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打起来了,哪一边赢面大
9月22日,新华社、央视等多个渠道几乎同一时间,发布了一段视频。
影像时长很短,但信息量大到爆炸。
首先从画面中可以看到,中国海军三款核心机型依次从福建舰甲板呼啸而出,整个过程没有丝毫拖泥带水,起飞距离很短,还没离舰就已经飞起来了。
最绝的是,起飞重量超过三十吨的空警-600,被平稳送离甲板,甚至连弹射起飞标志性的“下坠”动作都没有,这里面的技术含量,估计又能让五角大楼的的披萨订单再创新高了。
其次,这次福建舰秀肌肉,宣告了人类海军史上的三个“第一”。
一个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用常规动力,实现重型舰载机电磁弹射。
电磁弹射一直被认为是起飞舰载机的最优解,因为它能提供比传统蒸汽弹射更高的功率,让舰载机得以“满油满弹”起飞,对续航力、战力的加成自不用说。
可要实现这项技术,得先满足一系列高阶条件,其中先决条件,是要满足弹射所需的极高瞬时功率。
别说一般常规动力航母,就连“尼米兹”级的核反应堆都负荷不起,只有安装了两台A1B核反应堆的“福特”号才满足需求。
可见电磁弹射门槛有多高,因此当初中国宣布,要在常规动力的福建舰安装电磁弹射系统时,在国际上迎来了清一色质疑和嘲讽,认为这不过是摆设。
打脸来得猝不及防。
因为他们的计算过程,遗漏了一个关键变量——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
马院士之所以被广大军迷尊称为“武安护国电磁显圣真君”,是因为他带领其团队,走出了一条与美国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
福特级航母采用的中压交流系统,虽然技术成熟度高,可本质上是一种串联架构,系统中任何一个关键节点出现故障,都有可能导致整个电网瘫痪,可靠性常备受诟病。
与中压交流系统相比,中压直流方案采用了并联总线结构,不仅稳定性更强、结构也更为简洁,最关键的一点,能源效率高得惊人,福建舰每次弹射耗电大约30来度,电费成本不过十几元人民币,真正做到了“勤俭持家。
用马院士自己的话来说,中国的技术领先美国,不止一代。
第二和第三个“第一”,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完成双发重型舰载机和五代机的电磁弹射。
问题来了,“福特”号航母服役已接近八年,船上的F-35C隐形舰载机总不能一次都没弹射过吧?
理论上不至于此,可事实是,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可靠证据,能表明“福特”号完全具备部署F-35C,并形成实战的能力。
面对大众质疑,F-35C与“福特”级航母不兼容的问题很快被曝光,大家伙都在怀疑,也许福特号曾试过弹射F-35C,结果不是掉进海里,就是弹射不了,难怪连懂王自己都公开吐槽,“这玩意真不行”。
就这样,福建号无厘头拿下了本应属于福特号的第一。
至于首次完成双发重型舰载机的电磁弹射,倒与美国海军技术无关,纯属中美两国战略定位的不同。
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军自信认为本国航母编队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与其它大国海军进行远洋决战,因为对手难寻,反而“全球警察”角色份量越来越重。对付中小型国家,中型多用途战机不论是采购还是运营成本,显然都要低于重型战斗机。
所以自2006年,美军最后一架F-14战机退役后,全世界航母的甲板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双发重型战斗机的身影。
福建舰这次弹射歼-15T,确实打了西方一个措手不及。
作为不折不扣的双发重型战斗机,歼-15T作战半径超过1500公里,远远超过“超级大黄蜂”的700多公里,载弹量也更胜一筹。
这战略定位已经不是近海防御了,而是远洋决胜。
当福建舰顺利完成各项测试后,距离服役也近在咫尺。到时,中国海军将真正实现“一艘在港维修、一艘南海训练、一艘常态部署第一岛链外缘”的格局。
中国航母从无到有,再到三舰时代,只花了十余年,更别说性能更优越的004号舰,正密锣紧鼓建造中,效率有点太高了。
也难怪美、日、菲等国这么紧张。
于是,西方舆论场一边散布“中国为什么那么喜欢战争”“中国为什么不放慢发展军事的脚步”等惊悚论调,一边加紧组织环太平洋军事演习,试图遏制“中国在亚太地区日益深厚的影响力”。
随着福建舰“重磅出击”,有一点值得欣慰,国内有关“航母无用”的论调近乎销声匿迹,大家应该记得,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在国内外论坛上曾掀起过一阵“航母无用论”浪潮。
即使辽宁舰、山东舰陆续服役,质疑声音依然不绝于耳。
理由不外乎如今天基武器,反舰导弹和无人机等越来越成熟,两相比较,航母像是个笨重的活靶子,强如老美的核动力航母不也被中东的导弹给打重了,导弹还是国产的。
与其费时费力整那么多天价靶船,还不如集中精力搞反航母技术,和055那样的国产大驱更有意义。
类似言论并不新鲜,早在上世纪50年代,国际上就出现了第一波“航母无用论”,发明者还是美国人自己。
受广岛蘑菇云震撼,不少美国人陷入了对核武的无比痴迷,认为只要手握核弹,不指哪打哪嘛。
可后来看到航母在李奇微手下,成为朝鲜战场大杀器时,美国军方终于意识到航母的真正意义,核武器虽然威力无穷,但不是想投就投的,顶多作为震慑力量。
而航母不同,集强大与灵动一身,进可攻退可守。
自此美国进入航母爆发期,不过鸡贼如它,没忘记继续鼓吹“航母无用”,主要是就为了忽悠苏联,哪怕把它的航母进程往后拖几年都好。
效果好得离谱,赫鲁晓夫被忽悠瘸了。
一直到80年代,苏联才拿出真正意义上的航母——库兹涅佐夫级滑跃航母,也是辽宁号的原型,只是时间有点太迟,刚准备量产,苏联也解体了。
苏联过后,中国被大漂亮视为心腹大患,自然接替曾经的老大哥,成为被洗脑忽悠的主要对象。
从90年代开始,国内不断出现一些文章,质疑中国不应发展航母,引经据典、穿插各类专业术语,主攻“造价昂贵”“养不起”和“导弹克航母”等几大痛点。
航母计划差点胎死腹中。
直到一艘名为瓦良格号的库兹涅佐夫级航母,历经磨难,终于来到中国手里,幸好一切来得及,达到三舰齐发的时间还超乎了预期。
抛开舆论战的迷雾,从纯粹的军事层面讲,为什么中国一定要发展航空母舰?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简要说过航母的一些重要性,例如最基础的海上可移动机场,进阶作用则是舰载机战斗力决定了航母的威力,在美国近代对外多次战争,特别是海湾战争,航母是使了大力气的。
某种意义上,航母还相当于一个海军基地,相比临时修建军事基地和机场,能迅速部署到位的航母战斗群,明显拥有更大效费比。
而福建舰的出现,则是完美诠释了现代航母的真正价值:高度集成的综合作战体系。
在这个作战体系里,首先登场的是空警-600,它是整个航母编队的“千里眼”,其搭载的AESA雷达,探测距离超过500公里,大幅增强航母编队对海域的掌控能力。
紧接着就是作为尖刀的歼-35,核心任务是“踹门”,利用自身优异的隐身性能,穿透敌方防空网络,精确敲掉对方雷达站、指挥中心和防空导弹阵地,为后续大规模攻击扫清障碍。
当大门被踹开后,歼-15T“重拳”就可以满油满弹进场,执行“收割”任务,对敌方海面舰艇和陆地目标实施饱和式打击。
其实这种“空中指挥+隐身突防+重载打击”的配置,本身就极为可怕,但东大的玩法更进一步,它把055万吨级驱逐舰无缝整合进来,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海战模式。
在美国的传统航母战斗群中,舰载机几乎是唯一的远程攻击手段。
可在中国海军的体系里,舰载机的主要任务,已转变为夺取制空权和信息权,真正负责超远距离“狙杀”的,是航母打击群里的055大驱。
055型驱逐舰装备有鹰击-21反舰导弹,射程高达1500公里、末端速度超过10马赫。
想象一下,福建舰编队在2000公里以外,出外排雷的空警-600发现敌方航母舰队,然后通过高带宽数据链,将目标信息实时传递1000公里之外的055大驱,再由它发射鹰击-21导弹完成致命一击。
整个交战过程,福建舰始终处于敌方航母打击范围以外。
战争还未正式打响,胜负天平就已发生了决定性倾斜,与巴基斯坦6-0击败印度是不是有点类似?
这也可以称为东大航母的“超视距作战”体系。
所以,当官媒宣告“福建舰航母打击范围覆盖第二岛链”时,可以确信这并非简单的宣传口号。
对此,美国能不慌吗?
为了在西太平洋区域围堵中国,美国精心布置了三道“岛链”。第一岛链,北起日本群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是遏制中国的最前沿。
第二岛链,则以关岛为核心,包括日本列岛、马里亚纳群岛等,构成美国的战略后方和支援基地。
美国的战略设想是这样的,一旦西太平洋有事,第一岛链可以拖住中国海空力量,并加以消耗,而位于第二岛链核心的关岛空军基地,则派出B-2轰炸机对中国全境实施毁灭性打击。
可以说,关岛就是美国在西太平洋维持军事霸权的“定海神针”。
弹道导弹虽然射程远、威力大,可持续作战能力不够,加上辽宁、山东二舰的作战半径有限,难以对远在第二岛链的关岛构成实质性威胁。
但随着福建舰成功完成三型舰载机电磁弹射,身处关岛的美军,悠闲日子一去不复返。
2024年7月,美国《新闻周刊》的一篇报道标题非常劲爆——《美国核潜艇出现在中国后花园”》。
咋一看还以为美国核潜艇闯进了南海或者渤海,谁知文章指的是位于第二岛链的关岛。
不得不说,有些美国媒体前瞻性要比军方还强,西太平洋留给美军耀武扬威的空间已经不多了。
“到底多远才算远海?”“够得着,就不算。”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