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的“改变”:一场穿越底层的自我革命

500

9月25日晚,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灯火通明,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携第六次年度演讲《改变》如约而至。

这一次,他不再展示PPT上的产品参数或销量曲线,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小米背后的系统能力与精神底色。小米玄戒芯片、小米汽车的落地背后,是一场五年前开启的战略转向;“押上家底”的果敢、“组织协同”的支撑、“高端突围”的实践,串联起这家科技企业的新一轮增长曲线。

“这5年,小米一路摸爬滚打、跌宕起伏,还是毅然启动了造车、芯片和高端化……没什么好犹豫的,五十来岁,正是闯的年纪。”雷军说。

这不是一次发布会式的“改变”,而是一场穿越周期的认知升级。

一|五年前的深刻反思,成就了今天的双线押注

雷军在演讲中坦言,这场“改变”源于五年前那次“触及灵魂深处的大反思”。

“2020年,小米十周年时,公司虽已跻身世界500强,年收入超两千亿,但我内心充满焦虑:当时,我们所处的行业里,苹果、三星、华为如同几座无法逾越的大山,几乎看不到超越的可能性。”

更让他疲惫的,是外界的声音。“比如小米就是一家组装厂、小米没啥技术、小米只会营销,肯定走不远等等”。

彼时的雷军,处于内外夹击的压力中。“我承认,我当时陷入了严重的内耗”,但他最终选择直面问题,并由此找到了一条全新的破局路径:持续投入底层核心技术,坚定从互联网公司走向硬核科技公司。

在他看来,小米不是做出两个新业务的尝试,而是进行了一次系统性投入的升级。“造车和重启造芯,几乎是同时做的决策,把小米前十年攒下的家底全押上了。”

二|芯片×手机×汽车,小米的协同战法浮出水面

在雷军的战略逻辑中,造车与造芯并非孤立的冒险,而是与手机生态深度耦合的协同打法。他在演讲中表示:“手机、汽车、芯片,被视作‘相互关联、协同促进’的业务。”

这三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产品扩张,而是构成了智能生态的三大支柱:

• 芯片作为数字时代的心脏,为手机与汽车提供底层算力支撑;

• 汽车则成为“轮子上的智能手机”,反哺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技术;

• 而手机作为生态入口,串联起整个智能生活场景。

雷军并未回避外界对其“对标苹果、保时捷、特斯拉”的质疑,他选择正面回应:“敢于对标它们是一种勇气,只有通过学习第一才能最终赶超第一。”

这一策略也正在现实中产生回响。雷军提到:“说成功还太早,不过小米在高端化方面的进展还是蛮快的,大家对我们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以小米SU7 Ultra为例,这款售价五六十万元的车型,其市场热度超出了包括雷军在内的许多人的预期。“要是搁两三年前,你信吗?反正我是不信。”他说。

三|组织重构:不再是“雷军一个人干的事”

外界很多人认为小米押上家底造车,是雷军的“孤注一掷”,但他在演讲中特意澄清:“大家不要误解,这些事情不是我一个人干的,我们每个业务都有非常优秀非常专业的团队。”

这句话揭示了小米在组织层面的重大调整。

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小米累计研发投入超1000亿元,研发人员占比达48.6%,其中绝大部分流向了芯片与汽车领域。

这场系统性转型的背后,是对“人”和“钱”的双重筹划。“今年是小米15周年,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找人和攒钱。”雷军说。

“厉害的人足够多,才能干成事;攒的钱足够多,才能集中精力办大事”,这是他对这家公司面对周期压力时的生存经验总结。

雷军也坦言,小米“输的事情也是一堆的”,但他强调,真正重要的是“要把复盘做好,这本身就是很重要的经验。”

尾声|生态落地,才是改变真正开始的地方

作为演讲的“下半场”,小米17系列、小米平板8系列及高端家电新品的集中发布,也成为小米“改变”的直接注脚。

其中,小米17系列跳过“小米16”直接命名为“小米17”,在雷军看来,这种命名背后正是“全面对标iPhone17系列”的战略宣言。

这一代产品全系搭载澎湃OS3系统,实现与平板、家电等产品的无缝协同;高端音箱等家电新品的推出,则补足了小米在“科技家电”领域的品牌力与产品力。这种由点到面、由产品到系统的布局,强化了小米在“智能生活”这张长期棋盘上的位置感。

从2020年的《一往无前》,到2025年的《改变》,雷军的六次年度演讲不只是一次次营销节点,更是小米成长节奏的公开版本控制。

如今,这家公司已悄然完成从“拼性价比”到“做系统能力”的认知跃迁。而雷军的“改变”,也不再是面对质疑的解释,而是迈向长期主义的自我证明。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