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8亿投资血本无归,地方强行接管,仁怀营商环境经得起检验?
9月25日,遵义市委政法委牵头成立调查组,对仁怀市涉企问题“提级调查”。表面上,这是一次地方层面的纠纷升级,但更深层次,它关乎的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契约精神,以及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底线。
这起风波的核心很简单:重庆泰克环保公司投入近8亿元,在仁怀市按照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白酒废水处理厂,约定享有30年经营权。2022年5月,项目通过环保验收,准备全面投产。但仅仅半个月后,仁怀市工业和商务局突然以“重大违约”为由,当场宣读《解除合同通知书》,要求员工两小时撤离厂区,并禁止投资人进入。从此,企业不仅一分钱收益没见到,还因沉重债务陷入大规模诉讼。
一边是民企的“血本无归”,一边是地方政府的“一纸通知”。公众的第一反应几乎是本能的愤怒——这是招商引资,还是招商“圈套”?
当然,事情并没有这么单一。PPP合同第19.6条明确了政府可以提前解除合同的几种情况,包括项目公司重大违约、公共利益需要、不可抗力等。但无论哪种情况,都必须给予企业足额补偿。仁怀市工业和商务局的《解除合同通知书》则列出了五项违约,比如项目未按期建成、资金不足、财务混乱、拒不整改、处理水量不达标。这些理由是真是假,目前仍有待调查。
问题在于,政府即便有理由,也不能绕过程序正义。企业违约,应走仲裁或诉讼程序,由法院裁定;解约,也必须谈补偿。而不是直接依靠行政命令把企业扫地出门,再迅速将项目交给另一家公司经营。这样的“先斩后奏”,无论站在哪一方,都让人对公平与透明产生怀疑。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样的案例不只是商业纠纷,而是对整个营商环境的冲击。对企业而言,招商时说的“政策保障”“长期合作”,一旦在经营关键时刻被行政手段推翻,就会成为沉重的“信任税”。对地方政府而言,如果这种做法成为潜规则,所谓“优化营商环境”的口号将被掏空。
遵义市委政法委的提级调查,是对舆论压力的回应,也是对制度红线的一次修复尝试。毕竟,无论是企业的债务违约,还是政府的强行接管,都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解决。只有依法厘清权利与责任,才能让各方信服。
这场调查最终的结果如何,还要等待。但一个清晰的结论已经摆在眼前:如果契约可以轻易被行政命令撕毁,如果补偿可以长期拖欠不付,那么PPP模式的初衷——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共赢——就会沦为空谈。
投资环境,不是靠喊口号塑造的,而是靠一个个案例的处理方式树立的。仁怀的废水处理厂纠纷,不只是仁怀自己的事,更是对贵州、乃至整个中国如何对待民营资本的一个“试金石”。
换句话说,提级调查考验的,不只是仁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