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亿,苏州争抢AI

苏州发力AI。

投资界-解码LP获悉,日前《苏州市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城市行动方案(2025-2026年)》正式发布,提出到2026年底,全市集聚人工智能企业超3000家,智能经济产业核心规模年均增长超过20%。

当中明确提出,将组建超500亿元AI基金群,令人印象深刻。

苏州超级AI基金群

近日,在2025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大会暨云智算技术生态大会上,苏州亮出AI计划:宣布“AI+科技”“AI+产业”“AI+民生”“AI+治理”四大方向,并立下目标——

到2026年底,全市打造20个市级AI产业园,培育350个垂类大模型、200个典型应用场景,全市智算规模达17000PFLOPS,同时组建超500亿元AI基金群,实现超120个AI服务算法国家备案,同时主导100项AI标准,建设5个全国性开源平台。

其中,超500亿的AI基金群备受关注。目前基金细节还未详细披露,但苏州抢滩AI产业的决心溢于言表。

记得今年3月,苏州提出,由苏创投牵头筹建的各类专项产业基金、人才基金等总规模近千亿元,其中首批基金规模700亿元,涉及五大行业赛道。其中不乏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苏创投将围绕人工智能领域拟新设系列相关产业基金,并整合为100亿元的人工智能产业基金、100亿元的具身机器人产业基金。

随后,《苏州市加快发展AI芯片产业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其中也提到:充分用好人工智能产业专项母基金,重点投向本土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发展潜力大的AI芯片创新型企业,撬动社会资本投向AI芯片领域,支持AI芯片企业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

我们看到,江苏苏州人工智能产业专项母基金(有限合伙)在5月份快马加鞭成立。该基金总规模60亿元,围绕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聚焦算力、数据、人才、电力等关键环节,重点推进“人工智能+制造业”,强化在金融、教育、医疗、养老、文旅等方面的融合应用。

以上种种,不一而足。

多年来,苏州产业积累深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四大主导产业,但在AI浪潮到来之际,北上深杭似乎抢占了更多先机,苏州的焦虑跃然纸上。

城市AI大战

放眼望去,人工智能战火正在各大城市蔓延。

正如今年1月,600亿元的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正式落地。基金存续期13年,将围绕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开展投资布局,覆盖算力、算法、数据和赋能应用等各环节,具身智能也是其高度重视的方向。

该基金落地上海市徐汇区,背后站着两大出资方,国家大基金三期及国智投私募,而后者背后则是上海国资委。

这是上海争抢AI产业的一抹缩影。

相似的一幕也发生在杭州。今年4月,《杭州市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实施方案(2025年版)(征求意见稿)》发布,其中提出,引导“3+N”杭州产业基金群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向人工智能相关方向的产业基金规模超1000亿元。

更早一些,《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在2023年发布,其中便提到,深圳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作用,统筹整合基金资源,形成规模1000亿元的人工智能基金群。

当然,人才最为集中的北京同样早已发力。据悉,北京市已设立了总规模1000亿元、存续期15年的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支持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领域,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项目。

可以看到,AI是中国主要城市的必争之地。那么,谁会是下一座AI之城?

站务

全部专栏