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关扣留台湾自行车!巨大捷安特遭指控强迫劳动
2025年9月24日,美国海关暨边境保护局(CBP)一纸“暂扣令”(WRO),将台湾自行车巨头巨大集团(捷安特品牌母公司)推向舆论漩涡。因被指存在“强迫劳动”,其台湾制造并输美的自行车及配件遭暂停入境,预估影响年营收28.5亿至35.6亿元新台币,占合并营收4-5%。
消息一出,巨大股价次日开盘急杀近9%,虽午后跌幅收窄至3%,但这场由“劳动合规”引发的贸易风波,已折射出全球化时代制造业企业在国际规则与地缘博弈中的深层生存挑战。
指控背后:从“劳动瑕疵”到“贸易武器”的升级逻辑
美国海关的指控并非空穴来风。资料显示,巨大集团在2021年至2024年间,因设施设备不符规定遭台中市劳动处5次裁罚,累计38万元新台币,涉及安全卫生条件等问题。尽管金额不大,但这些“历史瑕疵”在国际供应链审查中被放大——美国《防止强迫劳动进口法》(UFLPA)实施以来,“劳动权益”已成为继关税、技术壁垒后,又一重要的贸易准入门槛。
更深层看,此次WRO的发布时机颇具深意。近年来,美国持续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而台湾作为全球自行车产业链核心(占全球中高端自行车产能超70%),其企业动向备受关注。
巨大集团作为全球代工龙头,2024年营收达712亿元新台币,美国市场占比约15%(据行业推算),此次针对“台湾制造”的精准打击,本质上是通过“劳动合规”标签,强化对供应链的控制力。
正如自行车产业媒体Bicycleretailer.com分析,若巨大无法自证清白,WRO可能升级为“认定”(finding),届时货物将被直接没收,这对依赖美国市场的企业而言堪称“生死考验”。
企业应对:从“被动补救”到“系统性合规”的差距
面对危机,巨大集团迅速发布四点声明,核心措施包括“零招聘费政策”(2025年1月起实施)、员工宿舍优化(2024年底完成),以及启动申诉机制。这些举措看似及时,但细究之下仍显“被动”。
其一,合规动作滞后于风险暴露。美国海关的调查往往持续6-12个月,而巨大的"零招聘费"政策直至2025年1月才全面推行,距离指控发布仅8个月。对比国际巨头如耐克、苹果,其早在2010年就建立全球供应链劳动合规体系,第三方稽核频率达季度一次。巨大作为百年家族企业,在ESG(环境、社会、治理)管理上的“后知后觉”,使其在危机来临时缺乏缓冲空间。
其二,家族传承中的治理短板。
巨大集团由创始人刘金标于1972年创办,2016年退休后,曾由“舅甥组合”杜绣珍(董事长)、刘涌昌(执行长,注:现在的执行长是刘素娟女士)接班。尽管二人皆为元老(杜绣珍1978年入职,从总助做到董事长;刘涌昌深耕大陆市场30年),但家族式治理的弊端逐渐显现:决策集中化导致合规体系建设缓慢,基层劳动条件优化依赖"自上而下"的推动,而非制度化保障。例如,员工宿舍优化直至2024年底才完成,距离首次劳检违规已过去3年,反映出内部监督机制的低效。
市场震荡:短期股价波动与长期信任危机的博弈
事件对资本市场的冲击立竿见影。9月25日早盘,巨大股价一度暴跌近9%,下探91.5元新台币,市值蒸发约40亿元。但随后跌幅收窄,显示市场对企业应对仍存观望。这种"先恐慌后理性"的反应,折射出两大预期:
一方面,投资者担忧短期出货受阻的现金流压力。巨大美国市场的部分订单可能面临退运或延迟,而美国进口商为规避风险,可能转向Trek、Specialized 等竞争对手,导致市场份额流失。另一方面,巨大的品牌力与技术壁垒提供了缓冲——捷安特作为全球知名品牌,拥有从碳纤维车架到整车组装的全产业链能力,且非美国市场(如欧洲、东南亚)占比超85%,单一市场冲击尚不足以动摇根基。
但需警惕的是,“强迫劳动”指控对品牌声誉的伤害具有长期性。消费者调研显示,72%的美国消费者表示“不会购买涉及强迫劳动的产品”,若指控持续发酵,捷安特在美国的终端渠道可能面临抵制压力,这远比短期营收损失更致命。
启示:制造业的“合规革命”与生存法则重构
巨大集团的遭遇,为全球制造业敲响警钟:在ESG成为硬通货的时代,"低成本+高产能"的传统优势已不再足够,企业必须建立"劳动合规-供应链透明-品牌信任"的新三角模型。
对企业而言,需将劳动权益管理从“成本项”转为“战略项”。具体可借鉴三点:一是建立“预防式”合规体系,如提前接入国际劳工组织(ILO)的“劳工权益数据库”,主动披露招聘流程、宿舍条件等信息;二是引入独立第三方稽核,而非依赖内部监督;三是将ESG指标纳入高管考核,避免家族企业中"重业绩轻合规"的倾向。
对行业而言,台湾制造业需抱团应对国际规则。自行车、电子代工等台湾优势产业,可联合建立“劳动合规联盟”,共享最佳实践、统一应对标准,避免被个别企业的风险拖累整个产业链。例如,此次巨大事件若蔓延,可能导致美国对台湾自行车产业整体审查,届时影响将扩大至美利达等同行。
对全球化格局而言,“劳动合规”正成为新的“数字鸿沟”。发达国家通过制定严苛标准,实质上抬高了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准入门槛。这要求企业在布局海外产能时,不仅要考虑关税、物流,更需评估当地劳动法规与国际审查风险——例如,巨大若将部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需提前应对当地的外籍劳工管理、工会谈判等新挑战。
从“代工巨头”到“合规标杆”的转型阵痛
巨大集团的危机,本质上是传统制造业在全球化2.0时代的转型阵痛。创始人刘金标曾说:“自行车是我的志业”,而如今,这份“志业”需要注入新的内涵——不仅是技术创新与市场扩张,更包括对每一位劳动者的尊重、对国际规则的敬畏。
目前,巨大已启动申诉程序,能否通过提供“零招聘费实施记录”、“宿舍改造验收报告”等证据撤销WRO,尚需时间检验。但无论结果如何,这场风波都将成为其从“代工巨头”向“合规标杆”转型的起点。
对更多中国制造企业而言,这亦是一面镜子:在国际竞争中,“硬实力”(技术、产能)决定能走多快,“软实力”(合规、责任)决定能走多远。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