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鲁迅先生的生日 ​​​

500

500

鲁迅简介:以笔为剑的民族魂

2025 年 9 月 25 日,我们迎来鲁迅先生 144 周年诞辰。这位被毛泽东誉为 “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的先驱者,用一生的坚守与创作,在近代中国的精神版图上刻下了不朽印记。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 年 9 月 25 日生于浙江绍兴东昌坊口的书香世家。年少时家道中落,父亲病逝的经历让他过早见识了世态炎凉,也埋下了对社会现实的审视之心。1902 年,他怀着 “科学救国” 的理想赴日留学,先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后转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研习医学。日本求学期间的两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一是遭受狭隘民族主义日本学生的无端歧视,二是观看日俄战争幻灯片时,目睹中国同胞对同胞被日军砍头示众的麻木神情。这让他痛彻领悟 “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遂决心弃医从文,以文学唤醒国民精神。1909 年,他携着文艺救国的志向归国,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任教,默默积蓄着思想的力量。1918 年 5 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 “鲁迅” 这一笔名 —— 取 “母亲姓鲁”“周鲁同姓” 及 “愚鲁而迅速” 之意,寄托着对母亲的敬爱与抗争的决心。小说以 “狂人” 视角揭露封建礼教 “吃人” 本质,发出 “救救孩子” 的呐喊,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作品。此后,他笔耕不辍,陆续创作《孔乙己》《药》《阿 Q 正传》等经典,深刻剖析国民性弱点,如 “阿 Q 精神” 至今仍是映照民族心理的镜子。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鲁迅构建了多元而深厚的作品体系: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以不同视角定格社会苦难与精神困境,其中《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成为封建礼教压迫的经典象征;散文集《朝花夕拾》追忆百草园的童趣、藤野先生的教诲,在温情中藏着反思;散文诗集《野草》以冷峻的象征笔法探索生命本质,《秋夜》中 “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 的枣树,成为他抗争精神的自我写照;而《坟》《热风》等 20 余部杂文集,则如锋利的匕首与投枪,直击社会痼疾与文化沉疴。其一生著译达 800 多万字,被译成 50 多种文字传遍世界,被誉为 “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作为思想启蒙者与革命战士,鲁迅始终站在时代前列。1926 年因支持 “三一八” 爱国运动遭军阀通缉,辗转于厦门、广州任教;1927 年定居上海后,不顾反动当局迫害,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旗手。1933 年,他担任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执行委员,与宋庆龄等共同营救进步人士,积极响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宣称 “我无条件加入这战线,那理由就因为我不但是一个作家,而且是一个中国人”。1936 年 10 月 19 日,鲁迅因肺结核在上海逝世,上海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队伍绵延数里。1956 年,其遗体迁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墓碑题字,见证着人民对他的敬仰。如今,北京、上海、绍兴等地的鲁迅博物馆与纪念馆,数十篇入选中小学课本的作品,以及不断被改编的影视剧本,都印证着他的精神跨越时空的生命力。“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诗既是鲁迅一生的自我写照,更是他留给民族的精神遗产。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重温他的文字,仍能感受到那穿越百年的思想温度与战斗力量。

来源:豆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