预判趋势,推出“土地优先供给+税收三免三减半+配套园区代建”政策,吸引了美的、格力、海尔等家电巨头落户。
2005至2010年,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合肥累计引入300余家家电及零部件企业,逐渐形成“研发-部件-组装-销售”完整产业链。
2011年,合肥家电产量破1亿台,占全国总产量的12%,成功跻身全国四大家电基地,悄悄完成了从“农业城市”到“家电之都”的华丽转型。
合肥海尔电冰箱生产基地 图片来源:安徽网
但合肥没有停留在“家电之都”的舒适区,而是继续寻找新的突破。
2016年4月,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提出“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这句话如同一剂“强心针”,唤醒了合肥更深层的工业基因。
合肥市政府以此为指引,跳出家电“舒适区”,进军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量子科技等“卡脖子”领域。
此后,一系列让业界惊叹的“合肥操作”落地:
2016年斥资110亿元引进京东方,建成全球最大OLED面板基地;2017年联合央企投资1500亿元启动长鑫存储,该团队3年攻克19纳米DRAM芯片技术,打破美日韩垄断。
2020年,合肥又引入德国大众,后者以100亿欧元入股江淮汽车与蔚来,在合肥建设全球首个纯电动智能汽车产业园。这一项目不仅成为中德经贸合作的典范之作,更标志着合肥成功跻身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阵营。
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 图片来源:蔚来官网
十年间,合肥依托这些项目,制造业增加值年均两位数增长,并先后培育出三大新兴产业集群。
2024年,合肥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5万辆,增长81%,占全国总量超十分之一;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生态日益完善。
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37.6万辆,占全国总产量约14%,位居全国前列。
所有的惊艳亮相,背后都是长期的厚积薄发。
合肥用数十年的坚守与创新,从国家工业布局的“种子”成长为自主创新的“雨林”。
这份积淀,也由此成为合肥承接世界制造业大会的“硬实力”。
如果只看制造业的底色,国内其实有很多不输于合肥的城市。
但通常来说,世界级盛会选择城市,关键是看其“连接全球便利性、产业匹配度、政策可靠性”三个维度。
合肥之所以能赢得大会青睐,恰恰是其构建了“三位一体”优势:枢纽地位、产业生态、营商环境。
作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合肥的枢纽优势得天独厚。
这里地处“沪宁杭”与“武汉成渝”经济圈几何中心,两小时高铁圈覆盖了十余个万亿级城市,既能承接长三角资源外溢,又能辐射中西部6亿人市场,成为全国制造业资源流通节点。
图片来源:《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
而合肥不断发展的现代化交通,更放大这一优势。
2024年合肥中欧班列开行量持续增长,累计开行超4500列,覆盖20国156个站点。货物15天抵欧洲,比海运短20天;新桥国际机场运营104条航线,28条国际货运航线直通全球制造业核心区,年货邮吞吐量超30万吨。
合肥,也从一个内陆城市,逐渐成长为中国制造业联通世界的“开放前沿”。
不过,对于投资者来说,合肥构建的“自主可控、即插即用”产业生态才是关注的焦点。
2024年,合肥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8%,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长38.5%。
尤其是在家电、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领域,合肥已形成“基础材料-核心部件-整机组装”闭环:
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蔚来、大众(安徽)设研发中心,长丰县集聚了两百多家配套企业,从正极材料到电控系统均自主可控;集成电路领域,打造出“集设计(联发科合肥研究院)、制造(长鑫存储)、封装测试(通富微电)”全产业链条,让企业可快速对接各类资源。
能打造出这样成熟的产业生态,就不得不提合肥的“创新底座”。
合肥素有“科教之城”美誉,拥有中科大、合工大等59所在肥高校、210家科研院所。
依托雄厚的人才储备,合肥持续引进并培育了大量产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并依托大科学装置衍生出的30余家高新企业,孵化出长鑫存储芯片、量子通信设备等“国之重器”。
风光如画的中国科大校园 图片来源:新华网 王世保/摄
更令投资者放心的,是合肥打造的“懂产业、重效率”的营商环境,政府不仅是政策的制定者,更是与企业共担风险的“合伙人”。
2020年蔚来陷困境时,合肥市政府15天完成尽调,40天敲定70亿投资,3个月推动总部落地,帮助蔚来年销量从4.3万辆增至37万辆,带动了全产业链数万个就业岗位。
2024年,合肥进一步优化环境,除了压缩各类审批时限,还设立100亿新兴产业基金、50亿科创基金,提供全链条支持。
可以说,区位只是合肥先天优势,这座城市展现的完整产业生态与优质营商环境才是决定发展高度的关键变量,让大会主办方与企业信心满满。
从城市角度来看,世界制造业大会不仅是一次行业盛会,更是激活合肥产业的“催化剂”。
对于合肥来说,大会带来的直接效应是产业集聚与能级提升。
2018年至今,合肥借大会东风先后引进制造业项目1200余个,超10亿元项目187个,吸引了包括大众、大陆集团在内的数十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前来投资设厂。
尤其是大众落户合肥后,带动了博世、大陆集团等20余家零部件企业入驻,汽车产业产值实现跨越式增长,成为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
2024年合肥GDP达约1.35万亿元,同比增长6.1%左右,全国城市排名实现大幅跃升,被诸多商业榜单评为“新一线城市”,显示出其强大的发展活力。
大会更深层的价值,是给合肥带来的创新资源链接。
通过每年大会的“创新论坛”“成果对接会”,长鑫存储找到中科院微电子所合作,解决了3项工艺难题;京东方与苹果、华为合作,显示屏出货量全球第一;国轩高科与大众联合研发的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提升了20%。
在各项科技成果推动下,2024年,安徽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00亿元,其中合肥作出了核心贡献,尤其是量子领域专利居全球前列,加速城市从“制造”向“智造”转型。
图片来源:合肥高新发布公众号
合肥也通过世界制造业大会这一“全球桥梁”,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并向世界清晰地宣告:中国正从一个传统制造大国,向一个能够定义未来工业形态的制造强国迈进。
而在城市研究室看来,大会与城市,彼此成就,不仅共同演绎着展会带动产业、产业反哺展会的佳话,更为全球产业城市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合肥方案”。
首先,在于合肥制造业发展所坚持的“坚守根基与前瞻布局的辩证统一”。
从机械制造、家电到新兴产业,合肥始终未丢“重研发”的底色,同时又敢于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成功避免了“路径依赖”,也启示同类城市:制造业发展不能只顾眼前“换挡”,更要着眼长远“赛道”。
京东方全球首条10.5代液晶显示屏生产线
其次,是合肥始终贯彻的“政府引导不越位、市场主导不缺位”的管理宗旨。
合肥借国家战略,以产业基金撬动5000亿社会投资,通过改革释放活力。这种模式既规避了“政府包办”的低效,又弥补了“市场短视”的缺陷,实现了“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高效协同,为创新产业提供了最适合生长的土壤。
此外,合肥实施的“开放合作、自主可控”策略,也是全球竞合下的必然选择。
这座城市深谙“两条腿走路”的道理:一方面以世界制造业大会等平台广纳全球资源,深度融入国际产业链;另一方面在关键领域坚定投入,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种策略确保了合肥既能通过开放合作“借船出海”,又能凭借自主创新“造船出海”,在全球化浪潮中行稳致远。
正是凭借这种“内外兼修”的战略定力,不仅让合肥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的底气和魅力与日俱增,也在2025年的大会中,再次交出一份规模、成果、影响力均超往届的亮眼答卷。
合肥风光 图片来源:千库网
不难看出,从“三线建设”的工业萌芽到全球制造业焦点,合肥的蜕变也是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世界制造业大会选址合肥,不仅是看中其承接盛会的“硬实力”,更看到了这座城市代表了“中国智造”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发展方向。
这场面向未来的“双向奔赴”也清晰表明:一座城市唯有锚定产业根基、紧跟时代浪潮与技术革新,方能在全球制造格局中破浪前行。
这不仅是合肥的荣耀,更成为一套值得借鉴的中国制造业智慧与发展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